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c96手槍性能怎麼樣?

LoLbubble


毛瑟C96雖說不是中國產的武器,但是這把槍卻成為了當年中國士兵的標誌性武器,所有軍隊裝備的都是這把槍,這把槍為中國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無數敵軍倒在了這把槍的槍口之下。至於性能如何,應該說是相對不錯。



毛瑟C96來到中國其實還是純屬無奈。這把槍在歐洲壓根不被看好,沒人要。中國是由於武器禁運,但可以買手槍。據說當時在德國,中國人一眼就相中了毛瑟C96,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個頭大。據說北洋政府一次性把毛瑟兵工廠的一批毛瑟C96都打包帶走了。


毛瑟C96,口徑:7.63mm,初速:427米/秒,容彈量10發,可以配備20發彈匣。

相對於其他手槍,毛瑟C96射程更遠,威力更大,子彈初速更高。尤其這個子彈初速,幾乎快趕上一些步槍了。這把槍可以說,不是像其他手槍那樣主要用於自衛,這把槍可以用於進攻。

戰爭年代,中國軍隊在戰場上組建過很多手槍隊,用於突擊。淞滬戰場上,國軍就有手槍隊,和日寇逐街爭奪。29軍大刀隊,其實每個人都配發手槍的。這把槍射程遠威力大,中距離作戰效果不錯。那時候,使用的普遍都是栓動步槍,而毛瑟C96可以很好的進行火力壓制。



而且,這把槍可以安裝槍托,進行抵肩射擊,提高精準度。之所以有個名字叫“匣子槍”,就是因為這把槍帶個木頭匣子。不用的時候可以裝槍,用的時候可以當做槍托使用。其實正確的使用方式就是加槍托抵肩射擊。


這把槍的主要問題是,槍口跳動太嚴重,連發根本打不準。而中國人也解決了這個問題,橫著打,子彈不飛。據說德國人知道了這個方式後,也是一臉震驚。

毛瑟C96的缺點就在於個頭太大,當新式手槍出來了,毛瑟C96也就開始逐漸淘汰了。尤其後來近戰武器發展越來越好,毛瑟C96壓根沒有空間了。不過,這把槍淘汰的還是很慢,八十年代還能看見。

無論如何,這把槍,為中國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如果說,二戰時期,蘇軍標誌性武器是波波沙,美軍是加蘭德,那麼中國的標誌性武器就盒子炮。


軍武文齋


網上關於毛瑟C-96手槍的推文如過江之鯽,但每次遇到有關此槍的話題,總是按捺不住地前來湊個熱鬧。

因為從小就對此槍非常熟悉,爺輩都曾持此槍在江南地帶與侵華日軍周旋過,儘管用此槍所殺日軍數量似乎並不多,更多的時候是在擴大金蕭支隊的人數。

但我黨領導抗日隊伍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江南侵華日軍的極大威脅和沉重打擊,毛瑟C-96手槍是金蕭支隊武工隊,以及在江南地區刺殺日偽軍官和汪偽政府各級首腦的軍統特勤人員最主要的配槍。

即便現在,網絡上依然有許多推文對源自毛瑟C-96手槍在中國的稱呼傻傻地分不清,常常將駁殼槍和盒子炮等混成一團。

毛瑟C-96手槍很早就引進中國,北洋軍政府時就有了,那時基本上都是10發彈倉供彈,只能實施單發射擊,民間俗稱駁殼槍。

至於盒子炮或二十響等稱呼,是毛瑟C-96手槍的改進型,大概1932年稍晚些時引進中國,採用20發彈匣供彈,既可單發,又能連發,所以火力非常兇猛。

不管是駁殼槍還是盒子炮,隨槍都配有一隻木製槍盒,因此,江南一帶將此兩型槍械統稱為“木殼槍”。

木製槍盒可以與駁殼槍和盒子炮的槍柄部位相接駁,實施抵肩射擊,此時有效射程能達到150米,特別是盒子炮,20發彈匣供彈,可連發射擊,可視作一把微型衝鋒槍。

無論是駁殼槍,還是盒子炮,這兩把槍械,對缺乏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以拉大栓的5發手動步槍為主的中國軍隊來說都非常寶貝,也非常受歡迎。

