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震撼斯坦福的開學演講


一場震撼斯坦福的開學演講 | 揭開顛覆人生的3個秘密

橙全心理

以下文章來源於網易公開課 ,作者公開課白小哲

以前人們常說,優秀是一種可以維繫下去的習慣;可當許多人長大、求學、工作,不少優秀的人,卻悄悄淪為平庸。


讀大學選擇最熱門的專業,不在意自己想去做什麼;到了工作,則學會了裝傻,因為這才是大家說的正確做法…… 美國著名作家William Deresiewicz(威廉·德萊塞維茨)進行過一次響徹斯坦福的開學演講。


短短几十分鐘的演講,他為年輕人揭開了顛覆人生的3個秘密。


01不要被自己的生活侷限


進入某一領域學習、工作,專業性自然十分重要。但如果你的注意力被限制在了領域內,長此以往,你所觸及的“世界”都將止步於此。


William Deresiewicz的演講中,描述了一位興趣廣泛的醫學生,一步步成為了人們尊重的專家,卻再也沒有碰過年輕時愛好的鋼琴、曲棍球,也不再和朋友們討論世界和人生。以至於讓孩子感到無趣:


“哎,我爸爸曾經是非常聰明的人,但他現在除了談論錢和肝臟外再無其他。”


專業化讓你成為專家,但有可能會切斷你與其他領域以及自身潛能的聯繫。在你越來越深入地進入這個軌道後,再記得你最初的樣子就越發困難了。


三浦公亮(Koryo Miura)是日本天體物理學家,東京大學教授,因為沉迷摺紙遊戲辭去了教職。 他並非是玩物喪志、褻瀆自己的專業才華。 通過對摺紙藝術的潛心研究,三浦公亮發現了一種“魔術折法”,可以將一張紙折成原大小的1/25。


想要恢復原狀,只需沿單一軸線方向拉伸,整個結構輕易就展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棋盤”,再想收攏時,反向一推即可。


這款被命名為“三浦摺疊”的摺紙大法,讓無數人受益匪淺:


三浦公亮將它應用在航天領域,如今飛船上的摺疊式太陽能電池板,就多虧了他當年“不走尋常路”的奇思妙想; 後來,這項技術後來還延伸到了柔性鋰離子電池設計中,使它具備良好的拉伸、扭曲、彎折性能。類似這樣好奇心驅動的靈感,可能靠的正是一群人的“不務正業”。


涉獵越廣泛的人,對待不同事物的包容性可能也就越強。你喜歡單身,他不勸你“非得結婚”,反而跟你聊聊“單身經濟”和養老產業;你熱衷漫畫,他也不覺得“孩子氣”,反而跟你探討動漫文化和社會情感的聯繫。 不能感同身受,交流才有其意義 / 電影《編舟記》 “邊學邊輸出”的他們,既能豐富自己,瞭解到不同於以往的思維方式,也能把學習到的知識和思維累加到原有的興趣上。


這就在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和問題之間,建立起橋樑,使得溝通、協作都更加順暢。


也許其中一個愛好,足以讓你像三浦公亮那樣,改寫自己的軌跡。


02忽略前進的方向 也是在變相偷懶


演講中,William Deresiewicz拋出了靈魂一問:


“你為什麼來斯坦福?

你考入醫學院,可能是因為它的地位高,人人都羨慕;

你選擇心臟病學,是因為當心髒病醫生的待遇好,你做那些事能給你帶來好處,讓你的父母感到驕傲,令你的老師感到高興,也讓朋友們羨慕。”


“進入”就是能力的證明,“進入”就是勝利,先進入斯坦福,然後是醫學院……


你邁出了這一步,下一步就必然會等著你。


無數人功利性地考慮選擇某專業會帶給自己什麼,卻忘記了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隨大流,似乎成了許多年輕人逃不過的宿命,也變成了人們最常做出的選擇。


這一行為方式,有個更學術的說法,叫“社會時鐘”(social clock):


所有社會都有一個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共識,決定了那些“人生大事”應該在何時發生,譬如何時上學、結婚、生子、退休等。 人這一生究竟在做什麼?/ 綜藝《非正式會談》 被社會時鐘“綁架”的人們,一邊焦慮,一邊疲於奔命。


電影《在雲端》呈現了一幕有趣又深刻的裁員現場:


片中,男主供職於一家提供裁員服務的公司,每年有300多天忙著替僱主對被公司拋棄的員工說“對不起”。


按常理,裁員公司的談判專家,不是個討喜的角色,也很難感同身受地給予同情。 但有趣的是,男主非但不去安慰對方,反而抓住連被解僱者本人都注意不到的痛點,給人當頭一棒:


“你的履歷表寫道,你輔修法國廚藝……他們第一年付你多少錢,讓你放棄那些夢想?”


