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這位金華人主動請纓馳援武漢,擔任李蘭娟院士團隊治療組組長!

朱夢飛這個名字,是採訪永康“孤膽英雄”志願者王福田時偶然獲悉的。兩人是堂兄弟,永康市東城街道河南一村人,朱夢飛比王福田小三歲,今年48歲。

正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抗疫的朱夢飛很忙碌,昨天中午12時30分左右,他利用中午短暫的空當,接受了記者的視頻電話採訪。

了不起!这位金华人主动请缨驰援武汉,担任李兰娟院士团队治疗组组长!

大年三十主動請纓

朱夢飛是樹蘭(杭州)醫院李氏人工肝中心副主任,李氏不是別人,正是中國感染病學唯一女院士李蘭娟。

疫情暴發後,大年三十,朱夢飛在給李蘭娟發拜年短信時,主動請纓:“必要時,請派我到武漢馳援。”

了不起!这位金华人主动请缨驰援武汉,担任李兰娟院士团队治疗组组长!

李蘭娟欣然應允:“好的!”

當時,不少人聞“新冠”色變,朱夢飛是最早表達馳援武漢的“逆行戰士”之一。

正式出征在2月1日晚。“晚上9時,受國家衛健委委託,李蘭娟院士帶領我們浙江緊急醫療隊,乘當天唯一的一列火車火速挺進武漢。”

當時,開往武漢高鐵停運,李蘭娟和院士團隊的成員一起,坐高低鋪抵達武漢時,已是第二天凌晨4時37分。

守好最後的防線

李蘭娟院士團隊的主戰場就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重症病房,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從防護培訓到熟悉流程,到武漢當天一早,我們就投入了戰鬥。”朱夢飛說,李蘭娟院士帶領的浙江緊急醫療隊共11人,來自樹蘭(杭州)醫院、浙大一院、杭州市一醫院,都是感染科、重症監護、人工肝治療方面很有經驗的專家和醫護人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特長,我們的任務就是形成合力,傾盡全力把危重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降低病死率。”

事關生死,這生死場的最後一道防線,容不得一絲馬虎。

“重症病房分清潔區、相對清潔區、隔離區,隔離區,也叫工作區,也就是病人住的房間。”視頻中, 記者看到清潔區地方不大,牆壁雪白,朱夢飛沒有全副武裝,只戴了白色的N95口罩、 藍色的帽子。

“口罩、帽子戴了幾層啊?”

朱夢飛一聽笑出聲來:“一層,清潔區不用包得嚴嚴實實。”

新冠肺炎傳染性強,李蘭娟院士、朱夢飛再三和醫療組隊員強調:一定要保護好自己,只有保護好自己,才能救更多的病人。

“口罩是否戴得嚴實, 防護服是否穿得規範……每次進病房前,我們都要相互檢查、監督;從病房出來,也要求至少有兩人結伴,並相隔一定距離。”

了不起!这位金华人主动请缨驰援武汉,担任李兰娟院士团队治疗组组长!

為什麼從病房出來,也要兩兩結伴?朱夢飛在視頻裡做起了示範。如果一個人,萬一摸不準防護服、口罩等帶子,碰到汙染面,就很可能被傳染。兩個人互相檢查、監督,就減少了汙染的風險。

讓朱夢飛感到欣慰的是,正因為防護到位,醫療隊員無一人感染。

治療組進駐重症病房後,在李蘭娟院士指導設計下,時時貫徹先進的醫療經驗,組織討論重症患者病情、指導搶救方案,朱夢飛每天忙得腳不著地。“做一臺手術4~6個小時。多的時候,一天要做四臺。”

“兩個重症病房,共收治了16個重症患者,有普通市民,也有醫護人員。”朱夢飛說,治療組救的第一個患者,是40多歲的男子,當時他已發燒三天,胸悶氣促,病情危急。經診斷為重症新冠肺炎,“炎症因子風暴”早期,一旦沒能被及時阻斷,後果將不堪設想。

治療組馬上安排做手術。經過治療後,次日該患者體溫正常、呼吸明顯好轉,三天後就從重症病房轉入普通病房,現在已出院。

朱夢飛最難忘的,是治癒了一位60來歲的醫療同行。“她在抗疫一線被感染,因為呼吸窘迫,陷入昏迷,只好切開氣管。當時,她的瞳孔都散大了,我們以為沒有機會了,但大家一直沒有放棄。”

在大家的精心治療下,病人終於轉危為安。聽到她甦醒的消息,李蘭娟情不自禁雙手擊掌叫好。

截至記者採訪時,治療組已治癒三名重症患者。

謝謝家鄉人民的支持

“謝謝家鄉人民的支持!作為李蘭娟院士醫療隊治療組組長,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榮譽,更是責任。我將不辱使命,圓滿完成重任。”朱夢飛說,全國各地醫療團隊的精誠合作和全國人民大後方的愛心支持,是他們戰勝病魔的動力。期待疫情早一天結束,共享春暖花開。

“疫情結束,最想做什麼?”

朱夢飛脫口而出:“吃永康肉麥餅。”

朱夢飛最鬱悶的是,王福田馳援武漢前特地買來的四五十個永康餅,因為“太搶手”,他“一個都沒吃到”。

了不起!这位金华人主动请缨驰援武汉,担任李兰娟院士团队治疗组组长!

朱夢飛(左)和堂哥王福田

朱夢飛提醒家鄉人民,雖然情況好轉,但隨著復工復產返工潮到來,以及輸入病例增加,防控仍不能掉以輕心,防控的弦還得繃緊,不能放鬆。

“現在最擔心的是,輸入性的零散傳染源可能存在。還需要繼續做好及早發現傳染源的監測、防控工作,及時隔離,以免造成傳播。”

口罩還需要戴多久?

朱夢飛笑笑:“戴口罩是阻斷傳播路徑比較好的方式。每個地方情況不同,不過,時間應該不會太長了。”

來源|金華日報 金華新聞客戶端

作者|李豔

校對|吳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