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美玉琢溫潤,界尺裁方直。
非惟立規矩,亦以端簡冊。

——北宋·張方平《謝人贈玉界尺》


中國文人自古愛風雅,有賞器詠物之好。一間雅緻的書房,除筆、墨、紙、硯外,摩挲把玩最多,又不可或缺的便是鎮尺。桌案上沒有一把鎮尺猶如朝堂沒有一把驚堂木,大煞風景不說,文人的風流意氣也失色不少。一個兼具優雅與趣味的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那麼鎮尺是什麼?鎮尺,又稱“壓尺”“界尺”“鎮紙”或“紙鎮”,主要用作壓紙、壓書。因其長條形狀如同一把尺子,故得“鎮尺”之名。鎮尺形制多樣,爭奇鬥巧。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有的光素無華,有的雕嵌紋飾。精者加以書、畫、文辭,將內心美詞鐫於看面,既有託物喻志的用意,亦是己身性靈才情的展現。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鎮尺如尺,有“鎮心”、“鎮宅”之意,除了讓人鎮定自若,驅邪避害之外,又有度量君子風骨之意,象徵著為人處世要講規矩,有尺度。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刻書畫鎮尺作為文房用具之一,它常由書畫家作稿,其程序也與刻銅墨盒一樣———先挑選中意的鎮紙,或銅、或木、或牙、或竹。按常理,有聲望的書畫家所挑選的必定是材質精良,造型別致的光板鎮紙,然後在上面均勻地塗上一層白粉以襯其底,書畫家便可在其上縱橫馳騁地構思、發揮。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鎮尺與鎮紙不同。趙汝珍《古玩指南》一書,將“鎮紙”與“壓尺”分述,謂壓尺“形藏如尺,而用以鎮壓書紙者”,“鎮紙者,鎮壓書頁或紙張之用。今人多誤稱鎮尺,殊不明古人制器之原意也。”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南宋劉子翬《書齋十詠》中的“界方”一題,所詠也是鎮尺:“抄書防縱逸,界墨作遮闌。妙用誰能識,心端筆自端。”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一把鎮尺,早已不僅僅是一個鎮紙器物那麼簡單的,更是一件兼具賞玩的藝術品。題字時,作畫時,皆因有它在才可凝神聚氣,隨性揮灑至最後的一氣呵成。鎮尺之雅,抬腕,落筆。一瞬間的透徹心緋,在千百年的變化中從未丟失的精髓,彷彿醉於這案前,便無塵世之擾,無案牘勞心。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鎮尺作為文人雅士案頭之物,不僅僅只是一件壓紙的工具,更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鎮紙在桌,紙張便不易動、不會誤沾墨漬,習字繪畫時就能凝神靜氣,揮筆落紙,一氣呵成。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根據史料,鎮紙出現的時間最晚不會超過南北朝時期。

以前,古人的書房中除了有讀書作畫必備的文具外,還有很多用於把玩的小物件,比如造型奇特的石頭、雕琢精美的玉器、古色古香的銅器,等等。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寫字作畫的時候,古人寬袍大袖,紙張重量又輕,多有不便。於是便有人隨手將這些有些分量的物件拿來壓住紙,慢慢地,這類物件就從原來的功用中獨立出來,成了一種專門用於壓紙的文房用品——鎮紙。

正因如此,鎮紙剛剛出現的時候,無論是材質,還是外形、尺寸,都沒有一定的標準。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後來,隨著工藝的進步,具有裝飾味道和象徵意味的鎮紙逐漸出現。比如,既可以在上面雕刻鳥獸蟲魚、梅蘭竹菊,又可以題刻詩詞格言;材質上,既可以有紫檀木的、烏木的、青銅的,又可以有石制的、玉製的,等等。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這個時候,鎮紙已經超越了功能的範疇,而有了更多的文化意義。比如代表主人的愛好、情趣,反映主人的情志、理想、代表主人的審美、品味等。

物有性,品貌隨心,造物無言卻有情。

1500多年來,鎮紙從材質到工藝,從造型到用途,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唯一不變的就是文人雅士對這種文房文化的追求。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素箋竹筆,紅木矮案,書寫無異於一次心靈的洗滌,文房墨寶間似乎都有天然的默契。

哪怕紙輕風急,一塊鎮紙,也足以讓一切塵埃落定,打造一場翰墨飄香的文雅風景。


鎮尺:鎮一席宣紙,鎮騷亂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