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一切皆俱足


内外一切皆俱足


不 生 不 灭。不 垢 不 净。不 增 不 减。


内外一切皆俱足


释 迦 牟 尼 佛 在 菩 提 树 下 打 坐,

发 誓 要 找 到 他 所 寻 求 的 东 西,

在 第 四 十 九 天 早 上

睹 明 星 而 悟 道,

“奇 哉! 奇 哉!

大 地 众 生 皆 有 如 来 智 能 德 相,

只 因 妄 想 而 不 能 证 得。”


成 佛 后 的 释 迦 牟 尼,

尊 称 为 佛 陀,

意 思 是 大 彻 大 悟 的 人。


内外一切皆俱足


六 祖 慧 能 大 师


何 其 自 性,本 来 清 静;

何 其 自 性,本 不 生 灭;

何 其 自 性,本 自 具 足;

何 其 自 性,本 无 动 摇;

何 其 自 性,能 生 万 法。


内外一切皆俱足


《道 德 经》第 二 十 五 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


去年某时,与师聊天,讲到某种感觉,不知该用白话如何表达,张嘴便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心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师没抬头,嘴角微微一笑,问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欲支吾两声,终是沉默。


师起身,转到另一间屋子,我跟在背后,他淡淡地说:

“经,不是会说会背诵,要把它们掰开了,揉碎了,入心化为行动。”


昨日,与法师聊天,问我平时都读哪些“经”?未敢大声言语。法师温柔地说,“不仅要读,还要解义。”


我想用《鸣响雪松4-共同创造》中,阿纳斯塔夏的文字组合,尝试去感觉“内外一切俱足”。


内外一切皆俱足


内外一切皆俱足

阿(阿纳斯塔夏):“所有的证据,所有宇宙的真理都永远保留在每个人的灵魂之中,错误和谎言无法持久,会被灵魂摒弃,所以才有各种不同的理论抛向人类,谎言需要的包装越来越新,所以才会让人类时常改变社会结构,人类想从中找出遗失的真理,却是离它越来越远。”

米(弗拉迪米尔):“但有谁可以证明,又以什么方式证明每个人的灵魂或内在的什么地方保有真理?如果确实如此,为什么找不到呢?”

阿:“正好相反,真理每天都努力地呈现在人类眼前,我们四周满是永恒的生命,而生命的永恒就是真理创造出来的。”

内外一切皆俱足

阿:“在每一颗种子里,也就是神的完美创造中,造物者都放满了所有讯息,即使过了数百万年,造物者的讯息也无法被抹灭。至于属于最高创造的人类,造物者在创造的那一瞬间,就将一切给了人类,受到伟大启发的天父,已将所有的真理和未来的成就全数献给他最爱的孩子。”

米:“那我们最终要如何得到这些真理呢?是从我们里面的什么地方吗?肾脏、心脏还是大脑?”

阿:“从感觉,试着用自己的感觉判断真理,相信自己的感觉,从以金钱为目标的预设跳脱出来。”

内外一切皆俱足

阿:“真理的幼苗会永远留在人的心中,谁也看不见,只要一滴纯净的露水就能成长茁壮。“


内外一切皆俱足

阿:“为了吃,为了喝,弗拉迪米尔,你要明白,这些在一开始就给了所有人,而且丰饶无缺。”

米:“给了所有人?可是这后来都到哪儿了?”

阿:“你觉得呢?都到哪儿了?”

米:“我觉得那些原始的衣服早就破烂磨损了,最早的食物也在很久以前被所有人吃光了,现在时代已经不同了,有不一样的服饰流行,对食物的口味也变了。”

阿:“弗拉迪米尔,神给孩子是永恒不朽的衣服,永不枯竭的食物资源。”

米:“你说的一切现在都在哪儿?”

阿:“到现在都还留着,都还存在。”

米:“那你就告诉我在哪里?要如何找到至今仍保留如此多资源的神秘地方?”

阿:“只要用感觉去观察,你会找到的,只有透过感觉才能了解神圣梦想中创造的本质。”

显然,用头脑、概念、分析、逻辑、判断……来理解上面的文字和语言,似乎行不通。

就好像,师用白话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后,我依然听不明白一样。

“自性”,“道”,“真理”,“内心深处那源头”,终归是要自己实打实地求真求证,才会得到滋味的,然后我们通过某种形式载体,或者在某一境遇里彼此分享这况味。


一切生命皆璀璨

内外一切皆俱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