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曾經寫過一首豪放詩,卻因此“羞"死了自己的丈夫,何也?

導語:讀清照詞,知清照心,明清照志。李清照,宋代婉約派詞人的傑出代表,其詞風寄婉約於豪放,豪放中有婉約。作為古代中國少有的絕世才女,她少年經歷了大宋的繁華與美好,中年經歷了大宋戰亂與動盪,所以才有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和鬱鬱寡歡。每每讀她的詞,時而婉約動人,如潺潺流水一般,流淌著女性獨特的柔性美;時而剛烈無比,如烈女秋瑾一樣,身不得男兒列,卻是巾幗不讓鬚眉。


李清照曾經寫過一首豪放詩,卻因此“羞

李清照遊玩圖


然而,李清照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豪放詩,卻因此“羞"死了自己的丈夫,何也?

  • 話說,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強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及王公大臣,史稱”靖康之恥“。然而,面對國難危機,趙構無力抗衡,只好倉皇南逃,定都臨安,史稱南宋。在這種背景下,李清照夫婦背井離鄉,也開始了艱難的的逃亡生活。到達健康後,丈夫趙明誠不久就被任命為京城建康知府。
  • 一天深夜,建康城裡發生叛亂,身為知府的趙明誠不但沒有恪盡職守指揮叛亂,而且還悄悄地用繩子滑下城牆棄城落荒而逃。等叛亂被定後,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查辦。李清照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深感羞愧不已,雖然他們並無爭吵,但往日的恩愛之情已經一去不返,從此以後李清照開始冷淡疏遠丈夫趙明誠。
  • 因革職一事,他們在建康已無法立足,公元1128年他們開始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且氣氛尷尬,加上小兩口旅途舟車勞頓,心情都落到了冰點。當行至烏江時,內心憤憤不平的李清照,站在西楚霸王項羽曾經兵敗自刎的地方,不禁浮想聯翩,心潮澎湃。
  • 面對濤濤的烏江水,不禁隨口吟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並將這首詩命名為《夏日絕句》。李清照之所以作此詩,既因為有感於項羽的悲壯,也因為國家殘破、跟隨丈夫逃難的恥辱,情急之下不禁感慨創作此詩。
  • 此時,趙明誠疲倦地站在她的身後,聽聞詩的內容之後,自覺活得窩囊,更是愧悔難當。接下來的日子,趙明誠沉浸在失敗的陰影中,當然也有被老婆看不起的緣由,食不甘味,難以下嚥,從此鬱鬱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生急病而亡。
李清照曾經寫過一首豪放詩,卻因此“羞

一代才女李清照

人有時候就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趙明誠聽了這首霸氣側漏的詩做何具體感想不得而知,但是作為後輩人確是津津樂道,直誇寫得好、寫得妙。全詩雖僅用二十個字,卻但是連用三個典故,可謂氣勢磅礴,意境豐富深遠,故能流傳百世,為後人推崇稱頌。

  • 先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簡簡單單地十個字,有機組合在一起,卻有著以雷霆之勢,破空而起的雄渾氣勢。這是一種精髓的凝練,也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更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所向無懼的浩然正氣,那種生死不愧的英雄氣魄,不但得到了強力地彰顯,而且讀之令人熱血沸騰,肅然起敬。“生”當建功立業,報效國家;“死”也應當氣壯山河,可歌可泣。詞中愛國之情溢於言表,直撼人心,不愧為千古名句,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
  • 再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面意思是追思那個叫項羽的西楚霸王,原本是可以過江重建軍隊的,但是項羽不想連累楚國的百姓再遭戰亂之苦,而選擇自刎烏江,確實令人佩服。在讚揚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的同時,實際是暗諷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不思進取的時政,還有丈夫貪生怕死,更是令李清照義憤填膺。
  • 典故一:詩中的‘ 人傑"指人中的豪傑,出於漢高祖劉邦之口,他曾稱讚開國功臣韓信、張良、蕭何為“人傑”。
  • 典故二:詩中的“鬼雄”指鬼中的英雄。出於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 典故三:詩中引用西楚霜王項羽“不肯過江東"這個典故,意在用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朝廷的腐朽沒落。都說進一步山窮水盡,退一步海闊天空。然而,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於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反觀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紙醉金迷。實在是令詩人憤慨不已,恨不是男兒身。
  • 綜上所述,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這種愛國情懷,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有振聾發聵的作用。我們尚且都能讀懂詩中之意,作為李清照伴侶的趙明誠能不知其內涵嗎?仕途失意,老婆挖苦,有何顏面存世,所以他因此鬱鬱寡歡,也就不足為奇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面回首已是百年身。
李清照曾經寫過一首豪放詩,卻因此“羞

