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公交車面對“小偷”,機智應對,媽媽的教育讓人“稱讚”

王女士每天都會坐公交,接送女兒上學和放學。孩子放學的時間,都會是公交的高峰期,人非常多。

這天,王女士和往常一樣。接完女兒,坐上公交車。

當公交車行駛在途中時,王女士的女兒大聲喊,說自己的腳痛。王女士趕緊低頭,看孩子的腳。

孩子的腳沒啥異樣。但是,這時王女士看見了,有一個小偷,正在偷前面一位乘客包裡的錢。

“孩子”公交車面對“小偷”,機智應對,媽媽的教育讓人“稱讚”


王女士,瞬間明白了孩子說自己腳痛的原因。她急忙用手機報了警。

等警察抓住了小偷,車上的乘客瞭解了情況後。都紛紛稱讚王女士的女兒,機智聰明。稱讚王女士“教子有方。”

從這個孩子的表現,能看出:王女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給了孩子不少安全防範方面的知識。

的確,孩子的安全教育,防範意識的培養不容忽視,需要家長和社會的共努力。一點一滴、長年積累的,去灌輸教育孩子。

近幾年,關於孩子,被拐、性侵等事件頻頻發生。造成了家長心中,無法彌補的創傷。

孩子天性單純,天真,人生的經驗和閱歷才剛剛開始。面對千變萬化和關係複雜的社會環境,

孩子的危險無處不在。

“孩子”公交車面對“小偷”,機智應對,媽媽的教育讓人“稱讚”


所以,從小讓孩子懂得安全防範知識,和培養孩子的安全防範意識,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

培養孩子安全防範意識,家長該怎樣做呢?

1、首先家長要告訴孩子,這幾句話:

  • 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觸碰,尤其是女孩子。

關於性方面的自我保護,必須讓孩子知道。

前期,我寫過一篇文章是針對女孩子的性教育的。

文中有個案例是:有個女孩去影樓拍照,當時媽媽有事不在孩子身邊,女孩單獨與攝影師在一起,結果私處被偷拍。

這樣的案例,給我們家長敲響了警鐘。

  • 對於陌生人的求救,要拒絕,堅決不和陌生人走

幼兒園曾做過“不和陌生人走”系列活動。從活動中看到:原來,孩子會很輕易的,跟陌生人走。

“孩子”公交車面對“小偷”,機智應對,媽媽的教育讓人“稱讚”


告訴孩子:面對向自己求救的陌生人,堅決不能和他走。不能離開自己活動的軌跡。哪怕他是個老人和孩子也不可以

一個女孩在園區的廣場玩。

這時,跑來一個小男孩說:“姐姐我的球找不到了,你能幫我嗎?”

女孩問:“你在哪弄丟的呀?”

男孩:“小山的後面……”

此時,女孩有可能有危險。

她的媽媽曾告訴過她:不要自己到人少的地方去。

所以,她拒絕了小男孩。


現在的騙子真是太高明瞭,會以弱者的身份出現,孩子難辨真假。一旦疏忽,極易造成傷害。

  • 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離開過自己視線的東西也不能再吃。

家長要告訴孩子在路上見到的糖果等食物,不要拾起來,更不能去吃。

“孩子”公交車面對“小偷”,機智應對,媽媽的教育讓人“稱讚”


記得,我外甥女4歲的時候,在家附近拾到了一個大饅頭。

她邊吃饅頭邊回家,結果被他爸爸狠狠打了一巴掌。

當然,打孩子是不對的。但是,外甥女從那以後,便長了記性,再也不拾外面的東西了。

當孩子更大些時候,家長還要告訴孩子:

在外面的時候,當自己的食物和水,離開自己後,再就不可以食用和吃了。

比如:坐火車的時候去了一趟衛生間,回來後放在桌上的水就不要再喝了

  • 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話

哪怕這個人很慈祥,說的有道理,也不要相信。

如:當有陌生人敲門時,告訴孩子,不要去給他開門。讓媽媽來處理這件事。

孩子單獨在家時,告訴他:不給任何人開門。

如:陌生人說:“我是你媽媽讓我來的,她東西落家了,讓我幫取一下。”

或者他說:“你姥姥病了,你媽媽讓我接你去姥姥家。”

家長可以設計許多個情景,讓孩子明白: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話。

“孩子”公交車面對“小偷”,機智應對,媽媽的教育讓人“稱讚”


  • 一個人的時候,不去封閉人少的環境

告訴孩子:要在人多的地方活動,不去沒有人的地方玩,那樣做會很危險。

  • 不和陌生人透露家裡人的信息

父母的名字,電話,家庭住址等,不要告訴給陌生人。

告訴孩子:陌生人知道了自己家的信息,如果他是壞人,就方便他做壞事情了。

他也許會,假用媽媽的信息,去幼兒園騙老師,把你接走。你若被他接走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2、繪本閱讀

孩子通過繪本閱讀,學習保護自己的本領。

繪本的內容,形象生動,更有利於孩子更深入的理解防範意識的重要。

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孩子知道了什麼事情是危險的。什麼樣的事情不可以做。當遇到危險時,知道自己該怎樣去做。

“孩子”公交車面對“小偷”,機智應對,媽媽的教育讓人“稱讚”


3、遊戲扮演

家長和孩子通過角色表演,更加形象的情景體驗,讓孩子學會,判斷和處理危險情形的能力。

例如:讓媽媽扮演陌生人,爸爸扮演警察。根據媽媽設計的情景和提問,孩子去表演怎樣回答,怎樣去做(遊戲結束後,媽媽對寶貝的表現,作出指導)

媽媽可以這樣說:“小朋友,你長得太漂亮了,阿姨好喜歡你呀,阿姨這裡有許多糖果給你吃”

接下來,就看孩子是怎麼回答和處理這件事情的。

孩子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訓練了自己對事件的反應能力和處理能力。

家長長期通過,多種方法,有意滲透引導孩子的安全防範意識。讓孩子掌握,保護自己的方法和能力。這是我們做家長的責任。相信,通過家長的努力,孩子的人生路上,會更安全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