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夏朝和商朝之間是不是還有一個朝代?

滿滿面對


夏祚曾經中斷,後來恢復。來自於華夏集團的夏后氏建立的王朝中間確實曾經被來自於東夷集團的后羿和寒浞顛覆過。



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啟死後他的兒子太康繼承了夏祚。大洪水時期,華夏集團和東夷集團能夠精誠合作,共同面對水患,華夏集團的禹因為洪水有功而成為共主。禹死後,禹的兒子啟作為華夏集團的繼承人曾與東夷的首領伯益爭位。伯益烈山焚林、開闢草萊也很有聲望。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啟繼位之後華夏集團和東夷集團之間爆發了甘之戰,根據錢穆考證,甘在現在洛陽東南方,登封境內。戰爭的雙方是啟和有扈氏。有扈氏不贊成啟繼位,因為之前沒有過父死子繼的先例。有種觀點認為,有扈氏就是東夷的一支,因為東夷在水患之後西遷到箕山之陰,就在登封。甘之戰的結果,古本《竹書紀年》記載,伯益被啟所殺,有扈氏之亂被評定了。啟雖獲勝,但東夷繼續西遷深入中原。自此之後和夏族紛爭不斷。

甘之戰

太康失國其實是華夏和東夷之間的又一次紛爭,后羿是東夷的氏族首領。後世說太康“遊畋失位”,這是後人的誤解。太康生活的年代還是石器時代,狩獵可能是存活方式,不一定是遊樂。《史記*夏本紀》說“太康即位,荒逸不恤國事。畋獵於洛水之表,十旬弗返。有窮后羿因民之怨,拒之於河,弗許歸國。”十旬也沒多少日子,兩三個月國君沒回來,臣子就不讓進門了,這也有點說不過去。“拒之於河”,這句話就從文字裡都能讀出來后羿是怎麼以箭相向的。

后羿善射,是有窮氏首領,故地在山東鬲縣故城之西。舜的時代洪水氾濫時是重災區,因此遷於鉏(河南滑縣東鉏城。)也可能是追隨舜和伯益的治水功臣。之前啟殺伯益,啟打敗有扈氏,這都是前因。因此才有太康得國之初,后羿尋機奪國。如果只是為了規勸,不可能自建國號“有窮”,立都窮石(洛陽南)。如果真是為了規勸自己就不該重蹈覆轍。後來后羿當國也因為暴政荒淫被寒浞奪位。寒浞是另一個夷族首領,這是夷族內亂。

太康逃走之後依附同族斟鄩氏。太康死後傳弟弟仲康,仲康之後是太康之子相。寒浞奪后羿之位仍用有窮氏國號,寒浞之子澆攻滅斟鄩氏,殺了夏後相,夏祚中斷。相的妻子為他生遺腹子少康。少康依附母親一族有仍氏。少康長大後寒浞之子澆得到消息又來滅有仍氏。少康逃出依附有虞氏。有虞氏所居之地在今河南虞城。少康逐漸壯大後收攏從前的太康舊臣,還有斟鄩氏遺族等,終於滅寒浞及澆而復夏。

其實後來華夏與東夷一直矛盾不斷。直到夏桀時被夏被來自東夷的商族所滅。


沅汰


“朝代”見於古文獻記載,也是歷史學概念。在三國以前,要成為天下共主才算“朝代”,其中就有夏朝、商朝、周朝、秦朝、西漢、新朝、東漢,所以從歷史學一般觀點來看,夏朝和商朝就是銜接的,中間沒有其他朝代,《史記》的《夏本紀》《殷本紀》也體現了這點。

不過,夏商周秦在成為共主之前,部族本身也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和中原王朝是一種鬆散的附庸關係,這有點類似明朝和清朝。所以秦朝統一之前有秦國,周朝滅商之前有周國,商朝滅夏之前也有商國。但是,這些都只能稱為國,不能稱為朝代。

考古也發現了不少非常先進的文明,比如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二里頭文化,這些文化雖然很發達,但也都不能稱為“朝代”。因為它們存在於考古學領域,而不見於文獻記載。不過二里頭文化從考古面貌來看可能是“天下共主”,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它可能對應文獻的夏朝晚期都城,但不能說它本身是個朝代。


林屋公子


莫非說的是太康失國後,寒浞的政權?

