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農村正在老去,你認同嗎?

農裡農氣


有人說,農村正在老去,你認同嗎?

我不認同這個看法,人常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任何事物發展都有一個過程,現在農村的現狀正是新農村重新開始,發展前的黎明前的黑暗。農村的發展肯定會越來越好,人們不應該這麼悲觀地看待農村。

大家都知道,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國家大中小企業全部進行了重組和改革,有大部分幹部工人們下崗了,那時候下崗了,就面對丟到了鐵飯碗,生活沒有了來源。好多人都痛哭流涕的,不想下崗,想盡辦法要保住自己的崗位。但也有少部分人認清了形勢,自動辭職下海經商,成就了自己富有輝煌的人生,成為了那些一心保住自己崗位,沒有下崗人的羨慕對象,沒下崗的人羨慕啊,後悔啊。但那個時機已經過去,時間不會倒流,後悔晚矣。

在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時,有多少人說怪話抵制。什麼革命工作幾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好像革命先輩用鮮血換來的革命成果又回到了私有制的時代,有很多人想不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人們什麼都想通了吧。誰還想回到當年缺衣少穿,沒吃沒喝的年代。

有時候事物的發展如鳳凰涅槃一樣艱難,但是歷史的車輪是滾滾向前的,絕不會倒退。

目前我國重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三農問題,我國地大物博復原遼闊有7億多農民,農村就是我國能落後的代名詞。我國大部分地區是農村7億多農民生活在農村,三農問題成為我國最大的問題,也成為阻礙我國發展的最大障礙。

要改變農村這種狀況,就要讓農村發生鳳凰涅槃般的艱難歷程。現在我國出現大批農民進城打工,農村出現無人村,空心人村,老人村是農村發展的一個必然過程。

小、散、遠村莊的逐漸消失符合我國合村並鎮的政策,更和鼓勵農民進城的趨勢相一致。只有農村的村莊集中了人民生活聚集在一起了,國家才能實現振興鄉村的計劃。大家想想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如果要讓小散遠村莊都實行村村通、電力通,網絡通國家哪有那麼多精力和財力投入到這些小散遠村莊去。只有這些村莊的農民搬出來進行合村並鎮。國家才可能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振興鄉村的計劃中去。

所以我不認同有人說農村正在老去,我更贊同農村正在振興,正在興旺發達。

[我是農人潘哥,一名熱愛三農的退伍軍人,喜歡我的觀點或文章記得點贊加關注哈!]


農人潘哥


有人說農村正在老去,你認同嗎?

極度認同。

說到這個,特別容易想起小時候。

那時候小夥伴特別多,我們一起上山撿蘑菇,下河洗澡抓魚,冬天還能偶爾溜冰,去別人家地裡偷西瓜,特別多的歡樂。

忘記是幾歲了,那時候村裡還有廣播,好像是說評書之類的,我喜歡坐在廣播前面仔細的聽,村裡的小廣場晚上都是好多人,尤其是夏天,小孩子在人群竄來竄去,熱熱鬧鬧到半夜。

現在呢?

村裡多數都是老人,孩子都很少了,每次回去都是特別的寂靜,半天看不見人影兒,人們都走了,老去的,城裡定居的,外面打工的,村子真的老了,空了。



旁邊的小河不知道多少年沒有水了,滑冰成了記憶,清澈的河水不見蹤影,唯有趕上時節回去還能撿一點蘑菇,嚐嚐小時候的味道。當年偷西瓜被抓的西瓜地也不復存在,蓋上了房子。一切都在變,變得不在那麼生機勃勃,一副暮年疲態。


年齡回不去了,不知道村子還能不能回到原來的樣子,空置化越來越高,會很難吧。

帶著一點回憶,對比一下現在和過去,農村確實在變老,變得空蕩蕩,越來越沒有味道了。


小明的農村


觀點:我想我是認同的。說到農村,記憶特別深的,就是小時候的事。那時候的小夥伴特別多,一起上山採蘑菇,下河洗澡、抓魚,冬天還能偶爾溜冰,去別人家地裡偷西瓜,特別多的歡樂。不知道累,也沒有煩惱,就那樣在村裡跑來跑去,也沒有現在的各種不安全。不知道是幾歲了,那時候村裡還有廣播,好像是說書之類的,我喜歡坐在廣播前面仔細的聽,迎著夕陽,看著旁晚歸家的牛群,生活氣息是那樣的濃重。村裡的土地廣場晚上都是好多人,人們勞碌了一天,都喜歡在吃完晚飯的時候出來閒聊一會,算是一天的休閒。

