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法音寺(瘟神廟)

西安是個神奇的地方,作為華夏文化中心,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流傳下很多奇異的“景點”,瘟神廟就是其中之一。為什麼要給瘟神建廟?瘟神長得很衰嗎?

瘟神廟位於西安長安區鳴犢鎮,鳴犢位於西安市東南白鹿、少陵、八里三塬之間,湯峪、庫峪兩河沿岸,自古為咸寧縣八大鎮之一。《金史地理志》亦記為鳴犢鎮。元《類編長安志》謂唐“武宗曾獵於鳴犢之西原”看來唐代即有此鎮。當地又;古代有一牛犢掉入泉中,母牛悲鳴不止,數日後,牛犢從泉中復出故稱鳴犢。其地名所來,從古至今,眾說紛雲莫衷一是。宋《長安志》載:“鳴犢鎮在縣南六十里。”宋人張禮《遊城南記》雲:“?水之西岸,其地有泉,舊傳有犢跑鳴而泉水出,今謂之鳴犢鎮。”西安以泉水得名的地名委實不少,如此奇特的跑牛泉倒也令人目瞪口呆,莫非是太上老君的青牛。從這裡跑出來到了戶縣,成就了赫赫有名的牛東村(原名牛犢村)。

西安的法音寺(瘟神廟)


西安的法音寺(瘟神廟)


清嘉慶《咸寧縣誌》引古志載:“鐘樓寺在城南十里鳴犢裡,即萬年縣故址。”當時明堂縣在保寧坊,即在鳴犢一帶,今尚有俚語;“先有明堂縣,後有鳴犢鎮。”元代在此駐巡檢使。《西安通覽鳴犢鎮》記載;鳴犢西有鳴犢泉。因地處滬河斷層邊緣,隔若干年發生一次地嘯,地嘯時泉水出複流出,日久泉枯無水,當地老年人多次聽到過地嘯時有老牛呼犢之聲,故名鳴犢。 以上史載,均已牛鳴山泉二得名。唯獨《春秋左傳》載以人得名。

《春秋左傳》有;“子臨河,聞晉殺士鳴犢而返”(孔子西行到黃河邊,聽到晉國殺名士鳴犢,結果再不向西,就地返回東歸)。據此可知;春秋時有名士鳴犢,是否與此地有關?未見有載,不敢妄斷。漢武時,此地有鳴犢泉(元《類編長安志》)。

查遍史籍,確有鳴犢此人。竇韜,號鳴犢,晉國大夫,提倡德治、教化,反對苛政、殺戮,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施政主張。趙簡子在未得志時,重用竇韜、,封他們為大夫,封地在三交城(今太原古城一帶)。趙簡子是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的目標是要稱霸天下。在獲取一定的政治基礎之後,竇韜、的做法與他格格不入,他說:“晉有鳴犢,魯有孔丘,吾殺此二人則天下可圖也!”竇韜死後,百姓在太原上蘭一帶給他修建祠堂,以為紀念。竇大夫祠建於何年何月,今已無從考證。現存的建築,大多為元、清改建、增建。

