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古代中國,反間計屢試不爽?

本草百曉生


反間計屬於敗戰計,是敵強我弱或者勢均力敵、敵方勢力很強大的情況下,採用的策略。之所以屢試不爽,根本而言,還是反映了人性的弱點。那就是人性多疑,不相信自己的盟友或者部將、臣僚,彼此之間產生嫌隙,自相殘殺,為敵所乘。

反間計也稱為離間計,採用此計的前提是有“間”可離。如果敵人密不可分,那麼離間計就無法使用。

這一計謀在歷史上比比皆是,就以曹操離間馬超、韓遂為例,簡單說一下吧。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韓遂、馬超為首的十部聯軍,聚集十餘萬人馬,據守潼關抗拒曹操。

當時,韓遂的兒子、馬超的父親兄弟都在許都作為人質。

韓遂與馬超的父親,曾經是鐵桿的兄弟,因為利益問題哥倆鬧茬了,馬超的母親還被韓遂殺死。馬超與韓遂是有殺母之仇的,但為了利益,馬超不顧父親兄弟的性命,對韓遂說:“我不要父親,你也別要兒子了,我給你做兒子,我們一起對付曹操。”

韓遂就信了,聯合馬超抗拒曹操。

韓遂、馬超首戰就被曹操擊敗,馬超就想劃河為界與曹操議和,被曹操拒絕。馬超求勝不得,就提出送子為人質,再次求和。

賈詡就建議曹操假意應允,麻痺對方,採用離間計,離間馬超、韓遂。

結果馬超中計,與韓遂翻臉,相互殘殺。曹操見時機成熟,對關中聯軍發起進攻,大勝而歸。

這就是典型的反間計,曹操之所以成功,就是利用了人性的弱點,盟友之間缺乏互信,彼此之間存在嫌疑,讓曹操有機可乘。

如果韓遂與馬超之間是鐵板一塊,密不可分,滴水不漏,針插不進去,曹操就無計可施。

但以利益為目的結成的聯盟,往往不那麼牢固,常常經受不住考驗。特別是在性命攸關的時刻,更容易引起相互猜忌,這是普遍的人性的弱點。

人與人之間,本來相互信任就很難。出於利益考慮及自我保護意識,很容易“寧信其有,不信其無”。一般而言,多長個心眼是沒錯的。普遍的信念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普通人尚且如此,作為帶兵主帥豈能沒有這個心眼。之所以馬超被曹操糊弄了,並非是馬超有勇無謀,是因為曹操太狡猾,假戲做得就跟真的一樣,豈能不引起懷疑。

馬超犯了一般人都會犯的錯誤,這是人性使然,也就是反間計屢試不爽的原因所在。



豹眼看歷史


反間計是三十六計之一,它的核心是“疑”,使敵自疑從而作出誤判,自亂陣腳自斬手足,成功事例在史上不絕於書,如戰國田單反間樂毅燕王,近如明朝崇禎中皇太極反間計殺袁崇煥,自毀長城。此計既用疑,它的成功是使之疑,基礎其實是中計者的不信任,如果被反間雙方,能夠做到完全信任,反間計就難以奏效,而它的大行其道,屢次奏捷,說明人心叵測,信任之難。

反間計的成功範例層出不窮,他對施計者的要求並不高,重點落到針對對象的猜疑態度,猜疑越大越容易成功。比如陳平萬金離間楚君臣,亞父范增和霸王項羽,二人一老一少,相從於事業初興,一路走來歷經風波,而陳平僅僅用淺顯的認錯人的方式,故意作出姿態表明厚待范增使者而輕視項羽使者這樣的舉動,就引起項羽對范增的疏離。這固然有用計的原因。核心則是項羽長期以來的孤傲自大,輕視他人的性格,以及與范增在如鴻門宴等事的意見相左所致,本來二人已經貌合神離,陳平的反間計才得以成功。

陳平的事例是利用項羽使者這一中間人,達到反間。比較精彩和經典的反間計,卻是演義小說上的,畢竟現實中要運用到如此得心應手,難度極高,所以在書上出現。如三國演義的周瑜利用蔣幹說客身份,把他一步步推向曹操的反面,從而借他的刀殺了江東水軍的心腹大患張允蔡瑁,由於此計運用到極致,幾百年來為人所津津樂道,演繹出三江口、蔣幹中計等劇本,蔣幹也成為白痴的代名詞,雖然史實上的蔣幹風流倜儻不下週瑜,依然無補於間,史實人物被演義人物代言了,這也說明這一節反間計運用得極為成功。

反間的重點是利用敵人或其他力量的人來達成目的,從孫子兵法來解釋,是指利用對方的間諜,給敵人制造假情報以達成目的,它與離間不同,藉助的是敵人對己方間諜的信任,從而創造機會,傳遞假情報過去。如崇禎殺袁崇煥,中間人就是脫逃的太監,而袁之死,卻是由於崇禎早就對他心存不滿,反間才得以成功,所有用間之計,四兩撥千斤,這個四兩,就是信任度。既然人與人之間的絕對信任不存在,反間計就能大行其道。


南方鵬


何止是中國,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反間計一直屢試不爽!