尤其是夏天,天氣熱,睡得晚,小孩子在人群竄來竄去,熱熱鬧鬧到半夜。現在呢?村裡多數都是老人,孩子都很少了,每次回去都是特別的寂靜,半天看不見人影兒,人們都走了,老去的,城裡定居的,外面打工的,村子真的老了,空了。那個土廣場也經不起風雨,雜草叢生,破爛不堪。

村旁邊的小河也不知道多少年沒有了,滑冰成了記憶,清澈的河水不見蹤影,唯有趕上節日回去還能撿一點蘑菇,嚐嚐小時候的味道。當年偷西瓜被抓的西瓜地也不復存在,蓋上了房子。一切都在變,變得不再那麼自由自在,生機勃勃,一副暮年疲態。年齡回不去了,不知道村子還能不能回到原來的樣子,空置化越來越高,人越來越少,會很難吧。

帶著一點回憶,對比一下現在和過去,農村確實在變老,變得空蕩蕩,越來越沒有味道了。


三農華弟


我想我是認同的。

說到農村,記憶特別深的,就是小時候的事。

那時候的小夥伴特別多,一起上山採蘑菇,下河洗澡、抓魚,冬天還能偶爾溜冰,去別人家地裡偷西瓜,特別多的歡樂。不知道累,也沒有煩惱,就那樣在村裡跑來跑去,也沒有現在的各種不安全。

忘記是幾歲了,那時候村裡還有廣播,好像是說評書之類的,我喜歡坐在廣播前面仔細的聽,迎著夕陽,看著旁晚歸家的牛群,生活氣息是那樣的濃重。村裡的土廣場晚上都是好多人,人們勞碌了一天,都喜歡在吃完晚飯的時候出來閒聊一會,算是一天的休閒。尤其是夏天,天氣熱,睡得晚,小孩子在人群竄來竄去,熱熱鬧鬧到半夜

現在呢?

村裡多數都是老人,孩子都很少了,每次回去都是特別的寂靜,半天看不見人影兒,人們都走了,老去的,城裡定居的,外面打工的,村子真的老了,空了。那個土廣場也經不起風雨,雜草叢生,破爛不堪。

村旁邊的小河也不知道多少年沒有水了,滑冰成了記憶,清澈的河水不見蹤影,唯有趕上時節回去還能撿一點蘑菇,嚐嚐小時候的味道。當年偷西瓜被抓的西瓜地也不復存在,蓋上了房子。一切都在變,變得不在那麼生機勃勃,一副暮年疲態。

年齡回不去了,不知道村子還能不能回到原來的樣子,空置化越來越高,人越來越少,會很難吧。

帶著一點回憶,對比一下現在和過去,農村確實在變老,變得空蕩蕩,越來越沒有味道了。


山東旺旺vlog


有人說農村正在老去,你認同嗎?

作為農村的我,我個人認為農村不會老去,反而我們會迎來嶄新的農村!


國家扶貧政策

  1. 扶貧的路上,國家正在努力!黨中央正在完善扶貧的地區,對象。對貧困山區和貧困戶專款專項,採取了對策。現在的五保戶有了保障,國家對每戶五保戶都起了兩間房子,每月都能領到最低的保障。再者就是貧困戶有了最低的保障,每月都領到一袋米,一瓶食用油!
  2. 財政支持,讓更多農民返鄉創業,減掉企業的稅前,捐給公益。08年開始,返鄉創業都得到了補貼,那時候我也申請了免費汽車駕駛考核,真人真事。農村信用社為中小企業無息貸款,保障了的農民農業快速發展。
  3. 投資力度。農村實現村村通硬化路,整合農田,水農田灌溉,飲用水工程,電力改造,環境保護等一系列設施的建設。以前我們鄉鎮的豬場造成的汙染,垃圾造成河流汙染,亂開採造成泥土流失等問題都得到了改善!

