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教子:不稀罕做大官,不在乎功名富贵,打破“富不过三代”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凡功名富贵,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唯学做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曾国藩谕子书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曾国藩教子:不稀罕做大官,不在乎功名富贵,打破“富不过三代”

公元1859年九月,曾国藩在江西抚州,此时的老曾49岁,已经对人生看得很通透,看得冷淡,因此这一年在给儿子曾纪鸿的家书中,就写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你们以为朝廷给的“大官”很有意思吗,我就不稀罕,我也希望我的子孙不稀罕。

曾国藩此时对于子孙人生的预期,全不在于“功名富贵”,而在于“读书明理”。功名富贵只是人生的物质表象,读书明理才是人生的灵魂核心。

曾国藩教子:不稀罕做大官,不在乎功名富贵,打破“富不过三代”

中国士人有个传统,追求的不是人生成败,而是人生的境界。生意可以败,事业可以败,人生境界却不可以败。什么是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读书明理,就是做君子,就是做圣贤。

而实现这个目标要从哪里出发呢?是从读书明理出发。所谓读书,一则是保持学习型的人格,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行和技能,二则是作为人生最大的娱乐,不断地熏陶自己淡泊清廉的情操和胸怀。读书,是中国传统士人终生不放弃的事业和娱乐。

曾国藩教子:不稀罕做大官,不在乎功名富贵,打破“富不过三代”

所谓明理,就是明君子之理,圣贤之理。到了君子和圣贤的层次,就不再以穷与富作为人生的区别。无论穷富,反正我保持君子圣贤的常态,这就是“可以处乐,可以处约”,约者,困窘也。

曾国藩在他的书信里还透露出一个乐观的信息:

铸造君子圣贤式的人格是可以确定的,是具备可行性的,一切操之在我。

而功名富贵则未必操之在我,有自我努力,即“人力”

有周边环境和人事因素,即“天事”

曾国藩教子:不稀罕做大官,不在乎功名富贵,打破“富不过三代”

发达与发财,很多时候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这个老天爷的脸色,其实是各种各样的周边因素,唯有铸造完美的人格,则老天爷帮不帮忙无所谓。

曾国藩对儿子的人生预期主要设定在人格实现方面,而不是物质实现方面。如果过多地停留在物质实现方面,例如考名校,获取高薪和高位,将物质实现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就容易造成人生的挫败感,如果没有君子圣贤的境界作为参照,那么,物质实现上的挫败感就永远都走不出来。对孩子做物质实现上的期待,其实是最不恰当的期待。

曾国藩教子:不稀罕做大官,不在乎功名富贵,打破“富不过三代”

老曾不要求儿子有多大功名,而他儿子的功名有多大呢?他的儿子曾纪泽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从沙俄手里争回了伊犁。这样大的功名,这种对中华民族物质利益的巨大实现,靠的是那种君子圣贤的人生境界。

曾国藩教子:不稀罕做大官,不在乎功名富贵,打破“富不过三代”

他官至丛一品,身为清朝最高级别的封疆大臣之一

,更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他知道过刚易折的道理,拿得起放得下的态度使他在官场中如鱼得水,最后成为清朝支柱,名留青史。

曾国藩教子:不稀罕做大官,不在乎功名富贵,打破“富不过三代”

自古以来,为官也好,经商也罢,“富不过三代,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和富裕人家难以打破的魔咒。

但有这样一个传奇——曾国藩的家族。曾国藩家训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曾氏后代子孙则没出一个“败家子”,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两百多年来,曾氏后裔有成就的多达200余人,大多成为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

曾国藩教子:不稀罕做大官,不在乎功名富贵,打破“富不过三代”

他们就是一直秉承着这样一个家训,实现了曾氏子孙绵延十代,至今没有出现过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

这本家书的内容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政治从军等好几个方面

以书信的格式在平淡的家常中向大家传扬一个家庭走向成功的秘籍。

曾国藩教子:不稀罕做大官,不在乎功名富贵,打破“富不过三代”

读此家书,感觉就像自己的兄长孜孜不倦,谆谆教导一样。言语亲切,苦口婆心般提醒做人,做事,学习的方法。

此书也被教育部收录在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中,可见《曾国藩家书》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曾国藩教子:不稀罕做大官,不在乎功名富贵,打破“富不过三代”

闲来无事读一读,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在家出不了门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汲取智慧!

仅需不到50元,几顿饭的钱,开卷有益!家财不过身外之物,而智慧福济子孙,绵延后代万世!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给孩子和自己一个掌握未来的机会

请上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