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最值得驕傲的地方有哪些?

贛州旅遊推薦


贛州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地理位置似使得贛州有它獨特的魅力,有非常多的地方值得我們贛州人驕傲!\r

首先,是歷史文化景觀。贛州城歷史文化濃厚,有多位賢達文人在贛州留下過文學經典,和不朽功績。尤其是在宋朝以後政治中心南移,給贛州的歷史文化發展帶來了機遇。如古城,包括我們的古城牆,八鏡臺,湧金門福壽溝等古蹟。\r

第二個,是藝術瑰寶。贛州的藝術文話從古而來,又為新中國解放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有非常出名的贛南採茶戲,採茶戲被譽為是戲曲百花園的一朵奇葩。也包括我們寧都的嗩吶公婆吹,羅漢舞、犁獅、燈舞獅舞等的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r

第三個,是自然景觀。贛州處於丘陵地帶,山水環繞、風景如畫,處處是美景。有名的自然旅遊景觀有通天巖、梅關古驛道、九里峰山、齊雲山,陽嶺等。\r

第五,是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遺產的就是包括我們的一系列的詩詞,這裡是陽明心學的主要陣地,也是歷代文人墨客留下千古詩篇的地方。\r

第六,紅色文化。贛州曾經是中央蘇區,共和國的搖籃,這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有感人肺腑的英勇事蹟,這裡有《梅嶺三章》“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英雄氣概。故都瑞金、浮橋、紅井,時刻告誡我們要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r

第七,是客家文化。贛州是客家祖先南遷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他是客家人避難所和繁衍生息的地方。我們這裡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包括我們的圍屋、土樓啊,客家語風水文化等等。\r

第八,是物產豐富。我們贛南臍橙是在全世界舉世聞名,這是也是讓我們非常驕傲的地方。還包括贛南的獨特美食,四星望月,小草魚、粉蒸肉、荷包肉、板鴨等,讓吃貨們流連忘返。\r

最後,是現代化建設。贛州的現代化建設在這幾年的發展過程中的有一個突飛猛進的,馬上要通高鐵,機場也馬上要開通國際航班。贛州在江西省的各個市中人口土地面積、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都在排前三,高鐵和機場等基礎設施的完備對接珠三角和長三角,對贛州未來經濟起飛鋪平了道路,贛南地區的廣大群眾將過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r

總之來說,贛州無論是從歷史文化、人文地理、藝術物產資源,都是非常讓我們值得驕傲的,他有太多的故事和太多值得我們去稱道的地方,我為自己是贛州人而驕傲。\r











虔城的包子


張九齡開大虞嶺

張九齡是誰?

張九齡,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唐代有名的賢相,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每遇宰相薦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

他的五言古詩,以簡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如果你還不知道,你念念這句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對,就是他寫的。

那他和贛南有什麼淵源呢?那就是大餘縣的梅嶺古道是他開鑿的。他出入嶺南,也走過這條必經之路,對大庾嶺梅關“人苦峻極”的艱難險阻深有體會。

開元年間的唐王朝,在貞觀以來近百年的勵精圖治,社會繁榮。嶺南沿海,海外貿易交通有了長足發展,廣州已成為中外海上交通門戶的大商港,當時的嶺南與中原隔著千山萬水,開鑿梅嶺古道,改善南北交通便極為迫切。

當時的張九齡在朝上與姚崇不對路,便辭官歸養,回到韶關,但是無心閒居,決定為家鄉做點事,便向朝廷狀請開大庾嶺路,得到朝廷批准。於是他自任開路主管,趁著農閒徵集民夫,開始開鑿工程。古道修通後,全長十幾公里,路寬近17米,路兩旁遍植松樹。

由於梅關古道的修通,南北交通大為改觀。梅嶺古道成了連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後人譽之為“古代的京廣線”,不僅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貢獻,而且造福子孫後代。宋代大量移民南下,梅嶺古道對他們來說是最快捷便當的通衢大道。

