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你都用了幾次美團?

疫情期間,你都用了幾次美團?


美團的外賣生意,一季度單量肯定掉了很多,但是餐廳尤其超高端餐廳的線上化率被疫情倒逼,強行拉到最高點了,這和在線教育領域清北復交都不得不努力推進全員在線直播課有些類似。


我老家所在市中心附近的超高檔餐廳,五星酒店內部的餐廳,過去根本不屑做外賣,疫情期間都能訂餐了。


但這個現象疫情前已經出現。


比如北京的大董,米其林三星餐廳,去年開始試水外賣。本來它家的菜是吃環境和擺盤的,這些在外賣里根本體現不出來,但是沒辦法,要增長只能接受新渠道啊。


雖然很多人覺得北京評出的米其林餐廳有的很水,但大董的檔次是實實在在擺在那裡的。


大董的外賣早期做得非常用心,每道菜都單獨有熱水寶包住,保證到手時候溫度和堂食時候差不多(甚至更燙),而且外賣的碗居然是真的陶瓷碗,外觀也好看,我每次吃完直接帶回家留著複用了。


過去美團和餓了麼的外賣,不管單量怎麼大,核心還是中低端的餐飲,十幾-幾十塊錢人均的,而且到現在應該還有那種專門為了做外賣隨便找個巷子裡的小破屋開伙做菜的,只是在美團線上的店鋪經營維護得很好,專賣那種性價比極高的什麼小龍蝦蓋澆飯,生意火爆。


從這個角度看,疫情又幫助了美團。


本來因為有大眾點評的關係,中高端餐飲也沒法完全無視美團和美團外賣,現在合作更加要加強了。而中小餐飲商戶疫情期間只能更依賴美團,因為堂食幾乎就完全沒了,這部分相信疫情結束後,美團可以繼續強化自己的獲利抽傭能力。


高端餐飲的外賣,疫情結束後肯定還是會掉下來,因為本來它的場景還是偏多人的宴請之類的,也是需要環境和服務的,不是個人訂餐自己吃那種,但是高端餐飲外賣的利潤率要遠比中低端好太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外賣其實可以是個非常賺錢的生意。


早在1999年的時候,上海就有一家叫Sherpa’s的外賣訂餐網站,自建配送團隊,只做高級老外和國內金領人群,生意規模不大,但當年他的配送費每單就已經收到20元最少,40-50元的也很多,這就意味著,他每筆外賣的訂單金額少說在300-500以上,平均值應該更高,因為訂餐者不會和平臺去計較這個配送費,對是不是有補貼更不在意,因為他們的時間值得花在更寶貴的地方。


而且因為這類的人群,居住的地方其實很密集,當年應該起家時候就是在陸家嘴外灘江邊那一帶的小區,而取餐的位置因為也是大餐廳,普遍好找路也寬敞,所以其實物流成本根本不高。


因此對Sherpa’s來說,這就是一個非常賺錢的生意,根本不需要融資補貼拼單量。從這一點上來看,就有點像當年只做高端人群的易到用車,機場接送商務人群,本來也是小而美賺錢的,創始人非要摻和進來參與打車大戰,最後拼得形神俱滅。


今天我打開Sherpa's一看,發現居然已經擴展到北京和蘇州了,晚點我準備試試,回頭和大家分享下使用體驗。


不過,如果美團能打通超高端餐廳,再加上自有物流的服務品質已經做起來了,未來Sherpa's這最後一塊黃金山頭可能真要被攻下了。


就像今年奧斯卡提名電影《極速車王》裡提到的,流水線量產毫無個性轎車的福特公司,最後還是收購了每臺都純手工打造逼格無限高的法拉利。


(後來我在網上看資料,Sherpa's早年已經賣給了同樣做品質外賣但規模不大的到家美食會,兩者在2017年又一起被賣給了百勝中國,Sherpa's和到家美食會都繼續保持獨立品牌運營。)


當然,對美團來說,拿下高端餐飲的外賣對於口碑的意義暫時來看要超過賺多少錢。


還有一件事,如果一個外賣平臺,在c端既做不了規模、又做不了利潤,可以怎麼辦?


有一個例子,前外賣時代一起和餓了麼燒錢補貼商家、拿過徐小平投資的美餐網,最兇的時候據說沿街挨家挨戶發一部iPad就為了拿下商戶,後來轉型成了to b的企業餐飲解決方案供應商,說得土一點,其實就是公司中晚餐的外包商,自己介入了餐飲烹飪環節且每家公司都有專人負責,業務很重,但好歹在錢燒完之前活下來了。


另外引自36氪:彭博數據顯示,自1月20日以來,共有17家券商發佈追蹤美團點評的報告,其中15家給予“買入”評級,2家為“持有”評級。美團點評目前共有37個“買入”評級,5個“持有”評級,沒有“賣出”評級,12個月平均目標價為116.86港元。


來聊聊:疫情期間,你都用了幾次美團?外賣還是生鮮?你覺得美團的服務品質有在疫情期間下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