《孫子兵法》第十三章,叫做《用間》,專門論述間諜的重要性和如何用間,認為打仗就要“多用間”!就是要高度重視使用間諜。

關於間諜的重要性。孫子講到,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大致意思是,打仗是特別燒錢的買賣,關係天下蒼生。必須要提前掌握敵方情報。而提前掌握情報,必須依靠了解敵人情況的人,也就是間諜。




間諜共分五種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這裡主要說一說,反間!

反間是對敵人派來的間諜,我方因勢利導反過來加以利用。往往能收到奇效。

因為敵方派過來的間諜,本身就得到了敵人的信任,瞭解敵人的弱點,破壞性更大。

反間計有兩種具體辦法,

一種是將計就計。

我方已經發現對方派來的間諜,但是並不戳破他,而是故意洩露一些錯誤或者虛假的情報,利用他將這些錯誤、虛假的情報傳遞給敵人。從而欺騙、誘導敵人。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三國演義中》蔣幹盜書的故事。周瑜識破了蔣幹的間諜身份,將計就計,故意讓他偷走兩封書信,致使曹操上當受騙,殺死蔡瑁張允,自斷一臂。



還有一種,就是策反敵方間諜。

這種很常見。一方間諜被發現以後,被敵人策反。反過來為另一方服務,向原來的陣營傳遞假消息,為現在的陣營刺探情報等等。這就叫做雙面間諜。

歷史上的雙面間諜有很多很多。最厲害的一位,據說是五面間諜。在國民黨、日寇、汪偽、蘇俄之間遊刃有餘,但他最深層的身份其實是我方情報人員。這才是高手高手高高手。


反間計之所以屢試不爽,就是因為爭霸天下的勢力歷來都很重視間諜,都會派出大量間諜。同時,反間諜工作又是情報工作的重中之重,用大量的精力來破獲對方的間諜網絡,策反對方間諜人員。

而由於間諜的特殊性質,一旦被破獲或者策反,將產生難以估量的破壞效應。


上將噯福斯


反間計,三十六計之一,在古代戰爭中大放異彩,許多戰爭形勢的扭轉都是依靠反間計完成。

那麼,在古代中國,反間計為什麼能夠屢試不爽呢?

我們先來看幾個反間計失敗的案例。



  1. 燕昭王禮賢下士,得良將樂毅,樂毅接連攻破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齊國想要離間燕昭王、樂毅君臣,甚至蠱惑時為太子的惠王,誣陷樂毅有謀逆之心。燕昭王勃然大怒,鞭打太子,並向樂毅賠禮道歉,樂毅深受感動,誓死為燕昭王效力。
  2. 樂毅的祖先樂羊,曾效力於魏國。樂羊率軍攻打中山國。有人用反間計勸說魏文侯,將樂羊換掉。彈劾樂羊的進言,足足裝了兩大箱,但魏文侯不以為然,依舊將樂羊委以重任,樂羊也不負所望,消滅了中山國。

我們再來對比幾個反間計成功的案例。



  1. 同樣是樂毅,燕昭王去世後,燕惠王繼位。惠王記恨樂毅,而樂毅又久久不攻下即墨,田單又派人離間燕惠王和樂毅。有人告訴燕惠王,樂毅想要自立為齊王。燕惠王不滿,要求召回樂毅,樂毅自知惠王居心叵測,逃去了趙國,而田單也因此成功收復齊國全部城池。
  2. 項羽有謀士范增,屢屢擊敗劉邦,讓劉邦頭疼不已。劉邦向陳平請教,陳平便以反間計除掉范增。陳平買通楚軍散佈謠言,說亞父范增沒有被封王,心存不滿,想要和漢王劉邦聯合。之後,項羽使者來到漢軍陣營,陳平故意撤走美味,用粗茶淡飯招待了楚國使者,並說,我以為你們是亞父范增的人,原來只是項羽的人。項羽知道後,不再信任范增,范增生氣之下,決定告老還鄉,結果死在途中。

我們總結一下反間計能夠得逞的原因吧。



  1. 燕惠王之所以換掉樂毅,除了昏庸,更多的是樂毅功高震主,而且從表象看已經沒有多大作用,畢竟齊國只剩兩座城池便會滅國。
  2. 而燕昭王時,情況不同,燕昭王需要依靠樂毅來一雪前恥。樂羊也是如此,魏文侯需要樂羊來討伐中山國。
  3. 反間計多用於敵方佔優勢的情況下,若敵方本身處於劣勢,那麼反間計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畢竟在這種情況下,君王怎麼會將自己的救命稻草推開呢?
  4. 反間計得以實施,也許並不是君王的過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將軍領兵在外,擁兵自重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因此這也是反間計能夠成功的一種間接原因吧。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反間計:指識破對方企圖並假裝中計已達到自身目的。反間計出自孫子兵法,在歷史長河中反間計成功的並不多見,反倒是離間計成功居多。

