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書法基礎不好,就學不好國畫”這樣的觀點?

影影圈圈


“書法基礎不好,就學不好國畫”,我認為這種說法完全正確。

在我國藝術理論體系裡,有“書畫同源”一說,這個詞彙有兩層意思,一說書法與繪畫的源頭是一致的,它們在遠古時期是一體的,最早的文字本身就是象形圖畫。

二是說書法與繪畫在用筆,構圖等方面是一致的,繪畫的許多筆法傳承於書法。



第二層意思恰好是證明書法基礎不好,而無法畫好國畫的證據。

書法雖然以方塊漢字為骨架,漢字本身具有結構美,造型美的特徵,但撐起書法骨架的基本元素卻是筆畫,也稱為線條,每一個漢字的筆畫或線條,無非就是,點,橫,豎,撇,挪,彎勾這些單位構成,它們的起筆,運筆,收筆,都有相當嚴格的要求,不能隨心所欲,否則就破壞了書法的結構美。



有些書法家為了把筆畫寫的活潑靈動,使整個字體看起來有趣味和耐看,會模仿自然界中的一些非常具有美感的線條。

如“屋漏痕”,是雨水貼著牆面的同一個位置長期流下時,會在牆面形成一條看起來彎彎曲曲,但很有韌性的線條,體現在書法中,就是寫豎劃時,手在抖動的同時,把毛筆一提一按,讓筆鋒在紙張上形成一種特別的書法線條。



屋漏痕線條雖然從書法中發明出來,但被廣泛應用到了國畫的筆法中,主要用來塑造物象的輪廓線,起到強化造型的作用。

比如,一些藤條老樹,表面粗糙,斑駁陸離,若用“線性十八描”來勾勒輪廓線,勾出的線條會過於纖細,難以體現出它們的特質,若改用書法中屋漏痕線條來畫樹幹,樹枝,最起碼在視覺印象上,是符合原貌的,在精神表現力上,也很貼近本質。



當國畫水準達到一定高度,若再想取得實質上的突破,必須從書法用筆中吸收一些感觸,促使得到啟發,進而完成創新。

像我們熟悉的20世紀國畫大師吳昌碩,之所以能開一代畫風,成為人人學習的楷模,根本原因是他對書法與繪畫都有很深刻的鑽研,在這兩方面都是大師,能把兩者融合。尤其他把篆書的金石味融進花鳥畫的創作後,開啟了國畫的雄強之風和高雅格調,盤活了國畫的生機。


鴻鵠迎罡


我們還是從兩個方面來看看。

中國畫要不要學書法?這是自古就肯定的一個事實。我國最早的美術理論著作《歷代名畫記》裡就早已提出這個問題了。例如,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論顧陸張吳用筆》中就說:“書畫用筆同矣”。“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張旭既號張顛,吳亦為畫聖”。唐代美術理論家張彥遠,從東晉六朝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以及唐代吳道子這些頂級繪畫大師的繪畫成就分析,認為:此從漢代書法家張芝、崔瑗、杜度創造完善練草書,接著王獻之又創造了一筆書,然後陸探微又創造了一筆畫,所以“書畫用筆同法”。

  • 李可染有書法題跋的人物畫作品

張彥遠這個“書畫用筆同法”的繪畫理論,在中國繪畫史上影響是非常大的,一直到清代還進一步提出了“書畫同源”的思想,這些美術理論思想,至今仍然有很深刻的藝術理論價值。

所以,學習中國畫的,沒有人不承認“書法基礎不好,就學不好中國畫”這個說法。而且,這個說法,也不是僅僅限於理論價值。對於繪畫是實踐價值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無論從實踐還是從理論來說,你要學習中國畫,書法的基礎是非常主要的。從繪畫的最高藝術境界而言,這個道理也是非常清楚的。