夏日絕句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家中女人太過強勢,古人認為不是好現象。因為陰盛必然陽衰,陰陽一旦顛倒,丈夫就容易受克而亡。雖然趙明誠身故大多數是因為自身的問題,但是也不乏有來自李清照的外部壓力。


  • 李清照倒是心直口快,心情不爽無處排解就作詩表達,這固然可以安慰自己哀怨的小心靈,而且詩的內容大氣磅礴,豪放不輸男人,確實是上乘佳作。可是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她不但忽略了丈夫的內心感受,而且忽略了丈夫作為男人的尊嚴。一首詩,竟成了壓垮丈夫意志的最後一根稻草,實在是令人噓唏不已。
  • 假如李清照只是一尋常女子,不會作詩作詞,只會默默支持丈夫,體貼丈夫的不易,遵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封建禮數,或許趙明誠也不會死的那麼快那麼幹脆。如果李清照在丈夫失意後,積極給予心靈疏導,給以內心安慰,說不定能幫他走出精神世界的困惑,或許丈夫後來另有一番大作為也未可知。
  • 就像杜牧在《題烏江亭》中寫的那樣:“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趙明誠可能是一時糊塗,可能是有點貪生怕死,可能作為文人誤判了形勢,導致仕途失意。但說千到萬,趙明誠終歸是自己的丈夫,被自己羞辱一番或許很解氣,但是直接的後果就是自己的丈夫追隨項羽而去,這樣一來自己精神上滿足了嗎?自己淪為寡婦的日子好過嗎?自己失去摯愛後內心真的是希望詩中寫的那樣嗎?
  • 說來說去還是自己的強勢和羞辱間接導致了丈夫的鬱鬱而終,從心理學來說,失去丈夫孤苦伶仃的李清照內心應該也是後悔的,特別是自己二婚被虐待被欺負後,內心一定是痛苦而後悔的。讀其晚年之詞,也不乏懷念過去與丈夫的美好回憶,但是世上沒有後悔藥,她詞風由前期的奔放到後期的婉約或許多多少少都受此影響。試想,為什麼就不能包容一下丈夫呢,畢竟人人不都是項羽,何況大宋王朝風雨飄搖,趙明誠誤判了形勢也是在所難免,只是運氣不佳罷了,再不濟只要丈夫活著,也會為自己遮風擋雨,相濡以沫,相伴一生。
李清照曾經寫過一首豪放詩,卻因此“羞

一代才女李清照

結語:性格決定命運,才華成就人生。縱觀李清照的一生,可以說是有喜有悲,有苦有甜,有得有失。自幼飽讀詩書,博學多聞,思想獨立——這是人生之喜;晚年無依無靠,孤獨終老——這是人生之悲;婚後與丈夫琴瑟和鳴,志同道合研究學問——這是人生之甜;二婚被騙,誓死休夫——這是人生之苦;才華橫溢,擅長寫詞,通曉音律——這是人生之得;丈夫早逝,無兒無女——這是人生之失。

李清照曾經寫過一首豪放詩,卻因此“羞

一代才女李清照


  • 後記:文章至此,田園不禁感嘆: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上天總是公平的,平凡人有平凡的好處,偉大的人有偉大的苦衷。對於李清照而言,上帝早早給她開了一扇窗:讓她擁有美好的少年時光,擁有無盡的才華和學問,算是給了她強勢的資本。卻同時也給她早早關上了一扇門:讓她先甜後苦,讓她早年喪夫,最終無兒無女,孤苦伶仃過完一生。所以,不要埋怨生活給你的傷痛,那都是對你的磨礪。要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實實在在才無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