一般師級軍隊的衛隊連都是清一色的駁殼槍和盒子炮混編的槍械,抵肩集火射擊時,火力非常兇猛,在戰場上往往能起到出奇兵的作用,以密集的彈丸瞬間撕開對手栓動步槍陣地。

毛瑟C-96手槍包括改進型,子彈初速高、穿透力強,特別是國人還發明瞭橫握射擊的方法,有效避免了毛瑟C96槍口上跳的毛病,反而增加了殺傷面積。

由於尺寸大、份量沉,特別是盒子炮空槍就有將近2斤半,加上一隻20發彈匣份量死沉,事實上不受研發國軍隊的待見,裝備數量非常有限。

但不經意間,毛瑟C-96手槍在中國卻大受歡迎,中國成了毛瑟C-96手槍最大的用戶,引進了數十萬把,包括國內高仿的版本不計其數。

此槍在中國裝備數量有將近上百萬把,但也只是個大概,至於確切的擁槍數量,肯定是無從查考了,堅持江南抗戰的金蕭支隊武工隊員幾乎人手一把,加上背一把步槍,裝備非常精良。


國平軍史


吼吼,你說C-96知道的人並不多,你要是說C-96就是盒子炮、駁殼槍、快慢機、自來得、大鏡面等別稱,知道的人就多了。

至於為什麼C-96被叫做駁殼槍,那是因為由於毛瑟C96手槍的槍套為木質,像一個盒子,當時講英語的外國人常常說,毛瑟C96手槍是裝在盒子裡的槍,盒子的英語發音是Box,中國便開始叫它駁殼槍。

從民國到抗戰C96手槍一直深受中國步兵的喜愛,因為它射程遠、裝彈量大、射擊精度相對較好,特別是M712 Schnellfeuer進入中國後,由於其單發、連發射擊可方便轉換、彈夾容彈量大、連發時火力猛,更是在中國贏得了極好的聲譽。西班牙生產的M712 Schnellfeuer是C96的全自動改良型,使用可拆式二十發大容量彈匣及可加裝槍托,全自動射擊時在50米到80米距離內可以形成猛烈的火力,所以又稱為衝鋒手槍或戰鬥手槍,也是世界上第一種量產型的衝鋒手槍。

從很多過去的老照片能看到,很多下層軍官和要員的衛隊經常使用C96或者各種仿製品,特別是山西的閻錫山仿製的.45 ACP版本的C96型號在1929年起在太原兵工廠定名為“十七式”由於存世量較少,在國外價格能炒到2萬美元一隻。而當時國內的知名兵工廠漢陽兵工廠在1923年開始仿製毛瑟C96,根據相關資料的記載漢陽兵工廠約製造了13,000把7.63×25毫米毛瑟手槍子彈的毛瑟C96手槍。

我們小時候看過的革命題材電影中,C-96和他的仿製者都是必須出現的經典槍支。直到1980年還根據老戰士對C96的喜愛研發了80式手槍,仿製了西班牙M712 Schnellfeuer,握把使用64式手槍握把,使用7.62×25mm 51式手槍子彈,子彈容量分別為10、20發,可單發或全自動射擊,附加肩託有兩種,一般及附刺刀肩託。不過由於世界輕武器的發展,所有的C96家族都已退出現役,成為博物館和收藏著手中的珍品。


烽火觀察


性能可以,除特別常見的140(132)毫米與99毫米駁殼槍外,毛瑟手槍還有不常見的幾種長度的槍管,比如120、160、180毫米槍管等,屬於商業出品,十分罕見,這裡略去不述。毛瑟手槍的衍生品中,還有卡賓型,槍管長超過200毫米,多為固定槍托,並有前護木。該卡賓型1917年後才有出品。天津大沽造船所曾仿造此槍。該槍在中國民間有個俗稱——“馬匣子”,意即可以兼作馬槍使用的匣子槍。