  • 清代石濤的繪畫作品

例如,我們現代中國畫畫家,只要是純粹學習中國畫的,沒有一個是不學習書法,當然,也有一些主要學油畫,後來有想畫中國畫,這些畫家他們對書法沒有深入學習過,所以,書法的基礎就不是很好,最典型的就是吳冠中先生了。

吳冠中先生是一個有創新有想法的畫家,但是他主要學習的是油畫,而且還到法國留學,完全是學油畫的,但是,他在晚年畫了一些中國畫,這些中國畫是有一定新意的,也是有鮮明的中國畫韻味的,但是,就是因為他缺乏對中國畫的深刻理解,更缺乏對書法的研究,所以,他的繪畫作品的意境就上升不了跟高的層次,而流於清淺的表面形式上了。

中國畫是需要優美的形式與深刻的意境完美統一的。想象書法,就可以訓練我們對書法意境的體驗。

  • 吳冠中的寫意中國畫作品

過去在談到書法與繪畫的關係時,主要說書法可以訓練線條,這其實是非常膚淺的層面。書法起初是筆法,但是,比筆法更高的境界是書法的意境。如果寫不出書法的意境,這樣的書法,即使筆法完整優美,又有何益?

中國畫與書法的工具是完全一樣的,毛筆,紙張都是一樣的。中國最早的繪畫是畫在絹帛上的,書法也是寫在絹帛上的。


  • 北魏《司馬金龍墓畫》中的作品,應該屬於工匠繪畫作品,但是,繪畫線條仍然可以看到隸書筆意都味道

魏晉六朝紙張的使用普及,但是,繪畫作品比較珍貴,仍然是在絹帛上創作的。一直到唐代和北宋時代,繪畫作品仍然以絹帛為主要的材質。

所以,繪畫的用筆就不可能不受到書法的影響。這裡面的理由是:第一,所以畫家學習繪畫之前,首先是學習書法的,這並不是因為要為繪畫打基礎,而是天然的首先訓練了使用毛筆的本領。

那麼,在他們學習繪畫的時候,自然對毛筆的用筆就比較適應。

書法學習,首先也是要學習如何使用毛筆的,這就是中鋒用筆和筆畫書寫的起筆、行筆、收筆的方法。

  • 劉旦宅的宋人詞意畫,作者發揮了書法文學的才華,給作品增添了欣賞價值

在書法用筆學習中,由於不是所有的筆畫都能“中鋒用筆”,所以,就有一個“調鋒”和“提按”的問題。古代和現代的理論工作者,對書法的“調鋒”和“提按”是混為一談的。事實上,看起來“調鋒”和“提按”可以混為一談。實際上,這就把用筆的改變方向與筆畫的粗細變化混為一談了。所以,調鋒絕對不能在理論上與提按混為一談。提按在書法中,都是在正常的的“中鋒”狀態,所以,提按是書法的“行筆”狀態。而“調鋒”主要在書法的起筆和收筆狀態,目的不是為了筆畫的粗細,而是為了調整和改變用筆的方向。

  • 北魏的書法《瘞鶴銘》

那麼,書法的這種“調鋒”和“提按”用筆方法,也是繪畫的基本用筆方法。但是,從書法的用筆美學和藝術質量來說,也不是僅僅能處理好“調鋒”和“提按”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書法之所以是一種藝術,除了寫字要符合基本筆法之外,還有墨法和章法,而書法的這些抽象的墨法和章法,也是與中國畫的繪畫質感和藝術境界高度融合一致的。所以,書法基礎好,就包括了筆法、墨法和章法這些美學價值。

一些人,牽強附會地非要說什麼文字來源於圖畫,所以,書畫同源,這是理論上沒有邏輯的。

  • 北魏繪畫作品《司馬金龍墓漆畫》,線條很有立體造型感,筆法質感柔和

從純粹的繪畫來說,西方也有繪畫,但是沒有書法,也不依賴於書法對很好的影響,這又怎麼解釋書法來源於書畫同源?中國畫之所以與西畫有很大的繪畫原理之不同,就在於,中國畫的質感更抽象,而西畫的質感是更具象的質感。

