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色,非禮勿庸人自憂!


戒色,非禮勿庸人自憂!

孔子有句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一般認為是,人都有私慾,但又不能不受社會禮儀的規範。否則人們私慾橫流,那麼社會就亂套了,人類也會被自己的貪婪所迫害。

就像戰爭,本質上就是掠奪,是統治者的私慾。而普通人的姦淫偷盜,也都屬於沒管住私慾,違背了原則。

所以孔子那句話,提倡全民的自制和規範,要在合乎禮儀範圍內來和諧相處。

這些都與我們戒色觀念相切合,人雖有欲,但不可縱,需有節制。否則個人亂、社會亂,到頭來影響的還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對大家都沒好處,對我們後代也沒好處。

就像這次疫情,剛開始有些人從疫區回來,本身就有感染風險。但為了一己私慾,還參加聚會,到處跑,對更多人不負責任。要是大眾們都這樣,不懂節制,不配合隔離,那國內肯定就亂套了,最終受害的還是我們自己。

當然,孔子的話從古語來講,主要被理解為是“禮教”。圍繞西周的禮樂制度等,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

而傳到現在,又被人們按現在的環境,可以教化為,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聽的不聽,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

形變意不變。因為現在社會環境變了,雖然早就沒有了古代的禮樂制度,但仍可以從道理中學到符合當今時代的行為規範。

比如,按照非禮不看、不聽、不說、不做原則。既能幫我們規避掉很多麻煩,又能保持專注精力,發揮在和自己相關,更有用的事情上。

就像有人關注了那麼多女人,看了那麼多色情,最後卻換來了自己的迷茫、疲憊。這就是違背了“不看”原則。

而還有人好奇心強,別人想說點私事、悄悄話,他非得不拿自己當外人,還一個勁的湊上去聽。這就屬於不合時宜,會招致厭惡的表現。

換成古代,要是偷聽了什麼軍事、皇室機密,還可能招致殺身之禍,誰讓你知道的太多了。

不聽和不說也是連貫的,有人就喜歡嚼舌頭,背後說別人壞話,有的沒的亂說一通。就像最近網上因為疫情問題,也出現了各種謠言,嚴重的都要追究責任。

還有就是,口風不緊的人,也說明了不值得信任,久而久之別人就遠離你了。

對於不該做的不做,是個整體說法,也包括了前面的例子,以及其他各種不當行為。

我說個特殊例子吧,就是能把這些原則都違反了的人。《水滸傳》裡有個王乾孃,就是撮合西門慶和潘金蓮私通,併合謀毒害武大的那個隔壁王乾孃。

她就是愛湊熱鬧,招是非。先是看到西門慶對潘金蓮有意思,就主動搭話吊西門慶的胃口,打聽大官人的意圖,並幫他上門去蠱惑、勾搭潘金蓮。最後還做了最不該做的,合夥把武大毒害了。最後王婆被判了剮刑,壓往菜市口。

當然,她也是因為貪慾,為了西門慶的幾錠銀子,就不講道義了,幫助通姦,害別人家破人亡,最後自食其果。

所以,不要做些給自己找麻煩的事,也不要幹些費力不討好的事。就像我們前面談到追輿論、八卦,這些關你什麼事?戒色戒好了嗎,事業有成了嗎?沒有還是先關心好自己吧。

戒色收心,非禮勿庸人自擾。

戒色,非禮勿庸人自憂!


戒色,非禮勿庸人自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