寒浞在太康失國後,篡位奪權一度消滅夏後始,統一全國,因此有人說夏中間有一個寒朝,至於究竟算不算朝代,咱不是專家,也不敢問啊。

太康失國

夏啟晚年沉湎酒色,不理政事。夏啟之後,夏朝經歷五子爭位與武觀叛亂,最終太康繼承君位。


然而太康也不是英明之主,沉湎酒色喜好打獵,一次太康到洛水北岸打獵,過了一個多月都沒有回來。

有窮國國君羿,打聽到夏朝國都空虛,就率兵驅逐了太康,立太康的弟弟中康為夏後,自己為相,掌控夏朝朝政,而被驅逐的太康只能在外流亡,四年後去世。

這就是太康失國的開始。

太康失國後,后羿“因夏民以代夏政”,但是因為諸侯不滿,后羿以有窮國不納貢為條件扶持了傀儡中康,中康在於后羿爭權的戰爭中被后羿打敗,鬱鬱而終。

中康死後,兒子相繼位,這時羽翼已豐的后羿驅逐了相,相逃到同姓諸侯斟尋氏以及斟灌氏。

夏朝與有窮國分庭抗禮,夏朝的統治可以說從此開始中斷。

寒浞崛起

寒浞其人,強壯勇武,但是為人品行不端,因為挑撥離間以及胡作非為被驅逐出境。恰好此時後羿攻佔夏朝都城,走投無路的寒浞就投奔后羿。

寒浞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與伶牙俐齒,很快就受到后羿的賞識,收為義子。又因為強壯勇武,被后羿安排在軍中,憑藉多次在對諸侯的作戰中建立的戰功,寒浞迅速升為大將軍。在討伐方夷國後,寒浞被升為軍隊左司馬,政事也交給寒浞處理。

太康因為沉湎酒色愛好狩獵,被后羿趁機驅逐,但是沒想到后羿也犯下同樣的錯誤。

寒浞利用這一點,給后羿挑選美女,進奉美酒,又給后羿訓練獵手,挑選好馬供后羿遊樂。即便朝中賢臣勸告后羿,但是后羿還是信任寒浞,甚至拜寒浞為相總攬朝政。

寒浞攬權後,開始篡位準備,他與后羿妃子純狐私通,被后羿發現後,寒浞直接殺了后羿,篡奪了有窮國的權利。

寒浞統一全國

寒浞篡奪有窮國後,經過一系列的措施,有窮國變得富強。寒浞的兩個兒子也勇武善戰。

寒浞及二子率軍進攻夏后氏統治區域。“殺斟灌以伐斟尋,滅夏後相”。

寒浞先命寒澆率領主力部隊攻打斟灌氏的弋邑,自己次子虛張聲勢牽制夏後相與斟尋氏。取勝之後寒浞封長子寒澆為過王,封次子為弋王,鎮守東方。

夏朝的統治區域再次縮小。幾年之後寒浞與夏朝進行一次大決戰,這次寒澆滅斟灌、破斟尋,寒浞軍隊圍困夏都帝丘,夏後相率領城中軍民奮力抵抗,然而還是不敵滅亡。

至此,夏朝的統治區域全部落入寒浞手中,夏朝完全可以說是滅亡,自太康失國後有窮國與夏朝割據對抗的局面徹底結束。

寒浞不是夏后氏族人,所以他建立的政權雖然短暫,之後就被少康復國,但是從家天下的角度來說,夏朝確實滅亡一次。

從太康失國開始經歷了,后羿統治,夏朝與有窮國二分天下,寒浞統一天下,少康復國。所以中間這算是有一個朝代麼?

另外,夏與商中間沒有朝代,是夏朝自己中間插播了一段。


妖鬼雜談錄


不知道問題是想問神話,還是傳說,還是史實?

根據神話,就是堯舜禹,根據傳說就是夏商周,而根據史實,只能說是沒有定論。

現在一談到歷史,就有一群不明真相的群眾,額頭上綁著愛國必勝的帶子,喊著:根據史記記載。殊不知這些人換個地方,又把竹書捧為經典的時候,完全忘記了司馬遷在他們嘴中曾經是那麼的無暇,而且可以透視幾千年的歷史的真神。

史記不可信。同理,史記的前輩尚書也不可信。文獻考古只能參考,不能作為信物。文字中立,到現在為止,也沒有成為中國文化人的共識,更別說古人了。那些號稱史家的人一樣小心翼翼的需要避(君王)諱,而不是直書君王的名諱。既然這樣,又怎麼相信他們的筆下的事件的真實性呢?