例如,中國畫就不存在“非常真實”的問題,對中國畫的“真實感”需要墨法質感和意境感去再次想象中創造。而西畫的“真實感”是非常直觀的。

中國畫的書法與繪畫的關係,也不是直接就建立起來的,而是有一個逐步自覺的過程。例如,魏晉時代,書法與中國畫的關係還不是自覺的,唐代也不是自覺的。

因為在宋代以前,寫意畫還不是中國畫的主流,繪畫的主要形式還是“工筆畫”,也就是勾勒填色的繪畫。但是宋代以後,寫意畫逐步成為繪畫的主流之後,書法與繪畫的必要關係越來越突出。

  • 北魏漆畫《司馬金龍墓畫》中的繪畫與書法


這是因為,寫意畫都是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他們本身首先是文人,然後才是畫家,他們把文學引入繪畫,給繪畫增添了題詩和跋文的內容,讓中國畫成為有閱讀有觀賞價值的藝術,這是隻有中國畫才能做到的藝術。這種習慣到明清時代,達到高潮,中國畫演變為集詩書畫印於一體的一種藝術。其中的核心就是繪畫與書法,而書法不是像繪畫一樣抽象獨立存在的,而是與文學篆刻為一體的。

中國畫這種高質量的藝術,學習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例如,想象中國畫,就不是單純學習畫畫,而是文學(主要是讀書)、書法、篆刻也要學習。其中,難度較大的是文學和書法。因此,自古就有人品即書品畫品的說法,說明讀書做人是學習繪畫第一位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書法基礎不好,就真的學不好中國畫嗎?這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中國畫雖然傳統上要求畫家要有書法基礎,而且要善於用書法和詩詞題畫。但是,這不等於說每一幅畫都要題詩做跋。不但寫意畫是這樣,工筆畫也是這樣。

  • 齊白石的書法

所以,我們說,中國畫的題詩是中國畫形式美的組成部分,並不代表必須要在畫上題詩簽名或者加印。沒有題詩和印鑑的中國畫,古代和現代都有。

但是,為了批評中國古代一些畫畫惡習,就認為應該取消在繪畫上題詩,這就是一種極端了。徐悲鴻、吳冠中都是對中國畫的題詩持批評態度的。

但是,一個實踐的差別是,吳冠中就沒有書法造詣,所以,他不在繪畫作品上做題跋,而徐悲鴻是善於書法的,而且他自己在繪畫作品的題詩的情況很多,但是極力反對裝腔作勢的在繪畫作品上題跋。而且還說,我能做書法,但是絕不題跋。

徐悲鴻和吳冠中都是以一個藝術家的個人觀點談書法與繪畫的關係的,他們兩個人的實踐也不完全一樣。但是,給中國畫全面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是客觀存在的。

中國畫發展到今天,美院派畫家的繪畫作品,越來越沒有中國畫味道和氣派,畫家的文化素質越來越差。我們應該看到不學習書法對中國畫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所以,我們應該看到書法對中國畫而言,不僅僅是寫字問題,書法的核心不是繪畫,而是文學,如果我們原理書法,不但繪畫藝術要西化到“素描加線條”的簡單程式化,而且,畫家的文化素質也會越來越差的,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中國畫的偉大復興,就是一句空話了。


千千千里馬


我覺得是這樣的,書法基礎不好,最起碼寫意花鳥是畫不好的,最起碼畫不到一個很高的層次,寫意花鳥的很多筆法都是和毛筆書法相通的,能否熟練自如的掌控毛筆是關鍵。

1、書法基礎不好,能夠畫好畫,但是畫不到一個很高的層次。或者說國畫高手都是書法高手。

中國的文人畫歷來講究書畫不分家,好的畫家書法一般都很好,書法家大部分也都會畫兩筆。而繪畫的高手,一般也都是書法高手。歷史上的唐伯虎、文徵明、趙孟頫,近代的黃賓虹、潘天壽、啟功等等都是書畫雙有的大家。