盧光稠擴建贛州城

盧光稠(840—911),出生於虔州(今江西贛州)虔化縣清音裡(今寧都縣麻田)盧氏望族,漢代涿州著名大儒北中郎將盧植的裔孫,是唐朝末年贛南農民起義的領袖,世稱盧王。

他在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擁兵起義,並很快佔據虔州,自任刺史,治理虔州及其他地區26年,政績卓著,濟貧恤孤,輕賦薄斂,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使領地人民得以安居樂業;還維修並擴建了虔州州城。成為贛州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首領。同時也是歷史上一名治理開發贛南成績卓著的功臣。

如今的贛州城東北面保留的古城牆遺址,便是在盧光稠當年建城的遺址上歷代維修更新保留下來的,而東面建春門附近香火旺盛的壽量寺,便是當年盧光稠為了感謝為他治癒疾疫的道誠和尚而興建的寺廟,雖然歷經戰火卻不滅,元末明初重建的壽量寺,還有大學士解縉為其題寫的《壽量寺中興碑詞》,彌足珍貴。

風水祖師爺楊筠松在贛南

楊筠松本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為唐朝著名地理風水學家。後因黃巢破京城,故離京出走,輾轉到贛南,以地理術行於世,民間稱楊救貧。

楊筠松一生致力於風水之術,堪輿選址。如今贛州的楊仙嶺,便有當年楊公堪輿風水的遺址和傳說,高聳的楊仙嶺是觀察贛州古城三條龍脈匯合的最佳點。楊仙嶺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吸引得走遍了中國萬水千山去尋找中華龍脈的風水宗師楊筠松在這裡駐足,選擇了在楊仙嶺的峰巔之上潛心研修。

現今依舊是風水聖地的興國三僚,便是當年楊筠松和他的兩個弟子曾文辿和廖姓開基祖先廖瑀堪輿擇出的風水寶地,當時三人在這塊地上搭出“三寮”居住,三僚故此流傳下來。後來曾文辿定居三僚時,楊筠松特地為他擇址定向,並作了一份地鉗記流傳至今,後曾氏家族人丁興盛,出了很多人才。

唐末時藩鎮割據,贛州(古時稱虔州)也被地方武裝盧光稠佔領,並割地稱王。在盧光稠的統治下,他將贛州城又擴建了,擴建贛州城時,便慕名聘請楊筠松弟子為他擇基築城,後來野心膨脹,又懇求楊筠松為他擇一塊天子地。

為盧王辦完事後,盧復問還有天子地否,楊筠松答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盧恐他姓再得天子地,便下毒殺楊筠松,楊察覺後逃走到于都藥口,毒發身亡,葬於藥口。

楊筠松先生在贛南形成的堪輿風水學說,影響巨大,如今早已成為客家風水文化的祖師爺。作為一個贛南人,不能不知道。

周敦頤在贛南寫下《愛蓮說》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的正是我們贛南的蓮。

讀書時代每個人都學過《愛蓮說》,但是卻沒有哪個老師告訴我們《愛蓮說》是在我們贛南寫的。

《愛蓮說》的創作地被很多地方爭搶,但實撰於贛州這點無疑。因其創作之時,周敦頤正任虔州通判。

據清鄧顯鶴《周子全書》《年譜》記載:“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縣至於都,邀餘杭錢建侯(拓)、四明沈希顏遊巖題石,並有詩刻石。五月,作《愛蓮說》,沈希顏書,五摶篆額。錢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贛州府志》記有愛蓮書院,雲:“愛蓮書院在城北,其地原為督學試院,有周茂叔蓮池遺蹟。”又有愛蓮亭條目:“濂溪書院舊在東北玉虛觀左······”這些記載充分證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頤任虔州通判時,已建蓮池,並於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揮筆題寫《愛蓮說》。