瘟神廟的修建時間,從瘟神廟內現有碑文;“瘟神廟位於西安城南五十里少陵原腳下,滻河西岸鳴犢鎮中,風雨五百年,歷盡滄桑”。從記載內容可見約在明代中期,由於明代時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對道家、佛家的各自推崇,使得許多廟宇形成佛道並居的局面,瘟神廟後來又名法音寺。瘟神廟歷經風雨,幾經盛衰,如今其建築從南至北東側依次為山門口古戲樓,瘟神殿,佛母殿。西側為客房,菩薩殿,禪房,灶房等。城隍殿及閻君殿正北居中。院中有一九八九年和一九九六年所立碑石兩塊,分別記載著瘟神廟的歷史變遷。瘟神廟的古戲樓坐南面北,雖年代久遠,但頗為壯觀,南面書有“城隍廟”幾字,尤其南面的“金蟬戲水”令人們稱讚不已。戲樓的兩個圓窗子構成金蟬的一雙眼睛,戲樓兩邊的捲棚是金蟬的翅膀,中間地面上有一清潭流水形成金蟬的嘴,中間的殿宇是金蟬的腹部。這一景觀遠遠望去使人叫絕。戲摟前邊格子上猶存有“東關”“西江”字樣,戲樓中間掛有“法音寺”的大匾。菩薩殿,分別塑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送子菩薩、四大菩薩。佛母殿中有準提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城隍殿中有城隍塑像及判官小鬼等,另外兩邊明柱上各盤有巨龍,使人望而生畏,戰兢不已。閻君殿坐有十殿閻君,面目各異,仰之使人森然。瘟神殿及前面的“二十四根不挨牆”的明柱建築已非故跡,瘟神殿的門額上懸掛有民國二十四年大匾一塊,書有;“有求必應”四字。相傳民國年間“虎列拉”瘟疫之災,古城內外,死人無計,但凡是到此間求瘟神保佑者,均可平安無恙,一時之間,古城內外,更甚者數百里外的善男信女,到此誠心禮拜者絡繹不絕,使得瘟神廟名聲大震,遠揚異鄉。加之瘟神殿前的“二十四根不挨牆”的明柱建築,更引人觀賞讚嘆叫絕。瘟神殿正中供有瘟神呂嶽,兩邊分別是東、西、南、北四方行瘟使者。牆壁上彩繪有牛頭,馬面,判官,小鬼等,進入殿中頓感陰森,使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 關於瘟神呂嶽,在明許仲琳所著的《封神演義》(也稱《封神榜》)中,記述道;呂嶽為三隻眼,面如藍靛,赤發燎牙,為九龍島聲名山練氣士,受申公豹之請,輔助商伐周,第一次出山失敗後,又回山修練瘟蝗傘。第二次出山在穿雲關擺瘟蝗陣,阻止周兵東進,後被楊任用烈焰扇所焚。在姜子牙封神時,被封為瘟蝗昊天大帝之職,人們稱為瘟神。歷代以來為人們祭祀不絕。 古時科學不發達,對於瘟疫人們唯恐躲之不及。這瘟神在世間也少有香火。但是在鳴犢鎮老街西,卻修建有一座瘟神廟。關於瘟神呂嶽,在明許仲琳所著的《封神演義》記述道;呂嶽為三隻眼,面如藍靛,赤發燎牙,為九龍島聲名山練氣士,受申公豹之請,輔助商伐周,第一次出山失敗後,又回山修練瘟蝗傘。第二次出山在穿雲關擺瘟蝗陣,阻止周兵東進,後被楊任用烈焰扇所焚。在姜子牙封神時,被封為瘟蝗昊天大帝之職,人們稱為瘟神。從瘟神廟內現有碑文;“瘟神廟位於西安城南五十里少陵原腳下,滻河西岸鳴犢鎮中,風雨五百年,歷盡滄桑”。從記載內容可見約在明代中期,瘟神廟後來又名法音寺。瘟神廟歷經風雨,幾經盛衰,如今其建築從南至北東側依次為山門口古戲樓,瘟神殿,佛母殿。西側為客房,菩薩殿,禪房,灶房等。城隍殿及閻君殿正北居中。瘟神殿正中供有瘟神呂嶽,兩邊分別是東、西、南、北四方行瘟使者。牆壁上彩繪有牛頭,馬面,判官,小鬼等,進入殿中頓感陰森,使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瘟神廟的古戲樓坐南面北,雖年代久遠,但頗為壯觀,南面書有“城隍廟”幾字,南面的“金蟬戲水”使人叫絕。戲摟前邊格子上猶存有“東關”“西江”字樣,戲樓中間掛有“法音寺”的大匾。瘟神殿的門額上懸掛有民國二十四年大匾一塊,書有;“有求必應”四字。相傳民國年間“虎列拉”瘟疫之災,古城內外,死人無計,但凡是到此間求瘟神保佑者,均可平安無恙,一時之間,古城內外,更甚者數百里外的善男信女,到此誠心禮拜者絡繹不絕,使得瘟神廟名聲大震,遠揚異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