啟功先生畫竹子

這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書法是文人畫家的必備,書法寫不好很難成為一個文人,尤其是在古代,更不要說是文人畫家了,這也形成了一個傳統,就是文人畫家一定要會書法,書法家也都會去學習一下繪畫,一直到現在也是這樣,我的國畫啟蒙老師就成不斷的感慨,自己的書法不是很好,年輕的時候臨帖少了,一位畫家卻經常感嘆自己的書法不是很理想,這是學習西方畫的畫家所不能理解的,這裡面除了技法,還有文化和傳統的因素在。

黃賓虹的畫

另一個原因是中國的書法和繪畫在技法上確實有一定的相通性,紮實的書法用筆對於繪畫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大寫意花鳥畫,更需要紮實的筆墨功夫,傳統的書法臨帖,能夠很好的訓練毛筆的掌控能力,對於繪畫有一定的幫助。

黃賓虹的書法

2、書法寫的好,未必能夠畫好,但是如果學畫,相對來說會容易一些。

但是這也不意味著能否把書法練好,畫就能畫好,要不然所有的書法家都成了畫家了,只是說有了一定的書法功底,學起繪畫來相對會容易一些,這也是很多國畫老師喜歡教一些書法基礎好的學生。

3、但無論如何,書法和繪畫屬於兩個門類,二者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但是想要把其中一項做好,還是要單獨用功,其它的方面只是起到一個輔助作用。

啟功先生書法

很多書法家或者畫家喜歡創新,認為既然書畫不分家,不如把二者融合一下,結果卻寫出或者畫出一種不倫不類的作品來,淪為江湖路數,雖然書法和繪畫有一定的關聯性,但是二者仍然是相對獨立的,以書法的技法繪畫尚可,但是如果以畫入書,就有一點不倫不類了。

你覺得呢?你認為書法基礎不好就學不好國畫嗎?歡迎留言討論。

喜歡書法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不二齋,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不二齋


古人說過“書畫同源”,書畫出於同一源頭,但書法和繪畫的學習路徑並不完全一樣,值得注意了,是並不完全一樣,也就是存在一樣的地方。繪畫是一種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注重寫意,也講“像物象”,講“外師造化”,就是以大自然為師,問題來了:你如何看待“書法基礎不好,就學不好國畫”這樣的觀點?


書法基礎不好,就學不好國畫

開篇已說,書畫同源,書法繪畫出於同一源頭,有記載,最早寫字的方式就是畫畫,語言產生以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密切,可是話說出口,可能很快就從人的記憶中消失了,生活中還有各種重要的經驗、事情,不方便都用腦袋來記,

於是古人就對照著世間的事物畫成圖畫,用這些圖畫做記錄,這些圖畫孕育了最古老的漢字,漢字是人類文明的象徵,書法就是以漢字作為表現對象,以筆為創作工具,是一門獨特的線條造型藝術,而繪畫又與漢字緊密相連,自然書法就與繪畫有著密切的關係,



之所以說,書法基礎不好,就學不好國畫,那是因為書法與國畫同用“筆法”,書法講究“筆墨文化”,國畫也是講究“筆墨文化”,而且中國畫注重寫意,這和書法的筆意(表現出自然的情趣、人文的修養和高尚的人品)有異曲同工之妙,書法和國畫兩者都屬於線條藝術,


經過上段的敘述,就可以明白書法和國畫之間的千絲萬縷的關係了,而且,我們再欣賞一幅狂草書法時,就可以明顯的看出,它像一幅畫,這就是最形象的理解了,書法的點畫結構,和國畫的構圖形神相似,綜上所述,這就是書法基礎不好,就學不好國畫的原因。


詩夜城主


作為一個國畫工作者,我怎麼說呢?現在很多人沒寫字,沒練習書法,國畫照樣畫,還畫的挺來勁。

在當代,書法基礎不好,就學不好國畫的觀點得改一改,與時俱進改一改。現在的國畫不需要“寫”,能畫則成,特別是能製作,照樣可以畫出很“成功”的國畫。雖然我不贊成國畫製作,當代,一切是為了出彩,博眼球,製作出來的國畫高大上啊!