這些記載說得很清楚,周敦頤和朋友錢建侯、沈希顏正月遊過于都羅田巖,五月創作了《愛蓮說》,後沈希顏書寫、錢建侯拓上羅田巖,幫周敦頤發表了這篇千古名散文。

劉彝和福壽溝

贛州的排水系統聞名於世界,贛州城從不內澇,更讓人驚訝的是,它的排水系統,還是北宋時期修建的福壽溝排水系統,是罕見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統。

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年—1077年),贛州知軍劉彝上任後目睹洪澇災害給城市廣大老百姓帶來的損失和痛苦,他經過反覆的思考和實地踏勘,科學的設計出了福壽溝,連通了章江與貢江,並與城區的池與塘全部相連,有效的起到了防洪排蓄作用。福壽的科學之處在於,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採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水、汙水自然排入江中。

不過,每逢雨季,江水上漲超過出水口,也會出現江水倒灌入城的情況。於是,劉彝又根據水力學原理,在出水口處,“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後閉之,水患頓息”。

水窗是一項最具科技含量的設計。原理很簡單,每當江水水位低於水窗時,即借下水道水力將水窗衝開排水。反之,當江水水位高於水窗時,則借江水壓力將水窗自外緊閉,以防倒灌。

福壽溝已經造福贛州百姓900餘年,現在仍然功能完好。贛州流傳一句順口溜:雨季想起建溝人,至今感謝劉知州。這個劉知州劉彝,值得每一個贛南人銘記。

辛棄疾和鬱孤臺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辛棄疾這首《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感情至深,名垂千古。毛主席也曾手書過一份。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與蘇東坡合稱“蘇辛”。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志,卻命途多舛、壯志難酬。但其對國家民族危亡的關切與憂慮,卻在詞作中一覽無遺。

相信這麼解釋以後,你就可以腦補辛棄疾站在鬱孤臺,望著西北方向,青山卻遮蔽了視線,忍不住淚流滿面的場景。

辛棄疾是北方人(濟南人),生在金地,少年抗金歸宋。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35歲的辛棄疾來到了贛州,當了兩年的江西提點刑獄(掌管司法獄訟的官),官署便設在贛州。兩年的時間,他可能不止一次地登上了鬱孤臺,這首詞,就是在這段時間填的。正是這首詞,讓鬱孤臺從此在歷史上的地位,一下子上了好多個臺階,你不能不知道。

蘇東坡與八境臺

贛州老城區東北角的八境臺,為孔子的四十六世孫孔宗翰在虔州任地方官時主持建造的。

孔宗翰將登臺所虔州美景繪成《虔州八境圖》,請蘇東坡按圖題詩。蘇東坡遂作《虔州八境圖八首並序》,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八景,形成一組旅遊勝境,為後世模仿,如今全國有很多城市有八景,而贛州八景如今也是地方旅遊勝景,可說是中國旅遊文化的一個里程碑。

紹聖元年(1094),蘇東坡貶官嶺南路經贛州時,曾親臨八境臺,在遍覽贛州的旖旎風光之後,深感原詩“未能道其萬一”,遂補作《八境圖後序》一篇。此後歷代文人,如文天祥、王士禎、戴衢亨、郭沫若等都在八境臺題過詩。

如今八境臺的名氣如此之大,離不開蘇學子的妙筆,這也成就了八境臺與蘇東坡的不解之緣。

岳飛拒絕屠城,護一方百姓

1133年,時年30歲的岳飛奉命鎮壓了吉、虔二州的農民起義軍,趙構非常高興,親筆書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送給岳飛,岳飛在於都羅田巖寫下“天子萬年”與之對應。

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高宗為逃避金兵,決定王室成員分散避敵,他自帶二三謀臣退往江浙,隆祐太后則浩浩蕩蕩萬餘人南逃入江西。

此時,虔州由於正值兵荒馬亂,因隆祐太后大批官兵的來到,又把虔州府庫有限的錢財頓時耗盡,並常以勢欺壓百姓。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發生軍兵與鄉民激烈相爭,其強盜暴行激起虔州民眾極大的憤恨,局勢持續惡化。