大家耳熟能祥的可能是“蔣幹盜書”,蔣幹盜書出自於《三國演義》,在書中蔣幹新入曹營,急於找證明自己價值,於是向大漢實權人物曹操請命去摸清自己老同學周瑜的長江佈防圖。在經過周瑜同學的熱情款待,把酒言歡之後,更是覺得自己這趟來值了。不僅新任老闆對自己讚賞有加,老同學更是信任自己,將關乎整個吳蜀帝國命運的絕密佈防圖展現在自己眼前,飄飄然的感覺徹底擊敗了蔣幹那顆不大成熟的心。於是在夜晚將長江佈防圖揣在雄間,假託有事直奔曹營,不假思索的將佈防圖獻給了自己老闆,並繪聲繪色的描述了自己輕而易舉獲得周郎信任。周郎這邊卻在緊鑼密鼓的佈置防範。於是在翌日,周郎和曹老闆各自帶著必勝的信念,展開了一場早已有了結局的戰爭。

離間計:指發佈信息以引誘對方做出利於己方的行為。

長平之戰就是典型離間計





誼詡


人性的弱點,通信的不方便哈哈



歷史小娃


我是小司馬講史,為您解答。

小司馬講史首先給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反間計,所謂反間計指的是識破對方的陰謀算計之後,又巧妙地利用對方的陰謀詭計進行攻擊對方。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名將都擅長使用反間計,從而除掉對手,獲取戰爭上的勝利。在歷史上,三國名將孟達就是被人用反間計除掉的。

孟達原為蜀將,後來投靠了魏國。曹丕死後,曾獲重用的孟達倍感失落,整天鬱鬱寡歡的。蜀國丞相諸葛亮瞭解到孟達的情況後,假意許下承諾,如果他願歸降,可以不計前嫌,他以前犯下的錯可以不予追究,並且還能獲得重用。孟達得到消息後,興奮異常,意欲率兵歸蜀。也許是高興過了頭,他不小心洩了密,被一個與他不和的將領告到了司馬懿那裡。司馬懿聽說後,心裡也是一驚,他知道孟達能征善戰,是一員實力悍將,此時投靠西蜀,無異於壯大了諸葛亮一方的軍事實力,於是司馬懿就寫信安撫孟達,說他會在魏帝面前替他美言,給他加官進爵,讓他不要有雜念。寫完信後,司馬懿就暗中遣軍進討孟達。後來,孟達兵敗被殺,也純屬咎由自取。

曹魏名臣劉曄有評孟達:“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為國生患。”而西蜀名臣費詩對孟達也是差評:“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與書邪!”

在西蜀和曹魏都不受歡迎的孟達,被人用反間計除去,死不足惜。其實在歷史上,被對方用反間計害死的名將數不勝數,比如袁崇煥、斛律光、白起、李牧、岳飛等。

在歷史上,為什麼反間計屢試不爽呢,這裡面有以下幾個原因:

1.由於麻痺大意,致使關鍵的信息被對手輕易得到,爾後被對手加以研究利用。

2.古代的軍事將領忠君思想較為濃厚,他們明知道是對手設下的圈套,卻不敢在帝王面前冒犯龍威。

3.在古代行軍打仗中,要想獲勝,拼的就是智慧。使用反間計,可以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這也是許多名將樂於使用反間計的原因。

4.在古代,人們沒有手機、電話、電腦,信息不是很通暢,有時候關鍵信息的核實需要一段時間,這就給對手可乘之機。


小司馬講史


《反間計》出自於《三十六計》之一。所謂的三十六計指的是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而“反間計”利用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以謊言來誘使對方中計,並且信以為真。正所謂“真作假時,假亦真”。這就是反間計的魅力之所在。反間計之所以在古代屢試不爽,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信任的原因。信任這個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也是任何人都不敢保證的東西。也難怪每每會有人因此而中計。這也是為什麼反間計被人多數人所運用的原因。簡單!高效!