炎黃堯舜禹,五聖人是否存在?肯定是存在的,但絕不會是史書上記載的那種順序傳遞。參考國際和國內的原始部落聯盟,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這些部落都是並存的,而部落聯盟之後,出於彼此的需要互相認同,而把所有的領袖或者聖人加一起,做一個傳承,這個在上古時期是慣例。參考我對神仙體系的文章,神仙體系也是合併二個種族的共同信仰而成的。而中國的皇帝為什麼都要泰山封禪而不是崑崙山?拜的其實是東夷的神仙,或者說,上天曾經是東夷人的,被炎黃子孫借過來了。所以我們當黃帝需要他(也許是東夷人心)的認可。後來轉變成為了一種儀式。

道理是一樣的,堯是炎黃人種,舜是東夷人,而夏則是古羌人。或者是部落聯盟的關係,或者是誰當了首領的關係,對於此問題暫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通過這個傳說得知中國大陸確實存在過這麼三個主要的部落,至少在當地都是霸主的地位。通過類似的古代傳說模式,堯舜禹同朝似乎更可信一些。而且,夏商同朝也是同理。畢竟我們得知的史實(這個不僅僅是文獻了),堯唐一直到戰國才滅,而夏杞也是差不多的時候。商(宋)也是到戰國才滅。保留貴族的血統和傳承是中國奴隸制的特點,而堯唐時期明顯的已經進入了奴隸制(雖然中國沒有完全的奴隸制,甚至趕不上美國黑奴時期的水平)。所以,廣義的來說,多朝並列才是史實。而虞舜為什麼被滅呢?因為他正好是炎黃需要打擊的東夷的勢力。而周時候的虞國則是用虞的名字周王室當君主。這點正好也側面證明了古羌人集團及其後裔炎黃集團需徹底滅掉東夷人的決心,畢竟商是東夷人的代表。


我的職業是韭菜


「朝代」是沒有的,史書記載得非常清楚,可以說一點懸念都沒有。雖然說因夏目前在考古上未予完全證實,而“早商”似乎也不盡然就是一直臣服於史書上說的第一個正統朝代夏朝,因此,題主的這個提問理論上可以說,還是有“未知可也”的可能性的。

但是,脫離了史籍去考證無異於緣木求魚。因此,與其不如討論一下,有沒有那些獨立於或至少也是和夏、商能夠掰得起手腕的國家還更有意義。

有虞氏:夏時大國,舜之後裔?

《竹書紀年·帝相》:少康自有仍奔虞〔乙酉年〕。

眾所周知,這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太康失國”導致的故事——太康,夏朝第三任皇帝(稱“後”)因荒怠朝政而導致夏廷先後為後裔與寒浞把持,太康繼承人仲康崩後,其子「相」繼位,即為少康。


這位苦命天子繼位沒多久便因寒浞的追殺而逃至「有虞氏」——第一個有效信息,可得知此氏族至少是夏時的一方大國,而且勢力非同小可,因為它後來出兵幫少康復國,幹掉了亂夏的寒浞家族,締造了史上著名的“少康中興”。

《竹書紀年·帝少康》:元年丙午,帝即位,諸侯來朝,賓虞公。

這段記載帶來第二個有效信息:「有虞氏」確實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賓”,在甲骨文中凡與帝王連起來一起使用,基本上都是指遠方方國來中央王廷朝覲或進貢——此處記載符合這一點。

而“諸侯來朝”後面加上“賓虞公”,可見這個“虞公”顯然就是幫助了少康復國的“有虞氏”的首領,此次入朝,顯然是被夏廷作為頭等功臣邀請而來,絕非朝覲,更非進貢。

《周禮·考古記》:“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輿”。

這段記載不僅符合史書中的順序:炎黃→堯舜禹→夏→商→周。也符合考古上的發現:彩陶時代→銅石時代→青銅時代(梓,實代表殷商鍾愛的活人祭祀)→戰車時代。

由此可見,基本上可以確定,這個有虞氏就是上古氏族,而且極有可能就是黃帝后裔、也就是堯舜的直系後裔。



我們也知道,武王伐紂後,也曾封舜禹後裔於陳國,奉為“二王三恪”:

《逸周書·王會》:“成周之會……天子南面立……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旁天子而立於堂上。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尹(殷)公、夏公立焉,皆南面”。

這個“虞公”時隔七八百年後又出現了,而且地位還是那麼高——毫無疑問,它當然還是夏少康時期的那個“有虞氏”。

所以,這個“有虞氏”算不算是夏商之間的另一個“朝代”?

答:可以算半個。因為一是它是黃帝時代的延續,存在了一千多年;二是它的勢力與影響力一直都在。

這一點凌駕於代表正統的夏與商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有虞氏」並不是史家的一面之詞,在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戰國楚簡」中已經破譯出關於有虞氏禪讓的相關記載。

真相已越來越接近了。


無風即風


根據史書的記載,夏朝和商朝之間是沒有朝代的,不過在當時有很多封國存在,但是夏朝是華夏的正統王朝,是中原最大的宗主國,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周天子一樣是中原最大的頭頭。其他的諸侯國家(部落)實力估計也有超過夏朝的,但是沒有夏朝這麼富裕,也沒有得到其他封國的認可。夏朝畢竟是炎黃財產的繼承者,是華夏聯盟的老大,手底下的小弟都要稱臣納貢,所以好東西都上交給了夏後。經過幾百年的積累,夏朝會越來越富有,兵強馬壯的夏朝對其他諸侯就有絕對的壓倒性優勢。像推翻他們,必須在其統治者失去民心的時候才會成功。如果,人們擁戴,那麼都會遭到全民討伐。

