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華能否抗“疫”,還要再爭嗎?


李躍華能否抗“疫”,還要再爭嗎?

本以為,隨著有關部門有了調查結論,圍繞李躍華的爭論可以暫告一段落,卻發現網上為他鳴不平的人仍有一些,甚至有影響很大的自媒體編造李躍華受到韓國邀請即將代表中國赴韓國參與抗疫的假消息,惹得韓國大使館不得不出面闢謠。為此,覺得有必要就這事說幾句。

  

李躍華最初進入公眾視野,緣於湖北省司法廳原副廳長陳北洋的一封“道歉信”。隨後,李躍華髮文稱,自己“於1月22日開始治療新冠病毒肺炎疑似病人,共治療15例,其中確診陽性的10例,疑似病人5例,全部治癒。”至此,“神醫”稱號不脛而走。

  

湖北省衛健委綜合監督局介入調查,多家媒體也對此進行採訪,事實和李躍華所言有一些出入。可以確認的有兩點:1.他系科班出身,1987年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軍醫專業;2.他涉嫌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證件(醫師執業證書)。至於他所稱的治療方法,療效並不明朗。部分患者表示,經其治療後病情有所好轉,也有患者治療後完全無效。有醫學專家表示,他只治療15人,樣本太小,加之新冠肺炎本身是自限性疾病,即使病情出現好轉,也不代表是其治療起到效果。

  

職能部門的結論一定對嗎?媒體採訪會不會有錯誤?上述問題的答案並不確定。個人出於自己的認知,相信其治療方法,認為他受到“不公正”對待,可以理解。不過,推翻職能部門的認定,需要嚴格程序;否定媒體報道,也要有相反證據。僅僅是“不相信”,僅僅是“我覺得”,並不能改變什麼,認識上也難說理性。個別人採取的造謠方式,尤其可能誤導更多人。

  

在病人“一床難求”的疫情初期,在眼睜睜看著病情惡化和讓他治療之間,有人選擇將其作為“救命稻草”,可以理解,如果是我,很可能也會做那樣的選擇,其中不乏“病急亂投醫”的成分。但在醫療救治資源不再捉襟見肘之後,一個沒有醫師執業證的“醫生”,一種未被證明有效,甚至可能有某種風險的治療方法,國家應該放行嗎?答案不言自明。

  

作為個人選擇,患者請李躍華治療,即使治療方法有風險,危害後果也相對有限。而一種治療方法得到國家認可,會被反覆應用到臨床,一旦有風險,危害面就會很廣。所以,在治療方法的選擇上,個人可以選擇冒險,但國家必須慎重,這不是保守,而是負責。根據目前查明的事實,有關部門不讓李躍華參與此次抗“疫”,是對的。

  

這樣的結果,並非對其治療方法的徹底否定。到目前為止,該方法只是療效不明朗。將來,如果有必要,通過嚴格臨床試驗對療效進行確認,並非不可能。

  

這樣的結果,更不意味著對中醫的否定。通過此次疫情防控,人們對中醫的價值和發揚光大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民間有不少醫術高手,因為法律規定不盡合理等原因,這些人合法行醫存在障礙。疫情過後,相關部門有必要研討,如何更好挖掘中醫人才,為他們創造更寬鬆的執業環境。將中醫文化發揚光大,是一個長遠的重大課題。

  

之前的爭論是有意義的,它讓事實逐漸清晰,但爭論也在不同群體之間造成撕裂。凝聚共識,將疫情防控工作進行到底,是眼下當務之急。將來,如果有證據證明職能部門的結論錯了,或者媒體報道與事實有出入,事件走向發生變化是可能的。但就目前看,李躍華不能參與抗“疫”的結論是對的,也無可更改。此時,再爭論下去,只會陷入“口水戰”,對防控疫情大局造成不利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