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柘皋鄉下的過年年俗

童年中的“過年”是最難忘的記憶。童年裡的“過年”是最有“年味”的過年。

五十年代過年,在柘皋似乎只叫“過年”,春節、元旦類的叫法,好象是以後才有的稱謂。那時,大人忙掙錢,孩子盼過年。過年了,至少小孩子可以做點,穿點新衣裳,吃點平時難吃到的好吃的,如有押歲錢,那就更開心了,可以買炮竹,逛城隍廟會,無拘束的東串西逛……。“年”剛過去了,又盼著下一個“年”趕快來,因此,老感覺時間過得慢。

巢湖市柘皋鄉下的過年年俗


柘皋過年,似乎是從臘月二十六“送灶”那天開始,年味漸濃,對“臘八”印象不深。此前開始買南北年貨,年貨市場熱熱鬧鬧,糖果是必買的。柘皋特色的“歡頭"(做成皮球大小的圓形米花糖,“糖果子”(米花糖塊),花生糖,方片糕,綠豆糕,麻餅,還有炒花生,花生米,炒瓜子等。另外就是肉呀,魚呀,蛋及蔬菜等,還得購置一點新碗新筷子,表示“添人進口”。

“送灶”,表示過年進入倒計時。這天,在灶壁上貼張或畫個灶王爺象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小對聯,還在灶王爺咀巴上粘幾粒米糖米粒顆顆,意思是封灶王爺咀,在玉皇大帝那裡請美言美言一番。

巢湖市柘皋鄉下的過年年俗


送灶之後,主婦們開始忙著找有磨子,碓窩的人家磨豆漿,點豆腐,舂糯米,做圓宵面,再就是開始準備做幾樣傳統的菜品,如炸藕圓子,肉圓子,剪雞蛋皮做蛋餃子,紅燒魚等。做藕圓子較麻煩,先用專搓藕粉的搓板,用手將洗好的藕在擺板上來回地搓成漿粉,瀝乾了,再在藕漿里加點肉餡等,做成一個一個乒乓球大小的丸子,再放到油鍋裡炸熟。

巢湖市柘皋鄉下的過年年俗


臘月二十九或三十上午,男人開始準備貼春聯了,這是件很隆重的亊情,先把大門板卸下來,平放在兩條長凳子上,用溼布將舊春聯打溼,再慢慢撕下來,刮乾淨,稍幹後,用漿糊均勻塗抹門面上要貼春聯的地方,然後小心仔細地將春聯裱貼上,並用書本或其他卷簡輕輕地按壓平整。在整個過程中,婦女和兒童是不能隨便亂說話的,不過,小孩子說錯了點話,可以用“童言無忌”,禱告一下也行。貼完之後,再將門重新裝上。婦女們則將自剪的或買的“五福”剪紙貼到窗戶上或牆壁上,一片新年喜慶的氣氛便瀰漫在家中和大街上。

巢湖市柘皋鄉下的過年年俗


年飯一般都在下午天黑前,年菜上完後,先給逝去的祖先上香祭酒,然後放炮竹,此時街上炮竹聲此起彼伏,熱鬧異常。放完炮竹後吃年飯,桌上的一盤整魚是不能動的,這叫年年有餘(魚),過了正月十五才能吃。(這一年俗各地差不多)。

巢湖市柘皋鄉下的過年年俗


吃完年飯,長輩們給小孩子發壓歲錢,然後一家人圍坐在桌子旁,喝茶,吃糖果,花生,瓜子等,開始守歲。快到午夜時,開大門再放炮竹,放完了,便用紅紙條封貼大門。然後用燒紅的鐵塊放在一個盤子裡,再用米醋澆在鐵塊上,鐵塊立即嗞嗞地霧氣騰騰,拿著它各屋子走動,燻一遍,屋子裡立即散漫著米醋的清香。意思是將黴氣燻除掉。

初一凌晨,開財門,放炮竹。這時有人揹著乾柴(一般是乞丐)挨戶送柴(財),以便得到賞錢。

吃了早點,各家戶主開始給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拜年,路上見到熟人,相互拱手,道個“恭喜發財”。孩子們穿著新衣去找各自小友逛街市或廟會……,看見好吃的就買,看到好玩的,如什麼“西洋鏡”啦,什麼“轉轉盤”啦,還有“套圈圈”啦等等,儘量玩一下,盡樂盡興,不知所倦,不知所歸。初二,初三,直到初五,差不多天天如此。

巢湖市柘皋鄉下的過年年俗


正月十五過小年(有些地方叫大年),吃元宵,鬧花燈,也是熱熱鬧鬧一整天。而在鄉村裡,“正月過年,二月賭錢,三月走親,四月種田”,真正結束“過年”的是四月,那時農忙時節開始了,人們充滿了春種的喜悅與秋收的希望。“五穀豐登”,“年年有餘”,渴望新一年裡生活更上一層樓。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