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妃園寢

作者風聲水影


定陵妃園寢

定陵妃園寢

定陵妃園寢是安葬咸豐帝眾妃的陵寢,位於定陵東的順水峪。仿照景陵妃園寢修建,宮門頂上僅存部分筒瓦,斗拱、彩畫基本無存。燎爐殘破嚴重,享殿筒瓦大部已失,跑獸皆無,殿內一空。殿後中門門樓、東西角門皆不存。

定陵妃園寢

妃園寢建有寶頂15座,列作三行: 南起第一行葬5位,從東往西分別是婉貴妃索綽絡氏(光緒20年卒)、玫貴妃徐佳氏(生皇2子憫郡王,光緒16年卒)、莊靜皇貴妃他他拉氏(光緒16年卒)、端恪皇貴妃佟佳氏(宣統2年卒,年67歲)、雲嬪武佳氏(咸豐5年卒)。 往北第二行葬6位,從東往西分別是吉妃王氏(光緒31年卒)、壽嬪那拉氏(同治13年卒)、敷妃(姓氏不詳,光緒21年卒)、容嬪伊爾根覺羅氏(同治8年卒)、玉嬪那拉氏(同治元年卒)、僖妃察哈喇氏(光緒3年卒)。

定陵妃園寢

往北第三行葬4位,從東往西分別是春常在(曾為春貴人,咸豐5年降為答應,9年卒)、慶妃張氏(光緒11年卒)、鑫常在(咸豐9年卒)、平常在伊爾根覺羅氏(曾為平嬪,咸豐5年降為答應,6年卒)。


定陵妃園寢於同治四年(1865年)建成。其規制仿照景陵妃園,陵寢門內無方城、園城、明樓,所有妃嬪均各自為劵。陵寢門外為前朝部分,有享殿而無東西配殿,只是東面設一個燎爐,宮門與享殿都是單簷歇山式,園寢周圍繚以朱垣。所有殿頂、牆帽均蓋綠瓦,宮門外班房二,東西廂二,均為布瓦頂。海墁前單孔拱橋一座,東側平橋一座,無神路。

定陵妃園寢

園寢內共十五座寶頂,葬有皇貴妃二、貴妃二、妃四、嬪四、常在三。共分三排入葬,第一排東起玫貴妃,婉貴妃,莊靜皇貴妃居中,端格皇貴妃、雲嬪等五位;第二排東起吉妃、壽嬪、璷妃、容嬪、玉嬪、僖妃等六位;第三排東起瑃常在、慶妃、鑫常在、玶常在等四位。這十五位妃嬪前後入券安葬時間自同治四年至宣統二年(1910年),經歷了四十五個春秋。

定陵妃園寢

麗妃並非慘為“人彘”


麗妃、麗皇貴妃、莊靜皇貴妃皆指一個人,三個稱呼為三代皇帝封的不同冊諡。她是主事慶海之女,他他拉氏,生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比咸豐帝小六歲。初入宮號麗貴人;咸豐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諭內閣,貴人他他拉氏著封為麗嬪;五年五月初九日諭內閣,麗嬪著晉為麗妃,十二月二十八日命大學士文慶為正使、署禮部尚書麟魁為副使,行冊封禮,咸豐五年五月麗妃生皇長女,也就是咸豐帝唯一的女兒。咸豐十一年十月登極後的同治帝感念麗妃侍奉咸豐帝多年,又誕育大公主,謹尊封為麗皇貴妃,其時居住在永和宮。同治十三年諭內閣;朕奉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懿旨,麗皇貴妃等位侍奉文宗顯皇帝均稱淑慎,麗皇貴妃著封為麗皇貴太妃。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麗皇貴太妃薨,時年五十四歲;十八日光緒帝親詣奠酒行禮,大臣以下、宗室以上並王公文武官員著於是日素服一日。內務府檔案贈諡:莊靜皇貴妃。光緒十九年四月十八日葬入定妃園寢。其墳墓不僅居中,也是最大的一座。

定陵妃園寢

麗妃所生的皇長女即大公主,於同治五年九月封為榮安固倫公主,同治十二年八月下嫁一等雄勇公額駙,原名瑞煜,奉旨更名為符珍。同治十三年榮安固倫公主薨,時年只二十歲。麗妃寶頂

定陵妃園寢

許多野史或戲劇中,將麗妃描寫成慈禧的眼中釘、肉中刺,因麗妃冒險保留咸豐帝的遺詔,事情敗露後,她含恨而死。有的文藝作品將麗妃之死處理為慈禧效法兩千年前呂后殘害戚夫人的手段,拔其發,斷其肢,啞其聲,剜其目,燻其耳,示為“人彘”,置於廁中受盡凌辱而慘死,只不過將茅廁改為酒缸。這是有悖於史實的。實際上麗妃並非死於咸豐十一年,而是死於二十九年之後的光緒十六年;更非慘為“人彘”而是因病謝世。據宮中檔案所載,麗皇貴妃體質虛弱,經常頭痛口渴,肢體痠軟,胸肋脹滿。有時攻衝作痛,煩燥少寐,氣道阻滯,停飲火盛;以致腹痛未減,夜不得寐。所以常服犀角上清丸、清肺抑火化痰丸、和肝理脾丸、疏風止嗽丸、硃砂安神丸。最常用的一劑為燈心、竹葉、薄荷、菊花、蘆根各五錢,三仙飲一份。端恪皇貴妃

定陵妃園寢所葬皇貴妃二,其一為莊靜皇貴妃,即麗妃;另一位是端恪皇貴妃,佟佳氏,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十月二十四日生。咸豐八年十二月命禮部尚書肅順為正使、內閣學士塞杭阿為副使,冊封佟佳氏為祺嬪。咸豐十一年十月同治帝諭內閣:皇考大行皇帝祺嬪晉封為祺妃,居承乾宮。

同治十三年奉慈安、慈禧皇太后懿旨,祺妃著封為祺貴妃。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宣統帝尊為皇祖祺皇貴太妃。宣統二年三月二十八日薨,卒年六十七歲。五月諡曰:端恪皇貴妃。


宣統二年五月十二日奉移暫安。

定陵妃園寢

滿族文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