後由於金兵停止追擊北返,隆祐太后返回,到達臨安後,便將在虔州所受驚嚇向高宗哭訴。高宗因其“冊立”之恩,便答應為她報仇雪恨,因此有了向岳飛下密令血洗虔州之事。

岳飛接到密旨後,認為無辜之民罪不至此,堅持不濫殺無辜,拒絕屠城,三次上書高宗請願,救下全城百姓。不然,估計當年我們中間很多人的祖先就躲不過這個劫難了。

贛南百姓感念岳飛保全之恩,後在賀蘭山建了盡忠報國祠。

文天祥任贛州知府舉兵“勤王”

文天祥,江西吉安人,著名愛國詩人,民族英雄。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就是他一生為人光明磊落與視死如歸的真實寫照。

蒙古軍南侵,意在滅宋。南宋早已風雨飄搖,朝不保夕。彼時宋恭帝在位,年僅四歲,太皇太后謝氏臨朝聽政,不得不發出“哀痛詔”,號召天下四方迅速舉兵“勤王”。

文天祥當時正擔任贛州知府,他“捧詔涕泣”,並立即行動,散盡家資招兵買馬,數月內組織義軍五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氣,開始了戎馬生涯。

其中大部分的義軍,就是我們的贛南子弟兵。而當時天下響應“勤王”的,僅有三人,作為一介文官的文天祥,卻正義凜然的散盡家資組建軍隊勤王,確實難能可貴。

雖然最後兵敗被俘,但是終究寧死不屈,高風亮節,名垂千古!作為贛南人,我們應該記住這位民族英雄,他曾離我們這麼近。

王陽明與贛南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是王陽明在大餘縣青龍港舟中的臨終遺言。喪過江西境內之處,軍民披麻戴孝哭送。這是王陽明在江西的最後時光。但是他的事蹟以及心學卻流傳千古。

王陽明從政以後立的第一件大功勞,竟是來贛南剿匪。

明正德十一年,王陽明被兵部尚書王瓊舉薦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處。當時,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四省交界處山深林茂,地形複雜,盜賊蜂擁而起,聲勢浩大,為患多年,一直是朝廷的心頭之患。

王陽明奉命至贛,訂立“十家牌法”,前後一年零兩個月時間,他便逐個鎮壓了贛粵邊境的土匪,還了當地一個清平世界。戰後,在橫水設置了崇義縣,這便是我們贛南崇義縣的由來。

王陽明在鎮壓起義軍時,大舉引用廣西“狼兵”,這些“狼兵”呆三個兵營,一個贛州城區,第二個信豐嘉定鎮,一個在今會昌縣城郊外,時稱“一衛二所”,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贛州人方言屬於西南官話語系的原因,與其他縣域的客家人方言大不一樣。

當然在他人生中最光輝的事蹟,還是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當時王陽明手上無兵,便從贛南、吉安一帶調兵,歷時35天便迅速平定寧王叛亂,可謂戰神。

本是一介文官,一生卻戎馬倥傯,南征北戰。

嘉靖七年,王陽明五十七歲。二月平廣西思田之亂。七月襲八寨、斷藤峽。十月肺病劇發,乞骸骨(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時,公曆1529年1月9日8時許, 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庾縣青龍鋪碼頭。便是我們開頭講到的那一幕。

王陽明在贛南任職期間,在贛南留下很多詩作及事蹟。通天巖至今留有他的石刻以及講學舊址,為贛南之開化,鞠躬盡瘁。


贛州熱搜


贛州的八境臺,通天巖,古城牆,灶爾巷,文靜路上那些古色古香的騎樓街,房子等。


梅子1528267


彩禮高的嚇死人


伍傑55


房價高,薪資低,難活!


窮二代窮人


贛州地區客家人,待人都很客氣。

但你千萬別侵犯他。

侵犯他,

最後,就不客氣了!


PPL64


一年四個季度,三個季度在修路,一個季度再挖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