當夏朝沒落的時候,手底下的諸侯國家和人民不斷的反抗夏朝的統治。尤其是夏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夏桀在位期間,夏朝的影響力已經到了冰點。據說,夏桀即文武雙全,但優勢一個荒淫無度,暴虐無道的昏君。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桀非常奢侈,大興土木,並收羅各地美女給自己享用,尤其寵愛妺喜,荒廢政事,亂殺無辜,搞得眾叛親離。”最後,被商部落首領成湯俘虜,被放逐南巢,夏朝滅亡。夏朝滅亡以後,成湯(子姓,名履)建立了商朝,其子孫盤庚後來遷殷,歷史上又稱“殷商”。

據說商湯在滅夏的時候,只用了70輛兵車,加上6000人的敢死隊就把夏朝給滅掉了,可見夏朝時期的人口不多。不過從側面也反應一件事情,夏桀已經被孤立,沒有諸侯國願意幫助他,所以成湯才如此的容易滅掉夏朝。上面我們也說到了,夏朝時期有封國。但是,從黃帝時期炎黃子孫一直在中原繁衍生息,虞朝(又稱黃帝王朝)是中原的在正統王朝,到了虞朝夏禹當政的時候,他治理洪水,欽定九州,功勞非常大。他死後,兒子通過武力成為了虞朝的當權者,將“禪讓制”變成“世襲制”。

夏啟做了虞朝的繼承人以後,有的部落對他不滿。認為他是靠武力獲得的,所以有一些部落聯合起來反抗他,結果打不過他。既然打不過他,就只好承認了。夏啟作為炎黃家族的繼承人,把權力擴大了,並建立了世襲國家,定國號為“夏”。夏啟就是部落聯盟的盟主,只是把虞朝改了一個名字罷了,但是夏啟依舊是炎黃的子孫,只是權力比一般人要大得多。

所以說,夏朝的時候存在與夏後實力相當的封國和部落,但是夏朝是虞朝的合法繼承者,也就是所謂的正統,其他諸侯國家必須服從夏朝的領導。夏、商、週三朝都是虞朝的過度王朝,都是中原的正統。即便是東周時期,諸侯國家林立,我們也不能說裡面的國家就是一個朝代。只要周天子還在,象徵中原的九鼎還在,周朝依舊是中原的正統,即便國家實力超過周天子,但是周天子是炎黃家族的法定繼承者,其他人要想成為繼承者。必須滅了前朝,獲得炎黃子孫的擁戴才可以。所以,在夏商之間,是沒有朝代的,即便有國家存在,也不能說存在朝代。


謀士說


這事情得問問司馬遷。按照司馬遷的史記來看。夏朝與商朝之間沒有任何的朝代。

小時候的歷史朝代歌還記得吧:夏商與西周,東洲分兩段,春秋和戰國。


或許等待考古發現吧,證明夏朝的存在,然後再證明夏朝之後有個朝代,然後才是商朝。反正這段歷史目前還沒搞清楚,說不定還真是有新發現的可能。


東東歷史


夏朝最後一位王 桀,在其殘忍統治與壓迫剝削下,其中方國之一的商,在亳這個地方養精蓄銳,休養生息,等待時機,期間殲滅其餘各小方國,是“十一徵而天下無敵”也,最後機會成熟,商始祖湯也是領導人,帶領商洛軍在鳴條與夏朝開戰,最後夏軍敗退,桀也逃到南巢。

根據出土遺址 二里頭文化可知夏朝與商朝其實之間並不存在其他朝代,只是大國兼併各小方國的戰役


blsstrose


本人初學者,歡迎探討。正文。既然問的是朝代,朝代最重要的標誌是世襲制,老子死了換兒子,他媽還是皇太后,換湯不換藥。如果是部落的禪讓制,你把首領讓給了兄弟,說不定第二天老婆也跟人家了,所以要家天下。那夏存在的時間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商為公元前1600—1046。那在公元前1600左右,存在的中華文明已經被發現的其實有很多。而被證實可以稱王朝的沒有。


逸禪文化


沒有,據史書記載夏朝的最後一位王——桀被商湯所滅。由於禹的兒子啟接替了父親的位置,所以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也一起了部落之間的混戰,後來啟死後其兒子太康只知遊玩,不理朝政更是激發了部落的動亂,”太康失國“以及後來的“少康中興”。直至傳位至夏桀,“鳴條之戰”中被下屬國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