陳會衡山水畫局部

原本書畫同源,國畫和書法就是一對孿生兄弟,古時候的文人騷客,能寫既能畫,書法是國畫的堅實基礎。還有,國畫裡獨有的意境,意到筆不到的審美理念,是一種充分的抽象思維,帶來給欣賞者無盡的遐想。國畫如果沒有書法的書寫性,也就失去了中國畫的精髓,失去了中國畫的人文關照。


陳會衡山水畫局部

學習國畫,要練習書法,具有書法功底的國畫家,創作出來的國畫有韻味,是一種帶有思想意韻的高級境界。

陳會衡山水畫局部


陳莊水墨畫家


這種觀點只是書畫關係傳統認識的一個方面,並不能代表全部,書是書,畫是畫,如果說書法基礎好,對國畫有幫助才更準確。

傳統的觀點有書畫同源的認識,但只是指繪畫和書法源於一處,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並不是同樣,當然由於中國書法與中國畫的確有很多相同之中,這種說法只能說是書畫之間的一種關係。

第一書畫合璧同根同源

中國畫與中國書法相同點很多就不贅述了,其最重要的是三方面

書畫同"形"源,書畫同"神"源,書畫同"心"源

對書畫同源的"源"字,除最初的起源一解外,還指書法與繪畫在表現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筆墨運用上具有共同的規律性。不僅在於其形式的美,更在於其蘊含的抒情的藝術意境,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是為了人們表達思想、直抒胸臆的橋樑,成為人們宣洩感情的工具。

另外,中國畫有詩書畫印四絕,好的書法自然對畫是一種提升和補充, 書入了畫,既能豐富畫面內容,又能擴大畫面境界,給人以更多的審美享受 構成中國畫的另一種形式美。


第二書聖只是書聖,畫聖卻另有其人

但卻絕不能說沒有好的書法基礎,就畫不好畫。

首先,“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的認識,並非是畫中某筆像篆書某筆像草書,就是提出須知書畫本來同的元代書畫家趙孟頫,也是講繪畫用筆與書法用筆有相通之處,強調的是“通”,而沒有講誰是誰的基礎。

另外,在宋代以前,畫上是很少題字的,那時雖然也有題畫詩,卻不是寫在畫面上的。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詩人兼書法家的畫家,開始在自己作的畫上書一段題記或一首詩。

還有,中國書畫歷史長河中,的確有很多書畫都好的大家,但更多的是,書法和繪畫各自領域的佼佼者,如果按照問題的邏輯,那麼宋以前的畫都不是好畫,那些大書法家也應該都是大畫家了,但事實並非如此,書聖只是書聖,畫聖卻另有其人。

第三書是書畫是畫

術業有專攻,再多的相通也只能是借鑑而不是代替。真正理解書法用筆的要領,理解繪畫用筆的要訣自然會方便些,若不得要領,恐怕寫字也會陷入描畫的誤區。

而國畫也自然有書法沒有的規律,比如造型比如色彩,

中國畫不只有知白守黑的水暈墨章,也有謝赫六法的隨類賦彩,中國繪畫也稱丹青,可見色彩在國畫中的重要地位。

當然,既然是繪畫就離不開造型,雖然中國畫講的是神似,似與不似,但歸根到底還是至少要似,何況還有雅緻細膩的工筆畫。

所以說,書法與繪畫可以互相影響借鑑,這是毋庸諱言的,而這種借鑑與影響與書畫之外的其他藝術形式對書畫的影響本質上是一樣的,並不是誰為誰基礎的問題。


紅梅工筆佛畫


書畫同源,這樣的關點在學繪畫以達共識。如果說書法基礎不好,就學不好國畫。這個關點我認為還不完全正確。大家都知道寫好書法的人不一定會畫好畫,但是畫好畫的人,可以寫好書法。

