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身在高爾夫杆身家族中經常被人遺忘,原因何在?

大部分在專賣店見到的高水平球友每天都會花幾小時的時間浸泡在WRX高爾夫論壇裡,瀏覽各種評論帖,同時自己也發帖問問題,為即將要換的新一號木桿身徵集各種意見。不知為何,這些球友往往並不怎麼關心鐵桿的杆身,哪怕球包裡裝有8支鐵桿,而僅有1支木杆。大部分球友的鐵桿杆身自開始打球以來就幾乎沒換過,或者乾脆就用買杆時配的杆身。

儘管你不屬於這類人,但也許你有朋友是這麼做的。為了更好的幫助眾球友,我們以數據為導向,將幾種最好的杆身做比較進行研究。我們的研究結果告訴大家,我們都應該重新認真審視我們的鐵桿杆身了。用不合適的杆身打球最終會體現在成績上的差別。現在想象一下,球包裡有8至10支桿的杆身都與你的揮杆模式不匹配,這將會是多麼糟的情形。

在我們做測試的時候,我們從不認為某種杆身在總體性能上會超越另一種杆。相反,我們的假設是:任何一種杆身在與其它的杆身相比時,都會有其優勢和不足。舉例來說,長度最長的杆身其穩定性可能最差。

測試步驟

每支桿身我們是這麼進行測評的:我們會讓4名低差點的球員用4號鐵桿及劈起杆打5發球,所用的杆頭為Mizuno JPX-825 Pro,杆身硬度級別為S(硬)。我們將明顯的失誤擊球排除在外,但輕微的失誤則會記錄到測評當中去。杆身性能的另一方面就是對失誤擊球的控制情況。而在所有這些測評的杆身當中,失誤擊球的次數非常低且穩定,而且,這其中的失誤擊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揮杆姿勢所致,並非杆身因素。


杆身在高爾夫杆身家族中經常被人遺忘,原因何在?


我們用Foresight GC2發球監測器進行監測。為保公平,杆身的測評順序是隨機的,並將整個測試過程分成了三部分進行,確保沒有疲勞因素的干擾。

Here are the shafts we used in our testing: 以下是我們測評的杆身:

·Aerotech SteelFiber 125S

·KBS C-Taper 120S

·KBS Tour 120S

·KBS Tour-V 110S

·Nippon N.S. Pro Modus 120S

·True Temper Project X 6.0

·True Temper Dynamic Gold S300

·UST Mamiya Recoil 125S

我們記錄了以下信息:平均球速,發射角,後旋速率,擊球距離,距離偏差,落地角等。

4號鐵桿


杆身在高爾夫杆身家族中經常被人遺忘,原因何在?


P杆


杆身在高爾夫杆身家族中經常被人遺忘,原因何在?


研究結果

杆身對於不同的球手會有不同的結果。所有的這些杆身表現良好,然而,如果你仔細研究數據的話,你就會發現最大的結果是:我初始的假設是錯的。整體來看,當4名測試員的打球數據平均之後,不同的杆身之間的性能差異性很小。沒錯,確實存在小差異,但尚未得出最後定論。

真正的差異性體現在每支桿身在不同測評員上的性能差異。拿Aerotech SteelFiber杆身來說,測試員A和B的測評數據如下表:


杆身在高爾夫杆身家族中經常被人遺忘,原因何在?


對於A球員來說,SteelFiber杆身是他所用過的最長的4號鐵桿身,擊球距離要比他的平均距離要長7碼左右。但對於B球員來說,這卻是他所用的最短的4號鐵桿身,擊球距離比平均距離要短個6碼左右。確保自己所用的杆身是最合適的唯一辦法就是,用不同的杆身配上同一款杆頭進行試打,最終找出最合適的那款杆身。

杆身的擊球手感並不能作為選杆的第一標準。除了特殊情況外,一般情況下最好藉助發球監測器的客觀數據作為依據。你會很驚訝地發現,“感覺”是多麼的不靠譜。比如,我們的測評員曾對Nippon N.S. Pro Modus 120S 及UST Recoil 125S杆身的偏離情況表示過擔憂,但後來的數據顯示,其偏離情況屬於正常範圍之內。只有在兩支桿身性能非常相似的情況下,才需要靠“感覺”來做最後的決定。 以下是對各種杆身的體驗反饋:

·Project X 6.0:手感非常堅硬,但在擊球時除外。

·KBS Tour:在整個揮杆過程中杆身富有彈性。擊球時彈性十足。

·Nippon N.S. Pro Modus 120:揮杆過程中,手感異常柔順,這絕對是我最喜歡的一支。唯一的擔憂就是,杆身太軟會不會犧牲擊球距離?

·UST Recoil 125:手感良好,就像是KBS Tour杆的增強版。雖然材質為碳素纖維,但卻非常穩定,相信不少球友會喜歡。測試員知道缺點在哪,但不算嚴重。

·

KBS C-Taper:非常重,但穩定。性能介乎Project X及KBS Tour之間。重量及穩定性感覺良好。

·Aerotech Steelfiber:擊球反衝手感良好,揮杆過程感覺更加穩定和順暢。

·True Temper Dynamic Gold S300:非常熟悉、親切的感覺。

·KBS Tour-V:擊球順暢,但重量輕,彈性大。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輕質杆身。

Recoils和SteelFibers這兩種杆身,在失誤擊球的情況下都不會產生太多“不愉快”的震動。杆身可以提供足夠多的反饋信息,以至於球員可以更好地控制彈道,還可知道杆面擊球點的位置。碳素杆身對於高水平球員來說,同樣能夠好使。我在Hilton Head的時候,有幸坐前排目睹了Matt Kuchar用一套SteelFibers杆身奪冠。

儘管在測評之前曾是懷疑者,所有的這些測試員都表示,他們今後在配杆時會慎重考慮高端的碳素杆身。反饋顯示,Recoils要比SteelFibers更具手感,而SteelFibers在整個揮杆過程就像鋼鐵般穩定。

總結

測試的初始目的僅僅是為高水平球員調配杆身提供數據上的依據。但測試結果遠出意料,數據的用途也不僅僅這麼簡單。

而這項測試對我來說,也希望是對你,最大的意義在於:每位球員都可以從這項測試中受到啟發,好好研究下自己目前所用的杆身,並著手進行徹底的杆身調配。因為,你目前所用的杆身不一定是最適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