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子各村名稱來歷,九龍街道篇!

你知道你們村的村名是怎麼來的嗎?

有什麼歷史典故?

我們一起來看看

九龍街道篇

穆村:東鄰濰河,眉(村)南(流)公路南北穿越,穆(村)響(河子)公路東端點。《濰縣誌稿·宋金元濰州圖》標有“穆村”,其村名失考。據天齊廟碑記:“穆村在元代為北海縣北海鎮”。設穆村一、二、三、四村民委員會。聚落沿公路兩側分佈,呈不規則塊狀,村內有唐槐一株。

坊子各村名稱來歷,九龍街道篇!

穆村古槐

楊莊: 在穆村西4.8公里,常令公山東南角下。元代有村,王氏始居,曰王莊。明洪武年間楊氏由山西洪洞縣遷入,人丁興旺,更名楊莊。

泊莊: 在穆村西3.3公里,穆響公路南側。元代有村,羅、李氏為原住戶,因居常令公山和柳毅山間低窪處,村邊常積水成泊,故名泊莊。

阿陀: 在穆村西0.5公里。明嘉慶年間張氏立村。因近寺院,日見和尚合手唸經,“阿彌陀佛”聲聲入耳,故取村名阿陀。“文化大革命”期間,改名紅衛,1981年地名標準化處理時,恢復原名阿陀。

陳村:在穆村西5.8公里,常令公山東南腳下。明洪武二年(1369年) 陳氏由山西洪洞縣遷寒亭區華疃村,復遷此立村,以姓氏故名。

坊子各村名稱來歷,九龍街道篇!

陳村街景

官莊: 在穆村西南3.5公里,眉南公路西側。清代建村,其住戶多為佃戶,租種地主土地,受地主管轄,故稱管莊子,後按諧音改名官莊。“文化大革命”期間,改名紅衛,1981年地名標準化處理時,恢復原名。

雙官埠:在穆村西2公里,穆響公路北側。據《張氏家譜》載: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張氏由五甲(現穆村三村)西遷,立村於雙花埠前,村以埠名。後一地理先生觀其風水,預言後生中官二名,村人即取其吉言改稱雙官埠。“文化大革命”期間,改名東風,,1981年地名標準化處理時,恢復原名雙官埠。

北流: 在穆村西南5.5公里,渭水河南岸,膠濟鐵路複線南側,元代有村,因村前有分水嶺,水北流經此故名。李、馬氏為原住戶(有馬家井、李家墳可證)。劉姓明永樂年間由平度金泉山遷入。

坊子各村名稱來歷,九龍街道篇!

北流

前北流: 在穆村西南6.3公里,渭水河西岸。元代有村,楊、姚、馬氏為原住戶。因坐落於北流南,故名。

袁劉李:在穆村南1公里,眉南公路東側。清代袁、劉氏分別由長山縣和濱州遷此立村。因居穆村南端,故名穆村南頭;且居低窪處,亦名凹灣。至民國時期袁、劉、李姓居多,故以姓氏改稱袁劉李。

丁村孟家: 在穆村西南4.8公里,膠濟鐵路複線東側。據考,粱乾德《金剛經幢》石刻:北齊即有此村,宋代《宋金元濰州圖》中標有丁村。據傳,古代曾在此釘住一條土龍,而得名丁村。明永樂年間孟氏由武定府海豐縣遷入,後改稱丁村孟家。

坊子各村名稱來歷,九龍街道篇!

孟氏家廟

丁村趙家: 在穆村西南5.3公里,膠濟鐵路複線東側。據《趙氏宗譜》載,明初趙氏由棗強縣遷濰邑卜居,因近依丁村(今丁村孟家),故名。

丁村郭家:在穆村南4.7公里,渭水河北岸。明成化二年(1446年) 郭氏由高唐遊移至此落居, 因近丁村, 故名丁村郭家。“文化大革命”期間,改名紅旗,1981年地名標準化處理時,恢復原名。

丁村小河南: 在穆村南4.8公里。孟氏一支由丁村孟家析出,立村於渭水河南岸,取名丁村小河南。

丁村岳家:在穆村南4.2公里。清順治五年(1648年) 岳氏由昌樂縣遷此立村,以姓氏故名。

鳳凰莊:在穆村南4.3公里。清雍正八年(1730年) 孟、胡、牟、郭諸姓在此立村,因近丁村,取名丁村鳳凰莊,以寓吉祥之意,後改稱鳳凰莊。

太公堂:在穆村南2.7公里,眉南公路西側。明洪武初年(1368年) 郭氏由山西洪洞縣遷太公堂山東側立村, 村以山名。

坊子各村名稱來歷,九龍街道篇!

