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祥古城:保家衛國,我們從未退縮

2014年,鄉小愁在河內坐上火車,準備前往南寧。

凌晨,列車在一個不大的火車站停了下來。按照要求,火車上所有人需要下車,去海關辦理入境手續。

當時,海關人員非常利索地核驗完畢後,把護照邊遞回來邊說:“歡迎回家!”

出海關大廳時,鄉小愁特地留意了一下,所在的地方叫憑祥。

原來到了憑祥,就是回家。

憑祥古城:保家衛國,我們從未退縮

憑祥地處廣西崇左市,它的西、南兩面與越南接壤,可以說是咱們中國的南大門。

憑祥古城:保家衛國,我們從未退縮

憑藉著地理優勢,今天的憑祥熱鬧喧囂,充滿生活氣息。可在東漢年間,生活那叫一個艱難。

憑祥古城:保家衛國,我們從未退縮


保家:嫁妝當軍糧


東漢年間,西南地區戰火不斷,百姓生活叫苦不迭,於是劉秀派出

伏波將軍馬援南下襬平戰事。

當馬援帶著漢軍風塵僕僕到達憑祥時卻發現,城中的糧食全被人搶了,補給嚴重跟不上來。

士兵們只能上山找些山果充飢,一時間,士氣低沉。

憑祥古城:保家衛國,我們從未退縮

飽受戰亂之苦的邊民們,迫切盼望漢軍能早日平息叛亂。當他們發現這個要命的問題時,紛紛開始思考能為軍人們做點什麼。

當時有個叫班都英的姑娘站了出來,她說,我這兒有“姑娘谷”,你們拿去吃吧。

給大家科普一下“姑娘谷”,就是女孩子沒出嫁時,每年給自己存上一點糧食,等到出嫁時,一塊帶去夫家,當嫁妝用。

班姑娘這個舉動意思就是,婚我可以不結了,但我們的家園一定要保住。

憑祥古城:保家衛國,我們從未退縮

班都英的深明大義振奮了所有人,壯鄉姐妹們聽說這個事情後,也紛紛效仿,她們拿出糧食,在關道邊支起大鍋,日夜熬粥供過往將士充飢。

邊民的支持讓漢軍看到了拼殺疆場的意義所在,士兵們士氣倍增,一鼓作氣平了戰亂,還了憑祥人一個祥和的家園。

憑祥古城:保家衛國,我們從未退縮


護國:全民上戰場


作為邊境重地,和平二字總是顯得珍貴。

清光緒十一年,中國內憂外患,法國殖民者趁虛而入,從越南北部進攻廣西。

衝入憑祥的法軍大肆燒殺搶掠,邊民死傷無數。

危亡之際,已經退休的老將馮子材挺身而出,集舊部組成十八營萃軍,抬棺出征。

憑祥古城:保家衛國,我們從未退縮

無奈當時朝廷主和,無法給馮子材組織軍隊。於是馮子材到了憑祥後,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訪當地的英雄豪傑。

在這當中,有位叫蒙大的獵戶武藝高強,非常有威望。他振臂一呼,數千勇士誓死追隨。

犯我中華者,那咱就家門口解決。

憑祥古城:保家衛國,我們從未退縮

當時的憑祥人,能打的上戰場,不能打的跑運輸。

戰鬥最激烈時,人們甚至連家中的農具、狗都帶上了戰場。

法軍的武器裝備精良,憑祥人與清軍聯手,硬是把一場看似以卵擊石的仗打贏了。

憑祥古城:保家衛國,我們從未退縮

經此一戰,法軍傷亡慘重,退守越南。

戰爭結束後,人們把犧牲將士的骸骨集葬在山崗上,並在墳前立碑紀念。墓碑上鐫刻六個大字:大清國萬人墳。

這些為國捐軀的勇士大多沒能留下姓名,但他們的血肉和英魂從此與莽莽青山融為一體,日夜守望著家國。

憑祥古城:保家衛國,我們從未退縮


“鎮南”變“友誼”


在憑祥,有座地標式建築,它曾有個威風凜凜的名字——鎮南關

憑祥古城:保家衛國,我們從未退縮

始建於漢朝的它,歷經風雨洗禮,目睹過憑祥古城一件件熱血的往事。

憑祥人用鮮血和生命換回和平,曾經的戰爭之門,也伴隨著歷史的腳步緩緩關閉。

1953年,鎮南關改名為睦南關,1965年又更名友誼關,一座新的交流之門隨之打開。

憑祥古城:保家衛國,我們從未退縮

過去,古城人懷抱一腔熱血守衛家國;今天,憑祥人又滿懷激情共建家園。因為他們深知,只有邊疆繁榮,人民安定,國門才能永久穩固。

憑祥古城:保家衛國,我們從未退縮


憑祥古城:保家衛國,我們從未退縮



昔日的熱血邊關,在和平年代又會書寫出怎樣的傳奇呢?

1月7日20:00,CCTV4《記住鄉愁》講給你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