國家優惠政策

  1. 九年義務教育,免去學費,減輕農民的負擔!過去在我們這邊計劃生育做得不好,每個家庭都是三四個小孩以上,每年除了吃穿,還要顧慮小孩的學費,學雜費,書本費等等費用,對於農民一個家庭來說負擔還真不小。
  2. 農村合作醫療,讓更多的農民買得起藥,看得起病。以前有個病痛,都不敢往醫院跑,日久生重病。
  3. 減稅補貼機制,促進農業生產,養殖業得到更好的完善。
綜合國家對農村的水利,能源,清潔工程,三網聯合,讓農村慢慢實現舒適,綠色,信息化的新農村。

近幾年和未來,國家都會偏向三農的發展,所以農村即將迎來新的一面,在未來看現在是農村的老去,現在看未來,向新農村方向走去!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馬雲也向農村的道路發展,王健林向養豬的道路發展!

未來的農村是城裡人的嚮往,是富人的地盤,是賺錢的好地方!是你高攀不起的地方!

相信很多人都在擠破腦袋把戶口變為非轉農,你覺得國家能給你放行嗎?


鄉村林仔


現代社會高速發展,農村難道不是正在爆發?咋會正在老去?

就拿農村戶口問題來說吧。

以前,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農村人是特別羨慕城裡人,為啥?因為他們有城市戶口啊。憑著城市戶口,他們可以有工作,享受各種福利和待遇。最明顯的就是住得比農民強,孩子上的學校比農村好。(當時的城裡人是不是很自豪?)因為當時國家的資源都偏向城市。

反觀當時的農村,住房條件和上學條件,遠遠不如城市。也沒有什麼收入,辛辛苦苦打下來的糧食,還要交公糧,支援國家建設,說白了,就是支援城市建設。農民苦啊,農村窮啊!

我印象最深的是,當年我們村裡有一個人,在城裡工作很長時間,按政策可以帶動家屬進入城市,但他的一個女兒夭折了,馬上他的一個朋友的女兒就過來頂替,圖什麼?城市戶口啊。

現如今呢?隨著經濟在高速的發展,國家的政策越來越照顧到農村了。

你看這幾年農村發生的變化,到處都在搞土地流轉,搞旅遊景區,生態森林,特色小鎮和新型農村社區。

現在我們這裡,戶口遷出去容易,遷回來就難了(老百姓叫做好出難進),有些人試了幾次都沒成功,為什麼?

城裡邊的空氣不好,道路擁擠,城市戶口的優勢已經不明顯了,最起碼有一部分城市戶口的人,還不如現在的農村戶口。

形勢又變過來了。

咱國家的地方太大了,還有那些邊遠的貧困山區,也不要太過著急,國家的政策已經下來了,要到2020年,基本實現脫貧目標,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穿,教育醫療和住房安全都會有保障。

總而言之,國家還要繼續發展,農村還要繼續進步,努力加油幹吧!希望就在眼前!





觀觀山看看海


現在的農村正如甦醒的雄師一樣,正在努力站起來,如今政策也為農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潛力,如今的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每一個地方地方縣城裡都有新農村建設的項目,它不是退步而是站起來。雖然它現在的發展不能與城市比我相信,它走的規劃路線也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就比如我們家鄉,鎮旁邊的村莊,把之前沒有發展的大坑,好好的規劃出來,騰出空間好好規劃,變成休閒娛樂廣場,晚飯後農村的人們沒事的都去廣場休閒,道路兩旁也開始種植綠化,相信大家的家鄉道路擴寬,房屋禁止亂建,從之前的自建自由到如今的房屋建設需申請批覆,從之前的住宅一層到現在的兩層樓房,鎮上規劃的小區也越來越多,樓房層樓也越來越高,數量也越來越多,鎮上的大道從單車到變成雙車到,從土路到油漆路,連衚衕裡都變成了油漆路,我相信這些都是新農村甦醒的體現,而不是退步。

或許現在農村比城市發展慢,需要時間來發展,一步一步的發展,現在從村也有了路燈,也有了專業的垃圾回收站,路邊也有垃圾箱,還有環衛工人,去除了髒,亂的現象,規劃設計新的農村環境,利用可以利用的資源優勢,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改變,就讓我們期待吧,願新農村越來越好!