小說《三國演義》想必大家都已經是耳熟能詳了。《三國演義》之中就有涉及到周瑜的反間計的使用。書中講到,劉表死後,蔡瑁擁立劉琮為繼承人,之後又大力勸其降曹,並殺掉進忠言的李珪。降曹之後,由於蔡瑁善於水戰,並且善於編練水軍。所以被曹操封為鎮南侯水軍大都督,替曹操訓練水軍準備南下江東。同樣深諳水戰的周瑜自然知道老對手蔡瑁的厲害。於是周瑜設反間計,利用前往東吳刺探軍情的蔣幹,向曹操獻上蔡瑁和張允陰謀反叛的報告,曹操一時沒有分別其真偽,就召喚蔡瑁、張允二人前來詢問,蔡瑁、張允二人還沒搞清狀況就被曹操給殺了。後來曹操才知道中計,但為時已晚。蔡瑁及張允被曹操誤殺是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的原因之一,使之沒有一個善統水軍的將領,同時也令荊州軍團的忠誠度減低。一條簡單的反間計直接導致了後來的三分天下格局的形成。

戰國時期,七雄之一的趙國也因為反間計被滅。歷史上秦滅趙之戰時,秦國大將王翦率領大軍攻打趙國,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率領舉國之兵對抗王翦大軍。李牧身為和王翦齊名的戰國名將,其能力自然不俗,王翦也知道李牧不除,趙國難滅。所以王翦就想到了使用反間計除掉李牧。王翦派奸細潛入趙國後,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趙王本身就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秦國大軍壓境,趙王早已成為了驚弓之鳥,當他聽到謠言後,也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後,知道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並且為了趙國的江山社稷考慮,就拒絕接受命令。這麼一來趙王就更害怕李牧了。所以乾脆設計殺死了李牧。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無辜忠誠良將,軍心大失,民心大失,僅僅三個月後就被王翦所滅。

同樣反間計,實際上秦國之前在趙國身上用過一次了。而且非常的成功。第一次被反間計陷害的倒黴蛋就是李牧的戰友,同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趙國大將廉頗。長平之戰期間,秦軍勢大,趙國軍隊處於劣勢,所以廉頗正確地採取了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他命令士兵堅守不出,固壘堅守三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秦軍一看廉頗這麼難對付,所以就使用了反間計。秦國派奸細到趙國宣傳,秦國怕趙括而不怕廉頗。趙王求勝心切,終於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趙括全面廢除了廉頗的防守政策,結果導致了後面的長平之戰大敗,四十餘萬大軍盡皆被坑殺。趙國兩員大將廉頗,李牧都栽倒在反間計上,可見“一招鮮吃遍天”還真是至理名言。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反間計,三十六計中的一計。即識破對方的陰謀算計巧妙地利用對方的陰謀詭計進行攻擊對方的計謀。

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發現所謂的反間計總是屢試不爽,威力不容小覷,往往在重要的歷史關頭決定了當時的歷史走向。三國時期,赤壁大戰前夕,周瑜巧用反間計殺了精通水戰的叛將蔡瑁、張允,為赤壁決戰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戰國時期四大名將,秦趙兩國各有兩位,秦國一個反間計趙王換廉頗,致使長平之戰40萬趙兵被坑殺。後來秦國又使一個反間計,良將李牧被趙王殺,至此,趙國被滅不遠矣。明末大將袁崇煥,可謂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剋星,父子二人無法在戰場上打敗他,便離間明朝君臣。可憐崇煥身上3600刀,萬人空巷搶其肉,一個民族的千古之痛由此而生。

歷史上的反間計數不勝數,不斷被重演,這是何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為何就這麼難!嗚呼!先人無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海天雅士


反間計,來自《三十六計》,指的是識破對方的陰謀算計巧妙地利用對方的陰謀詭計進行攻擊對方。採用反間計的關鍵是“以假亂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敵人上當受騙,信以為真,作出錯誤的判斷,採取錯誤的行動。

中國古代反間計屢屢得逞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統治者對手下大臣的不信任,古往今來莫不如此,歷史上的許多例子,都可以說明:

1.戰國時期樂毅伐齊,齊國眼看就要全部淪陷,就剩下即墨一個城池一直在抵抗,樂毅也不急,把即墨團團圍住,想困死齊國軍隊,齊國統帥田單派人跑到燕國首都造謠,說樂毅久久不拿下即墨,就是想在齊地稱王,燕王信以為真,把樂毅撤走了,結果田單用火牛陣打敗了燕軍,恢復了齊國。

2.秦國攻打趙國,趙國派廉頗應戰,秦國佔不到便宜,就派人去趙國都城造謠說廉頗的壞話,結果趙王中計,撤了廉頗,換上了趙括,結果趙軍慘敗,四十萬趙軍投降後,被秦國活埋。

3.三國時期,曹操派蔣幹去遊說周瑜,結果周瑜將計就計,利用蔣幹曹操殺了蔡瑁張允兩個水軍將領,解除了周瑜的心腹大患。

4.南宋韓世忠用反間計打敗金兵。

5.後金皇太極用反間計借崇禎的手殺了袁崇煥。

防範反間計應注意採取如下對策:

1.注意封鎖信息。

2.間諜要可靠。

3.情報要推敲。

4.多方取證印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