太公堂山

大馮家:在穆村南3.5公里,眉南公路西側。明洪武初年(1368年) 馮氏由山西洪洞縣遷居,以姓氏故名馮家。後一支分出在其南立小馮家,此村遂演稱大馮家。

小馮家: 在穆村南4公里。明上葉馮氏由大馮家析出立村,因村小故名。

尚莊: 在穆村東南2.8公里,眉南公路東側。明初王氏由湖北省襄陽府棗陽縣遷此立村,始稱莊子。因地處低窪處,經常遭汶河洪水之災,後遷於地勢較高處, 改稱上莊,演稱尚莊。

小沼於家: 在穆村東南4.3公里,濰河西岸。宋代立村,始稱小趙莊。因居濰河岸邊低窪處,多於姓。魚(“於”的諧音)生於水,魚水有沼之意,故改名小沼於家。

小沼范家:在穆村東南4.5公里,濰河西岸。明洪武二年(1369年) 範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因近依小沼於家,故以姓氏取名小沼范家。

小沼李家:在穆村東南4.8公里,汶河北岸。明洪武二年(1369年) 李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因近依小沼於家,故以姓氏取名小沼李家。

坊子各村名稱來歷,九龍街道篇!

小沼李家街景

新村:在穆村東南2.3公里,濰河西岸。1979年小沼於家部分戶北移立新村, 因近依濰河而得名濰河新村,後改稱新村。

馬村:在汶河北岸。明洪武初年(1368年) 王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取名馬屯,後改稱馬村。

徐家莊:

在穆村東南5.6公里,汶河北岸。明洪武初年(1368年) 徐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姓氏故名。聚落沿河分佈呈長方形。

中河下: 在穆村西南6.5公里,渭水河北岸。據《濰縣誌稿·民社志》載,明初馬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因居渭水河下游三村之中,故名中河下。村西有小型水庫一座。

東河下: 在穆村西南6.1公里,渭水河北岸。明初馬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於渭水河下游,因有三個河下,此村居東,故名。

西河下:在膠濟鐵路複線南側,渭水河西岸。明初馬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因坐落於渭水河下游西岸,故名。

坊子各村名稱來歷,九龍街道篇!

西河下大橋

山莊: 在常令公山南坡。明洪武年間侯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因坐落於常令公山南坡,故名。

小站:在渭水河東岸。民國初年(1912年) 馬、王、李、單、郝、高氏等相繼遷膠濟鐵路蝦蟆屯東站下定居,故名小站。

前車留莊: 在渭水河南岸。元代有村。相傳周文王聘賢路過此地,停車小憩,故名車留莊。因有兩村,此村在前,故稱前車留莊。

坊子各村名稱來歷,九龍街道篇!

前車街景

孫家莊:據《孫氏族譜》載:明末清初孫氏由寒亭區前周家莊遷此立村,以姓氏故名。

張家屯: 在瀑沙河北岸。據《坊子區志》載:元代立村,名曰辛木屯。明永樂年間張氏因軍功屯田於此,營田5600畝,故改名張家屯。據《坊子區地名志》載:元代立村,名曰辛木屯。明永樂年間張氏因軍功屯田於辛木屯,其後戰死,其妻及子定居於此。後又張姓自寧夏遷入,改名張家屯。

王家屯:明永樂年間葉氏始居,以姓氏取名葉家營。后王氏遷入,清嘉慶年間改稱王家營,因近依張家屯,故更名王家屯。

梁家莊:明洪武初年(1368年) 梁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以姓氏故名。

胡家莊:明初胡氏由四川遷此立村,以姓氏故名。

蔡院:明末唐、李兩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以種菜為生,人稱 “菜園”。後繁衍興旺,聚成村落,(諧音取名蔡院。

朱家營: 在風埠頂坡前。明洪武年間朱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 以姓氏故名。

坊子各村名稱來歷,九龍街道篇!

風埠頂

上房:明永樂二年(1404年) 房氏由雲南遷此立村,因落居於埠上,故名上房。

下房: 在眉南公路西側。明成化、弘治年間房氏由雲南烏撒衛遷此立村,始稱房莊。後因村居上房東,且在埠下,更名下房。

院上:在眉南公路西側。元代有村。因村東低窪處原有一靜野寺院,村居院上首,故名院上。村西有夏商古遺址一處。

望莊:在濰河西岸。相傳,原為劉莊,清道光年間董氏由壽光丹河遷入,為懷念西方故鄉,更名西望莊,後省略西字為望莊。

坊子各村名稱來歷,九龍街道篇!

望莊村景

西莊子: 又名西灘子。明初王氏由山西洪洞縣遷前鄧村,後一支析出定居村西,故名。因當地有“灘子”方言,姓氏內稱西灘子。

葦園:元代有村。明初範氏由山西洪洞縣遷入。因村東有一葦灣,故名葦灣,後衍作葦園。

後鄧村:在眉南公路東側。元代鄧氏立村。因分南北兩村,此村在後故名。

前鄧村:在眉南公路東側。元代鄧氏立村,因居後鄧村前,故名。。

何家:明永樂年間何氏由山西洪洞縣遷葦灣北立村,取名後葦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以姓氏更名何家。

(據《坊子區志》、《坊子區地名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