滬上生活小於記


題主的這個問題應該這樣問,農村種地的農民正在逐漸地老去?而不是農村正在老去!

作為自然村來說,他永遠就沒有年輕過,所以根本就不存在老去一說!就當前農村在黨中央重視三農的前提下,從硬件設施到農民自建的房屋,都應該說,相比過去,反而年輕化了!所以,題主的這個問題,本人不贊同!對不起。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留守在農村農業的農民,是越來越老,進入到老年化的社會了,這是事實。

但是,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一再強調,三農問題是重中之重的問題。隨著國家政策向三農的傾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農村會更加的舊貌換新顏,人民的生活將更加的美好。農村也會越來越年輕漂亮!

本人觀點。




三農問題探討者


農村正在老去,你贊同嗎?

這個說法我不太認同。

準確的說,農村是正在老齡化。

從前的農村一年到頭都顯得那麼生機勃勃,熱鬧非凡,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農村人思想轉變。年輕點的都外出打工或者從商,村裡以老人和留守兒童居多。但是隨著城市就讀免費,很多年輕人更願意把孩子接到身邊上學,這也導致很多地方學校合併的現象。

但是這並不足以說明農村正在老去,很多年輕人對農村還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畢竟從小長大的地方,還是有很多兒時的回憶,逢年過節,也都會紛紛趕回老家過春節。

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輕人賺到了錢都在農村建起了新樓房。這些年,農村的新房是一年比一年多,樓房樣式也一年比一年新穎,室內裝修也不比城市差。農村常駐人口減少了,生活水平確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城裡再好,消費大,開銷多,房價高,怎麼著也沒有農村生活的愜意。

住房面積不說,單是農村的開闊環境和新鮮空氣就能讓人覺得很舒服了。在加上一院子,種點時令蔬菜,花花草草的,養幾隻貓兒狗兒的,這種日子還是很多人都向往的。

隨著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對農村的扶持越來越多,相信現在農村的蕭條也只是暫時的,以後會越來越好!




生活愛吐槽


這裡的老去,是指農村現在空心化?還是指現在待在農村的人正在老去呢,現在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事實,就是雖然農村的基礎建設越來越好了,但是人確越來越少了。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情況吧,也有幾個擔憂。

第一;農村空心化嚴重

農村的青壯年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剩下在農村的人越來越少,只有老人和部分孩子。過年過節的時候外出務工的人集中性的回來。熱鬧了幾天之後又匆匆離去,農村的田地沒有人去種只能荒廢。很多人因為外出務工賺到了錢在城市裡面都買了房子。

往日熱鬧的鄉村小道上面變得冷冷清清的。真正在農村居住的人,確實正在老去



第二,務農的手藝沒有人接班

因為農村的青壯年都外出了,尤其是很多八零九零後的人,基本上沒有怎麼做過農活就出去了,種田種地這種工作很少懂得做,就拿我來說,要我把整個莊稼從耕地、播種,施肥到收穫單獨做一遍我是不會的,我相信很多像我這樣的年輕人都不會做這些事情,會做的老一輩正在老去。

新一代年輕人大多數願意去城市發展,不願意在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務農,作為農村人最基本的技能面臨沒有人接班的局面。

在農村務農的這些人,確實正在老去。



第三,農村的傳統正在消失

以前在農村很多事情都是有規矩和,傳統的文化的,但是現在越來越多人都在外面,小孩也在外面長大。再加上很多取媳婦都是外地或者城市裡面的,這些風俗習慣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

