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分為四個地區的亳州

亳州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華北平原南端,距省城合肥330公里,西部、北部與河南省接壤,西南部與阜陽市毗連,東部與淮北市、蚌埠市相倚,東南部與淮南市為鄰,面積8374平方公里。

劃分為四個地區的亳州

亳州中心城區規劃面積擴大到218平方公里, 城鎮化率年均增速居安徽省第1位。

亳州有現代中藥、白酒、食品製造及農產品加工、汽車及零部件、文化旅遊、煤化工及新能源、電子信息、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勞動密集型裝備製造等十大產業。

劃分為四個地區的亳州

577年北周滅北齊,南兗州屬於北周。鑑於譙城為軍政重鎮,北周在譙縣設置總管府,統轄數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周靜帝將南兗州改稱亳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又改亳州為譙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譙郡更名為亳州,下轄譙縣(今譙城區)、山桑縣(今蒙城縣)、城父縣(今譙城區城父鎮)、臨渙縣(今安徽濉溪臨渙鎮)、酇縣(今河南永城酇城鎮)、鹿邑縣(今河南鹿邑縣西南)、永城縣(今河南永城)、真源縣(今鹿邑縣)8縣。武德五年(622年),在亳州置總管府,轄亳、宋、潁、沈、譙等州。武德七年(624年)改亳州總管府為都督府。

宋時,亳州屬淮南路,宋真宗升亳州為集慶軍,置節度使,統縣七。

劃分為四個地區的亳州

金時,屬南京路,下轄6縣5鎮。

元時,亳州屬汴梁路,下轄6縣。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起兵反元,擁韓林兒於亳州稱帝,建 “韓宋”政權,以亳州為都城三年。

明朝初年,亳州一度為縣,屬南直隸鳳陽府。弘治九年(1496年),又升縣為州,境內設義門巡檢司。

清初,亳州屬安徽布政使司直轄。雍正二年,亳州轄譙縣、太和縣、蒙城縣(今蒙城、渦陽和利辛部分地區)

1864年,清廷鎮壓捻軍後,析譙縣、蒙城縣、阜陽縣各一部設渦陽縣。

1912年,國民政府降亳州為亳縣,由省直轄,亳縣兼管太和縣黨務。

1947年,設亳城市,轄亳縣和郊區。

1986年,撤銷亳縣建制,設立縣級亳州市。

1996年,亳州為省轄市。

1998年,收歸省直轄(副地級)。

2000年,正式設立地級亳州市,下轄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和譙城區。

劃分為四個地區的亳州

截至2016年底,亳州市轄渦陽縣、蒙城縣、利辛縣和譙城區三縣一區,其中譙城區為市委、市政府機關所在地,全市共有鄉鎮、街道89個,其中鄉鎮79個,街道10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