圖1卡賓型毛瑟手槍,中國俗稱馬匣子


從槍的口徑上說——毛瑟手槍的口徑是7.63毫米,發射7.63X25毫米毛瑟手槍彈。該槍自1896年誕生後,中國人無比青睞,德國軍方卻並未採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第三個年頭,德軍軍用手槍嚴重不足,才匆忙間訂購了10萬支。與眾不同的是,德國軍方訂購的這10萬支毛瑟手槍,不是原槍的7.63毫米口徑,為了與當時德軍制式的魯格手槍達成子彈通用,他們所購的這批手槍的口徑被改成了9毫米,發射9X1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子彈。為了防止誤裝入7.63毫米的子彈,該槍的槍柄上用阿拉伯數字刻印了一個大大的“9”字,並塗以醒目的紅色,西方人所稱的“大紅9”就來源於此。該型手槍在中國被稱作一號毛瑟手槍。從一份1924年北洋政府《陸軍部關於購買美利洋行械合同彈稿》中,有購買“德造新式一號自來德手槍一千二百枝,每枝隨帶子彈五百粒”的字樣。這或許就是民間所稱的“頭把盒子”。

圖2,9毫米毛瑟手槍,國外稱作“大紅九”,中國稱“一號駁殼槍”


毛瑟手槍進入到中國後,曾被大量仿製,各廠仿製時,包括口徑,都是原樣照仿,唯獨山西例外,閻錫山晉綏軍仿製毛瑟手槍,除也按原槍口徑仿製外,還加大口徑,研發出11.43毫米的盒子炮。因為該槍的口徑遠大於當時一般盒子炮的7.63毫米,故獲得“大眼盒子”的綽號。該槍銘文有多種,較多的一款是在其槍身左側打印有篆體的“壹七式”,意即民國十七年定型;槍身右側則印有“民國十七年(或十八年、十九年)晉造”。該槍僅在晉綏軍中使用,或者也在晉綏軍活動的北方地區少量使用,但流行面不大,基本沒能進入到南方軍隊中。

圖3,女人來用毛瑟c96感覺威力大了點



毛瑟手槍的早期,還有8.15毫米口徑的,但極罕見,未能流行起來,故不述。

圖4 中國山西造一七式11.43毫米手槍


李三萬的三萬裡


毛瑟C96手槍(Broomhandle Mauser / Mauser C96),是一種由毛瑟兵工廠在1896年推出的全自動手槍,因其槍盒是一個木製的盒子,“盒子炮”或“匣子槍”。

歐洲人眼中的C96可以說是有些雞肋的作品,一戰過後歐洲各國都已經研究和應用了衝鋒槍,而C96對比衝鋒槍威力不足,因為彈匣前置的設計導致全槍的體積很大,精度因為槍口上跳嚴重而大大降低,作為一款防衛手槍,雖然受到了一些英國軍官的喜愛,但並沒有哪個國家願意裝備這款手槍。儘管德軍一次大戰期間德國陸軍訂購了150,000支9毫米口徑的C96,在戰爭結束前毛瑟兵工廠交付了135,000支給德國陸軍。

性能只能算一般的自動手槍,因為《辛丑條約》,中國被禁止了武器進出口,C96因為其防衛手槍的定位反而可以進入中國市場,在缺少衝鋒槍的中國戰場,大量的C96被應用在了衝鋒槍活躍的領域,甚至C96自身槍口上跳嚴重的問題也被中國人用傾斜90°持槍的方式變成了增加殺傷面積,使其在近距離的戰鬥中大放光彩,甚至讓一些配備大量C96的手槍隊在近距離交火中火力遠遠勝過日軍。

後來在1931年,毛瑟兵工廠推出了升級後的C96,改進槍機機構使得其擁有自動射擊功能,還增加了可以裝填20發子彈的長彈匣。

所以說在中國人眼中,可以連續擊發形成壓制火力,短距離又擁有相當優秀的壓制能力的C96確確實實是一款足夠優秀的衝鋒手槍。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輕兵器愛好者