以上關點就產生了新的問題,是先打好書法基礎後在學囯畫呢?還是先學國畫後在研究書法呢?實際上有很多的人都是先愛上國畫,學習國畫,在學習國畫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技藝,才懂的書畫同源的真諦。才懂的什麼是筆墨,才懂的要從書法來提高技藝,才懂的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休養,學習詩書等等,來提高自己繪畫的整體境界。

有些知識都是在,順其自然當中不斷提高。不斷學習,不斷吸收各種知識,使其達到更高的境界。





伴雲堂


說句真心話!書法沒有國畫線條豐富!只不過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作為書法,因為沒有墨了,筆破開了,最後也是要把筆合起來的,始終追求的是中鋒行筆,也是高級線條,所謂出乎意料!而就這一點來說,國畫線條顯然是達不到的……

而作為國畫創作,要表現山的雄偉,前後左右四面立勢,要表現花的前後明暗,要濃淡變化,要表現人物的衣褶和皮膚皺紋,需要中鋒側鋒濃暗相兼,只是中鋒行筆就不行了!這也是畫畫的人書法可能很好,而書法好的人未必畫畫。

而書法好的人一旦學畫,水平有可能會很高,那也是要書法水平很高的人,因為必須懂破筆又會收攏筆鋒!


崑崙飛廉



“書法基礎不好,就學不好國畫。”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書畫同源”,顧名思義,指漢字原是象形文字,即本身也是一種畫,所以在高古年代寫字和繪畫實際並無多大差別。



  • 儘管現在書法和國畫已經有明確的區分,但是把書法的筆法和繪畫的筆法相比較,可以看出,不僅它們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相同,對筆法的內涵和外在的表現也相同,甚至對筆法的審美觀念也有非常多的相同之處。譬如中鋒用筆、一波三折、藏頭護尾等線條的寫法或繪法;譬如枯溼濃淡、墨分五色、新墨與宿墨之墨法等等,在書法或者繪畫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 有了自如的書法控筆、調墨能力,再學國畫的用筆、用墨方法就會得心應手,輕車熟路。



文字本身也是一種圖形,也有簡單繁複,凝聚舒展,高矮大小,莊嚴婀娜等美學因素需要進行設計和調和。書法的字法或者說字形結構以及章法的基礎知識和能力,同樣對提高國畫的造型、構圖能力,有相當大的助力作用。

繪畫的題款不僅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還需要寫的一手好字,刻一枚好印,方能顯出作者全面而紮實的傳統功力。



國畫審美和書法審美的許多價值觀是相同的,譬如氣韻生動、骨法用筆、經營位置等等。

書法的審美境界高,也會促進繪畫的審美境界更快提升。


聞道深般若


書畫同源,是自古以來的講法。但隨著中國畫的發展,各種流派、畫風紛呈,百花齊放,中國畫已發展出很多種畫法了。

按近代很多國畫作品來說,書法基礎是國畫的基礎的一部份,但不是必要的基礎。而且縱觀現代國畫的用筆、用墨,比書法的用筆、用墨要複雜很多,豐富很多。如皴擦、渲染的筆法,潑墨、破墨等用墨,都是書法中沒有的。

所以總結一下:

“書法基礎不好,就學不好國畫”在傳統某種類型的國畫國法中,是適用的。

但在現代的很多國畫畫法中,是不適用的。特別是近代的一些水墨名家,發展出很多各種各樣和畫法,都與書法基礎沒有太大關係。在這類作品中,“書法基礎”好,只能作到“增色”作用,“書法基礎不好”照樣能成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