給多少錢,你會選擇“隨大流”?/電影 《在雲端》 被解僱者終於不再反駁,慚愧地回答說:“年薪兩萬七。” 很多人一開始,就被“成功模板”綁架,主動放棄了自己曾經定下的目標。


但正如陳銘在《非正式會談》中所說:


“社會時鐘是由誰定的,誰能決定這個鍾怎麼走,走速如何,還是我們。

我們每一次的發聲和決定,都是在改變這個社會時鐘的走勢。”


與其人到中年才悔不當初,不如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父母、同伴、學校或社會想要什麼。


請確認你自己的目標,併為之付出努力。


03


相信自己的可能性 有勇氣改變自己


想要活出精彩人生,最重要的是別過分謹慎。


“如今的許多年輕人,只要思考一下稍稍‘出格’的事就不由自主地質問自己的問題,更糟糕的是,他們覺得提出這些問題是理所應當的。”


每當你想要去嘗試另一種生活的時候,現在拼搏得來的一切就會響起警報:“你做好準備放棄確定的東西了嗎?”


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沉沒成本”,泛指做一件事時那些無法收回的投入,比如時間、精力、金錢等。


延伸閱讀:《心理沉沒成本 | 為什麼說有時放棄比堅持更有價值?》


當人們選擇去開啟新的生活方式、從事新的職業時,他們所放棄的現有的生活,也就成為了沉沒成本。


新的生活可能意味著“一無所有,從頭再來”,這也讓許多人徹底失去了勇氣。


William Deresiewicz看來,放棄安穩的生活並不容易,也並非每一種夢想都一定要讓你背水一戰、破釜沉舟。


這不是說服你們都成為音樂家或者作家。


成為律師、醫生、科學家……沒什麼不好,只是這應該是你深思熟慮後做出的選擇。


不要回避挑戰自我,也不要否認慾望和好奇心、懷疑和不滿、快樂和陰鬱,它們都可能改變你預設的人生軌跡。


這個夏天,綜藝《樂隊的夏天》中出現了一匹黑馬——唱著客家方言的樂隊“九連真人”。


主唱阿龍原本是一名遊戲原畫設計師,工作體面、薪資高,卻因為並不喜愛倍感壓抑。 看到了朋友們繼續踐行著音樂夢想後,阿龍回到家成為了一名美術老師,又重新加入了樂隊。


相比於“鐵飯碗”職業,做音樂在許多人看來,則是不太可行的一條路。 兼職搞音樂也面臨著和本職工作的衝突。


在無數次掙扎之後,他們一邊向生活妥協,一邊卻又沒有熄滅心中的火焰。


當舞臺燈光亮起,嗩吶聲響起,野性又真誠的表演迅速讓他們不再只是無名之輩。


這個世界的廣度遠超你現在想象的邊際,這意味著你可能的方向也將遠超現在的想象。


雖然有時候不得不承認,夢想並不能掩蓋背後或許困窘的未來。


在此之前,至少不要失去探索的熱情和勇氣。


“總不能因為這世上有人跟你‘道不同’,你就不好好走自己的路。”


願你找準自己的方向,也有改寫人生的勇氣。


與大家共勉。


參考資料:[1]William Deresiewicz, Excellent Sheep: The Miseducation of the American Elite and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Life, Free Press; Reprint edition (May 26, 2015)[2]Emilie Wapnick, How to Be Everything: A Guide for Those Who (Still)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to Be When They Grow Up, HarperOne; Reprint edition (May 1, 2018)


轉載來源 |“網易公開課” 分享你想要的知識ID | open163


插圖 | 摘自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