比如在以前農村喜事和殯葬是有很多的規矩和道道的,記憶比較深刻的就是農村的殯葬文化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小時候家裡的老人不在了,家裡面的人會找來家族裡面主事的人,主事的人就會帶著這些子女怎麼樣去操作接下來的事情,那個環節還怎麼做都有比較具體的細節。那時候叫人做事只要確定誰在家裡,叫負責書寫的人寫一份工作分工名單,貼出去後,全村人都會來看,看到自己的工作內容就會去做事,這種是屬於相互幫忙,你家有事我來幫忙,我家有事你來幫忙,形成比較和諧的氛圍。

現在很多人在外面務工不一定回得來,因此形成我辦事的時候你趕不回來,你辦事的時候我也不去,所以就很難找到人辦事了,為了把事情辦成只有花錢去請人做。

農村懂得紅白喜事整個流程的人越來越少,這些人也正在慢慢老去。

現在辦喜宴大多數為選擇在鄉鎮上面去辦,雖然更加方便和快捷,但是確失去了一些農村固有的文化色彩。

我們這裡以前辦理紅白喜事,為了表示尊重對舅舅和長輩在座位上的排位置都是非常認真的,這也是歷代以來傳承下來形成的東西,現在這些東西都在逐漸淡化,現在這些東西只能到了有商業活動的時候才能看得見了。

是時代的變遷,還是這些傳統正在演變,或是正在和城市接軌?



第四;本地方言正在極速消失

我們農村80後的人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在農村生活長大的歲月,雖然生活艱苦,但是對農村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和記憶。

從出生開始就在農村,從開始學講話開始,就說的是家鄉話,身邊的夥伴也都是這樣說,交流起來有特別濃郁的地域味道。到了讀小學才開始接觸普通話。

但是隨著大規模的人外出務工,長時間的在城市居住,加上夫妻雙方不一定是本地的,出來的小孩也基本上以普通話為主。小孩回農村的次數也比較少,對農村的感情已經嚴重淡化。

根據農村調查數據顯示,其中受訪者,其中有70後,80,後,90後,39%的人經常使用方言交流,47.0%的人有時使用,3.8%的人很少使用,8.2%的人從不使用,還有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不會說方言。我們曾經倍感親切的方言正在快速消失,說家鄉話的這些人,正在老去!



第五;回不去的農村?

時下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在城市雖然什麼都比較方便,但是一個農村人想要在城市定居,還是要付出很多的代價和努力。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因此也比較高。

我經常在內心問自己,農村怎麼就回不去了?那裡不是我的家嗎?這個問題對於我們經常生活在農村的人是很自然的問題,直到有一次我和我的一個表哥深入的交流了幾次才發現有一些無奈。

表哥從小生活在農村,讀書之後就出去了,在城市裡面打拼了十多年中午負重債在三線城市買了一套房子,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我問過他為什麼不拿買房子的錢回來農村砌一棟房子,回來農村生活。他說不是沒有考慮過,嫂子是外地的兩個人在城市裡面都有工作,回去又不知道做什麼,農活和生產又不怎麼懂得搞。小孩也要在這裡讀書,等諸多的問題左右了她們在回農村和在城市裡的決策。再說小孩和老婆回到農村真的習慣這裡的生活嗎?回到農村做什麼能夠支撐他們的生活開支,可能這個才是最重要的考慮。

這一代人尚有這樣的考慮和無奈,他們下一代對原本屬於他們的農村更加陌生,就更加難回來了,因此原本的農村人越來越少。



第六、擔憂

隨著政策對農村土地的開放,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進入農村,涉及土地扭轉,集中使用或再建設,原本安靜的農村被打破。不知道這種情況是對農村的再造,還是資本市場對農村資源的佈局。

面對這些情況農村,是應該高興還是擔憂?



第七、希望

原先農村的人應該也不是希望背井離鄉的去到外地工作的,只是為了生活,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生活。在外地漂泊的無奈和那份拳拳思鄉之情,可能只有體會過的人才體會。

希望國家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精準扶貧這方面加大力度,大力發展農村結構性產業,讓在農村就有工可打,有業可創,讓漂泊在外的遊子能夠回得來農村,回得來本來屬於他們的地方。

現在農村的政策越來越好,希望在外漂泊的遊子們帶上自己的家人多多回去,看看已年邁的老人,讓家人和小孩多多感受鄉村氣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