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相聲演員的肚,是雜貨鋪。傳統相聲裡要會的東西很多,貫口、開門柳兒、怯口甚至暗春,還有一些“學”的東西則是因人而異去學,比如學戲曲,學評劇,還有一個就是學大鼓,可以學的大鼓裡有梅花大鼓,鐵片大鼓,西河大鼓,東北大鼓,唐山大鼓、滑稽大鼓以及今天要說的京韻大鼓。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一、 京韻大鼓的產生

京韻大鼓顧名思義,是指北京韻調的大鼓,但它和很多大鼓一樣都不是原產於北京的曲藝,而是來自於河北,具體就是河北滄州和河間一帶的木板大鼓。不過要注意的是,木板大鼓雖然在北京進化成了京韻大鼓,但木板大鼓本身還存在。

在京韻大鼓的藝術正式命名之前,它有很多名字,比如在北京叫“小口大鼓”“平韻大鼓”等,在天津叫“衛調大鼓”“文武大鼓”等,而京韻大鼓最早常見名字是“怯大鼓”,從名字上就知道這裡面有口音,在“怯大鼓”時代已經有幾個人著名的藝人了,分別是金德貴、胡金堂、霍明亮和宋玉昆等人。

由於怯大鼓的口音問題在北京受歡迎程度一般,只能在廟會等撂地上演出,因此藝人們結合京音京韻逐漸改變了唱腔口音,同時將長篇書目改成短篇小唱段,在伴奏樂器里加上三絃,這樣就形成最後的京韻大鼓。

在1946年,北京城成立了曲藝公會,正式將“京韻大鼓”這個曲藝名稱確立下來。

常見的京韻大鼓演出樂器,包括書鼓、響板、三絃、四胡和琵琶等。我們在各種民國電視劇和紀錄片裡常聽到一些帶有琵琶、鼓和三絃等樂器的背景音樂,一般都是京韻大鼓的前奏聲。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二、 京韻大鼓的流派和傳人

聽相聲演員說《學大鼓》時,常聽到一些關於京韻大鼓流派的說法,一般來說,京韻大鼓按照唱腔可以分為五派,分別是劉派、白派、張派、少白派和駱派。而最早流行的則是著名的“劉、白、張”三派,少白派和駱派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1、劉派劉寶全

劉派京韻大鼓,創始人是河北深縣人劉寶全(1869-1942年),他在京韻大鼓行的地位堪比相聲行的朱紹文,擁有崇高的聲望。劉寶全自幼學的就是怯大鼓,先後師從怯大鼓的宋玉昆、胡金堂和霍明亮,可謂集各家之所長。後來在京劇大師譚鑫培的指點下,劉寶全借鑑京劇名家如龔雲甫等人的唱腔韻味,逐漸形成劉派京韻大鼓的特點。

劉派的唱腔特點簡單說是又高又亮,氣勢恢宏,剛柔並濟。他的三國唱段如《單刀會》《戰長沙》、抒情曲目《大西廂》等都是劉派著名代表作。

在劉寶全的努力下,京韻大鼓迅速成為京津兩地雜耍園子裡的大軸節目,他也被稱為“鼓王”。

劉派京韻大鼓的傳承相對比較好,傳承人中比較著名的有小映霞、孫書筠等人,此外像少白派創始人白鳳鳴也是劉寶全的徒弟,駱派創始人駱玉笙曾私淑劉寶全。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2、白派白雲鵬

出生於河北霸縣的白雲鵬(1874-1952年)和劉寶全是同時代的人,他鑲藍旗出身,早年學唱西河大鼓,後來改唱木板大鼓,26歲到北京城賣藝,逐漸從怯大鼓改唱京韻大鼓。

白雲鵬在三十多歲時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立“白派京韻大鼓”,白派京韻大鼓特點簡單說相對劉派比較婉約一些,吐字清晰、依字行腔、半誦半唱,唱腔變化豐富,藝術感染力比較強。

白派京韻大鼓的著名唱段如《黛玉焚稿》《探晴雯》等都是經久不衰的曲目,其傳承人也比較多,如閻秋霞、趙學義等人,郭德綱的妻子王惠也是白派京韻大鼓傳人,相當於白雲鵬的徒曾孫輩。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3、張派張小軒

也叫張筱軒,出生於北京(1876-1945年),是和劉寶全、白雲鵬同時代的著名京韻大鼓藝人。

張小軒是唱時調和京劇出身,後來改學木板大鼓,也是以唱三國曲目著名,如《博望坡》《華容道》等。

張小軒身形魁梧,嗓音寬厚,因此唱腔比較高昂,每次演出氣勢很足,觀眾看起來比較過癮。

張派京韻大鼓主要是在天津和東北等地流傳,後來隨著張小軒和其弟子的先後去世,張派京韻大鼓失傳,目前已無傳人。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4、少白派白鳳鳴白鳳巖

白鳳鳴和白雲鵬並無關係,其少白派的名字是為了區分白雲鵬的白派。

白鳳鳴(1909-1980年)是劉寶全的徒弟,他的哥哥白鳳巖則是劉寶全的弦師,白鳳巖有感於劉寶全的走紅,和劉寶全分手後沉下心創作三年然後親自教自己的弟弟,最終形成了少白派京韻大鼓,其創始人應該是白鳳巖白鳳鳴兄弟二人。

