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清當年為什麼離開家鄉成都

用李伯清自己的話說就是:

當時慪氣走的,揚言自己燒了骨灰都不撒回成都,於是走的時候三十多輛車在成渝高速路上送,還跪拜三杯酒。

但後來想了想,成都始終是我的家,就像我的母親一樣,我說死都不回去,就像小孩跟母親吵架一樣,賭氣歸賭氣,但大家氣性過去了,一家人還是得在一起,所以我又回到了成都。

李伯清當年為什麼離開家鄉成都

李伯清這種草根藝人,其實都少不了類似的奮鬥史,在家鄉學藝然後小有名氣,但又因為自己出身太低微,在家鄉誰都對自己知根知底,所以發展上限很低。而且家鄉人民對自己的期許就是:

你娃娃起於草根,就一輩子當草根名人足夠了,別想太多有的沒的。

但人就是這樣,一旦有了點名氣,看到了上升的通道,就忍不住要往上面蹦。再加上有其他地方的橄欖枝伸過來,給你許諾各種優厚的待遇和條件,在個人發展而言,肯定就要背井離鄉了。

當然這種行為跟跳槽差不多,所以難免讓家鄉人民失望,覺得你娃娃成名就飄了,肯定會戳你的脊樑骨。這時候急於往上走的李伯清,自然要有咬牙跺腳的狠勁兒,一副不是李某人對不住你們,而是你們逼走了李某人。

李伯清當年為什麼離開家鄉成都

更重要的,這個世界成敗論英雄,無論你怎麼橫怎麼衝,如果做不出成績,哪怕家鄉人民大度的接納你,你也得跟喪家犬一樣永遠抬不起頭。

但假如你成功了,那就另當別論。這就是所謂的贏就會所嫩模,輸就工地搬磚。

萬幸李伯清贏了,在重慶混到了一級演員正教授級別,還有單位分的房子,各種商業穴跑不停,還收了一大幫徒弟,上過央視,還去了《魯豫有約》,後來還隔空批評過幾句郭德綱。

李伯清當年為什麼離開家鄉成都

當然李伯清也沒必要蹭郭德綱熱度,這兩人走紅的時代根本沒交集,而且受眾也是八竿子打不著。李伯清最紅的時代還是磁帶時期,郭德綱走紅完全靠的是網絡,他們就像石器時代跟工業時代的語言工作者一樣,一點交集也沒有。

李伯清點評郭德綱,就像所有自媒體對他的評論一樣,只是一個公眾人物應該接受的輿論監督而已。李伯清更多的也是從“做人不要太過於計較”出發,說有些事情可以放下,沒必要睚眥必報。其實就是借用郭德綱的題材給觀眾灌點雞湯,用最擅長的散打評書講道理擺龍門陣。

李伯清當年為什麼離開家鄉成都

現在的李伯清也過的比較清閒,偶爾上點節目個,更多時候在家裡待著,畢竟年紀大了,而且四川重慶也有了很多書館,不少青年演員也在傳播相聲評書藝術,雖然很難大紅大紫,但至少也能給川渝地區帶去笑聲,這就足夠了。

而這些笑聲,跟李伯清這一代語言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所以散打評書,註定是川渝歷史銘記並流傳的一種草根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