你好我是迷彩派,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毛瑟C96手槍是德國兵工廠於1896年推出的全自動手槍。這款手槍由於帶有一個木製的盒子,因此也被稱為盒子炮。這款槍在中國還有許多稱呼,例如什麼快慢機、駁殼槍、二十響等等。

這款槍在當時的歐洲是被瞧不上的,因為其昂貴的價格、複雜的製造工藝以及相較於手槍來說那碩大的身軀,都是被詬病的存在。但是正是這款在歐洲比普遍看不上的手槍,到了中國卻成為暢銷貨。

因為當時西方社會都對中國實行武器禁運,但是作為手槍類的毛瑟C96卻不在此列。在當時重火力不足的中國軍隊眼中,毛瑟手槍由於其單發、連發射擊可方便轉換、彈夾容彈量大、連發時火力猛以及射程遠的原因,成為當時中國軍隊最喜愛得武器之一。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的軍官也選配這種槍,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起義部隊總指揮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當時中國的眾多兵工廠也對毛瑟手槍進行了仿製。

有意思的是,中國軍人使用了平放射擊動作,簡單化解了槍口上跳問題,並以此來掃射。在抗戰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攜帶兩支毛瑟C96,一支用於精準射擊,另一支磨平準星(便於拔槍)別在腰間。


迷彩派軍事


毛瑟C96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於1896年推出的一款半自動手槍,因為其定位是衝鋒手槍,所以相比其他軍用手槍他擁有著更長的槍管和更多的發射藥,彈頭初速高達455m/s,而美軍認為最好的M1911手槍彈頭初速也不過250m/s。雖然大裝藥帶來了大威力,但是也帶來了巨大的後坐力,而且該槍的體積很大,攜帶時需要需要一個很大的槍匣來裝,所以這一款手槍特別不方便攜帶,而款大體積的手槍顯然並不適合作為軍官用的自衛手槍。


所以手槍領域這一款武器在歐洲並不受待見,所以在20世紀初特別是一戰之後開始流入中國,而這一款歐洲不受待見的武器卻受到了中國人的青睞,因為這時期的中國十分缺乏半自動和自動武器,特別是單兵手持的半自動手槍,而這一款最高容量可以裝20發彈容的手槍成為了各方青睞的武器,因為那時的中國,除了手槍能半自動射擊外,更多使用的仍然是拉大栓的步槍,而半自動武器在近戰當中對戰栓動式步槍基本上是無敵的,所以在於,嚴重缺乏武器的中國,這款武器就成為了各方勢力深愛的武器。


所以毛瑟c96手槍成為的西方不亮東方亮的一款產品,大威力、大彈容是他最大的優勢,和它巨大的後坐力卻被中國人用一個巧妙的方法給解決了,那就是將手槍橫著打這樣就可以抵消後坐力。所以,毛瑟c96手槍成為了中國民國時期各方勢力的軍官們的標配和代表。而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也曾經對這種武器進行大量仿製,被稱為晉造駁殼槍,不過性能和原廠的毛瑟c96相比還是有所差距的。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毛瑟C96類似於今天的沙漠之鷹和MK23等大威力進攻型手槍,但是二戰的時候歐洲人嫌這玩意兒當自衛武器威力太大,當衝鋒槍威力太小,所以自然就把C96撂一邊。當時的中國軍隊有漢陽造就不錯了,八路軍大部分還是繳獲的38大蓋,出現了中近距離交火的火力空白,當時的自衛手槍只能呼個臉啥的50米外就尿了,C96的射程普遍比當時自衛手槍遠,所以在當時的中國軍隊,C96充當衝鋒槍的角色。

總的來說C96作為戰鬥手槍來說是沒問題的


老浩的輕兵器


又稱駁殼槍,是一種由毛瑟在1896年推出的全自動手槍,駁殼槍、盒子炮、匣子槍。有效射程 100 米,最大射程 200 米,供彈方式 6、10、20、24發,瞄準具型式 V型照門上刻度最大可調至1000米。全自動射擊時在50米到80米距離內可以形成猛烈的火力,所以又稱為衝鋒手槍或戰鬥手槍。


滇西表哥


這槍不錯,比我的槍射速快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