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这次出来的首要目标是重拍慈相寺塔和飞虹塔。慈相寺塔的拍摄不甚满意,不做纠缠,快马加鞭到洪洞,祈盼能给我一个满意的飞虹塔。

因是旧地重游,轻车熟路地直接沿盘山路来到广胜上寺。山上清风阵阵,鲜艳的琉璃宝塔在明媚的阳光下更加夺目。先到四周转悠,寻找合适的角度。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广胜上寺所在的霍山是五镇之中的中镇,历代的各种记载齐备。关于飞虹塔的修建来由也有明确记载。传说阿育王造塔,在中华有十九座。飞虹塔的前身就是其中之一,即晋州霍山南塔。北周保定二年,法江大师于“霍山舍利塔故址虔诚拜祷,忽空中降舍利数枚。事闻于朝,奉敕建造舍利宝塔。”

现在的这座飞虹塔建于明代,修建者为僧达连。几乎所有关于飞虹塔的介绍都提到了塔内壁上嵌的那块《建塔僧达连碑碣》。上次来飞虹塔时还能上二楼,但当时也没找到这块碑碣。《霍山志》上也有相关记载:“大师讳达连,襄陵柴村里王氏子,少出家,严戒行,慨霍山舍利塔倾圯,誓愿新修,於是募化四方,重建琉璃宝塔。于正德十年动工,讫嘉靖六年落成,庄严伟丽,雄峙太岳。又重修广胜上下两寺。故凡礼塔游观者无不赞扬师之大德焉。”

飞虹塔平面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塔外遍饰琉璃。各层塔身收分十分明显,使得整体轮廓尖锐呈锥状,外轮廓线刚硬笔直。

塔下有一圈木制围廊,正面出小抱厦一间,上交十字脊。在木廊正檩下有“天启二年创建”字样,可知木廊为塔建成以后再补建的。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飞虹塔的出檐方式有两种,分别为仿木斗拱和叠涩仰莲瓣,两种方式在各层之间交替出现。其上为仿木构飞椽瓦垄;再其上为反叠涩。各层砌琉璃瓦作出阑额、角柱、垂花柱等仿木建筑构件。各层各面或辟券龛、或开门洞。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飞虹塔是一座十三级楼阁式塔,下面几层有所变化。在三层下面多出一层平座。平座层探出塔身表面深远,砌有一圈围栏。这一层中各面交替为门洞和券龛,但门洞外也塑有琉璃造像,要从这里探身塔外应该也十分困难。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这一层下多出平座层估计是为了给下面一层营造出额外的礼佛空间。从抱厦处进入塔内,现在飞虹塔只有底层开放。上次来时还可以登至二层,但当时也仅仅只有半圈塔内环廊可看。塔心室大门禁闭,只能从门缝中一窥大佛尊容。在塔心室大门两侧各有一尊琉璃天王像,如真人大小。

上世纪三十年代,蒋唯心先生来到广胜寺考察赵城金藏,在其《赵城金藏雕印始末考》一文中记录了登临飞虹塔时的经过:“......中央铜佛一躯,由其后登短梯,守砖穴,达第二层,以砖铺地而下承穹窿,故不坠。旧有舍利小塔,今在于此。小塔陶制,色微褐黄,高约八尺,舍利密缄其内,不可见也。再上仅有木架支于塔心,以资攀缘,至第四层以上皆绕塔外而登,非常人所能胜。闻昔时可出塔顶,徜徉铜轮之下,周览四郊,后有人失足肇祸,遂泥封之矣。"

此次考察《赵城金藏》的发现轰动了学术界。一年多以后有了梁、林二先生的晋汾古建筑预查。《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详细描述了飞虹塔独特而精巧的登塔方式: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塔内阶级每步高约六十至七十公分,宽约十余公分,成一个约合六十度的陡峻的坡度。这极高极狭的踏步每段到了终点,平常用休息板的地方,却不用了,竟忽然停止,由这一段的最上一级,反身却可迈过空的休息板,攀住背面墙上又一段踏步的最下一级;在梯的两旁墙上,留下小砖孔,可以容两手攀扶及放烛火的地方。走上这没有半丝光线的峻梯的人,在战栗之余,不由得不赞叹设计者心思之巧妙。

除了挺拔雄伟的英姿,设计精巧的内部结构,飞虹塔最突出的优点还是在于巧夺天工的琉璃塑像。虽然从建筑的仿木构件来说,梁公批评“各种琉璃瓦饰用得繁缛不得当”。但这是明清的通病,飞虹塔也未能超越时代的审美趣味。梁公也公允地褒赞:“就琉璃自身的质地及塑工说,可算无上精品。”

飞虹塔建成后,被认为仅次于金陵大报恩寺塔,故有“第二塔”之称。欣赏一下飞虹塔琉璃之美: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