遇見大連之十九:莊河城山古城

在我國的東北三省高句麗王朝古城遺址頗多,僅遼寧,吉林兩省,就達170餘座,在遼東地區就有許多,如營口蓋州赤山山城,丹東鳳城的鳳凰山山城等等。其中大連地區就有很多,如金州的大黑山卑沙城,瓦房店得利寺的得利寺山城,還有下面提到的莊河城山山城。


遇見大連之十九:莊河城山古城


城山古城位於莊河市距離高速公路明陽出口約二十多公里萬德屯山頂,是大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城山古城歷史悠久,屢經戰事,是目前全國少有的古戰場遺址,當年曾經是高句麗的軍事要塞,是依山而建的古代天然軍事屏障。隋、唐、明、遼、金時期,這裡也是軍事要地,戰事連連。城門內高處的一塊巨大的條石上,留下這樣幾句詩:“斷城殘牆遺古韻,金戈鐵馬似有聲。鏖戰曾經屍橫野,戰旗幾多血染紅。觀古鑑今抒曠情,險關何處覓英雄。”


遇見大連之十九:莊河城山古城

高句麗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員,高句麗政權是中國東北少數民族的地方政權。他們或經天緯地,闢土立疆。或仿效文景,休生養息。或提虎狼之師,逐鹿東北,稱雄遼東。他們為經營東北這塊富饒的土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遇見大連之十九:莊河城山古城

古城建於晉代義熙年間,距今已有1580年曆史,目前仍留有大片古城牆遺址,近代只部分修復,仍保留城牆本來面目,古城城牆由天然花崗岩砌成,居險要之地氣勢不輸長城。站在山頂,山林茂密,古樹參天,山勢險峻,九曲迴腸。


遇見大連之十九:莊河城山古城

山城有前城和後城。前城竣工於東晉安帝義熙三年(407年),命名為“積利城”,是高句麗時期的一座古城,距今天已近1600年。前城的周長為3300米,建於高山峻嶺之上,完全用花崗岩石料築成。修復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石料是原來山城上的石料。這個地方的前面在1000多年前是遼闊的黃海海域,修築山城的目的是防範海上來犯之敵。前城設中門、左門、右門和逸門,北、東、南分別建有一個瞭望臺,城內設有大纛(軍隊旗幟)、水牢、兵營、將軍閣、兵器庫、烽火臺、點將臺、水井等。這座古山城歷史上曾經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壞,城山鎮在1995年開始對它進行修復工作,2000年完工。


遇見大連之十九:莊河城山古城

在前城北側可以望見崇山峻嶺之巔的後城。該城始建於唐朝,但沒有完全竣工。後城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周長5公里,其構造比較簡單。兩城之間是一條高山峽谷,谷中有夾河流淌,兩城遙遙相望。據考證為古代高句麗王朝為抵禦外侵和對外擴張而修建的防禦工事,全國修建170多座,多依山天然而建。


遇見大連之十九:莊河城山古城

古城內有法華寺、五老宮兩座廟宇。法華寺建於明代萬曆四十二年,系佛教寺院,開山祖師為通和和尚。寺院後面的三棵粗大的銀杏樹那裡,尚存有一通明代古碑,碑文雖已經模糊,但仍有重要價值。這個寺院門柱上寫有多副楹聯,其中一副楹聯易懂又很有意思:“道徑無塵風自掃,山門不掩月常臨。”五老宮建於民國初期,系道教廟宇,主奉金、木、水、火、土五行。廟宇建築雄偉,雕樑畫柱。宮前巨大的花崗岩樓牌上書“紫氣東來”。兩座廟宇在“文革”時期均遭到毀壞,1994年得以修復竣工。據當地的老人說:“解放後當地寺廟香火極其旺盛,寺廟造像活靈活現,佛像的眼珠還可以轉動,仰視佛像特別震撼。每年廟會吸引了周圍的村鎮數萬人來趕廟會和拜佛”。


遇見大連之十九:莊河城山古城

今天,留給後人的是亭臺樓閣,雕龍畫鳳的精湛技藝。城山古城,是高句麗王朝統治遼東時期的一個縮影,也是我們欣賞美景的絕佳之地,不但領略了優美的風景,還銘記了一段歷史,受益匪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