少白派唱腔吸收了劉派和白派京韻大鼓的特點,結合了白鳳鳴的嗓音,還融入了一些京劇餘派等人的藝術,因此形成的少白派京韻大鼓迅速走紅,在上海、武漢和南京等地都取得了相當好的口碑。

少白派京韻大鼓的唱腔簡單說比較婉轉、韻味醇厚、儒雅倜儻,白鳳巖還為弟弟創作了一些新曲目如《擊鼓罵曹》《羅成叫關》等。

解放後白鳳鳴成為中央廣播說唱團的團長,但其少白派藝術在其逝世後有失傳的危險,現在正宗少白派藝人已經極少,其他流派的藝人多少還能演唱一些少白派的經典曲目。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5、駱派駱玉笙

藝名小彩舞,駱玉笙(1914-2002年)出生在江南地區,六個月大的時候被送給駱彩武為養女,因此長大以後得藝名小彩舞。

駱玉笙長大的時候正值社會風氣開化,同時京韻大鼓劉、白、張三派正紅火,因此唱京韻大鼓的女藝人開始增多,而駱玉笙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駱玉笙早年學過京劇老生,後來改學京韻大鼓,曾私淑劉寶全,同時也採白雲鵬和白鳳鳴之所長,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駱派”特點。

駱玉笙的唱腔音域寬廣、韻味濃郁、抒情和激越均擅長,駱派的代表作有《子期聽琴》《劍閣聞鈴》等著名曲目,尤其是八十年代駱玉笙曾受邀為電視劇《四世同堂》演唱主題曲《重整河山待後生》,更是成為不朽經典。

駱玉笙是京韻大鼓在現代的代表人物,她本人也曾擔任過中國曲協主席。駱派傳承人以劉春愛等人為主。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三、 其他大鼓和代表人物

我們在聽相聲時經常聽到各種學大鼓,但並不都是京韻大鼓,常見的大鼓和代表人物主要有:

東北大鼓:主要在東北流行,代表人物如改說評書的劉蘭芳等。

鐵片大鼓:也叫醋溜大鼓,創始人是王佩臣,在天津比較流行,特點是手拿銅片,代表人物以王佩臣和姚雪芬為主。

京東大鼓:起源於北京東部三河一帶,也稱大鼓書,其代表人物是董湘昆等。“火紅的太陽剛出山”就是京東大鼓的唱詞。

西河大鼓:西河大鼓和京韻大鼓有親戚關係,其起源地也是河北河間,也是由木板大鼓發展而來。西河大鼓代表人物較多,因為其鼓白的部分後來發展成了評書形式,如單田芳、田連元、金文聲、郭德綱等人都是西河大鼓的傳承人。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滑稽大鼓:起源於北京,屬於京韻大鼓的分支,相當於將京韻大鼓中的比較滑稽可笑的曲目摘出來形成的表演形式。其代表人物有葉德霖(架冬瓜),張文順,莫岐等。

梅花大鼓:這個淵源比較長,起源於北京的清口大鼓。其代表人物眾多,光是流派就有金派、花派、蘆派、白派等,代表人物有著名的金萬昌,花四寶、花五寶等人。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四、 京韻大鼓和相聲行業的愛恨交織

京韻大鼓和相聲行關係一直很密切,這中間有合作也有競爭。

相聲演員有的段子裡就經常學京韻大鼓,像魏文華的《學大鼓》學了劉派、白派和駱派三種唱腔。侯寶林的《改行》則拿劉寶全和劉派唱腔作為重點學唱內容。

劉寶全當年和李德鍚曾經同臺,白雲鵬和侯寶林、戴少甫等人也曾同臺,戴少甫在被袁文會手下毒打時,年過花甲的白雲鵬曾奮力用身體護住戴少甫。

白鳳鳴曾經是中央廣播說唱團團長,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郭全寶和馬季、唐傑忠等人都是他的骨幹下屬。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駱玉笙和馬三立的交情延續了幾十年,她還曾點撥魏文華等柳活兒見長的相聲演員。作為曲協主席,她更是直接領導了相聲界。

有合作就有競爭,京韻大鼓和相聲行業也曾有過競爭關係。

這中間最著名的就是攢底之爭。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雜耍園子裡,京韻大鼓一直是鐵打的大軸,劉寶全、白雲鵬、林紅玉和駱玉笙都是各個園子的攢底,相聲演員再有名再有本事也只能在壓軸出場,而且收入還差了幾倍。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李德鍚、張壽臣和戴少甫都曾先後攢底,但都是京韻大鼓演員臨時不能上場代為攢底,收入還是壓軸的收入。直到侯寶林時才第一次完成相聲對京韻大鼓的逆襲,他憑藉自己的名氣和本事取代年老的林紅玉成為攢底,而且收入也是攢底的標準。正因為此,張壽臣誇獎侯寶林為相聲行立了大功。

解放後京韻大鼓藝人駱玉笙一度擔任曲協主席,相聲演員則直到近些年才由姜昆完成行業逆襲成為曲協主席。

不過,相聲行業和京韻大鼓行業的這種競爭是曲藝內部的良性競爭關係,雖然近些年京韻大鼓有些式微,但相聲行業則用相聲的形式讓京韻大鼓保持著一定關注度。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相聲行業裡有不少演員都是京韻大鼓的高手,如馬志明和魏文華等人,而馬志明的《黛玉焚稿》《探晴雯》則是他的大鼓代表作。這也是兩個行業之間上百年情誼延續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