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 閩都文化賡續千年

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 欄頭題字 朱以撒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記者葉義斌 攝

三坊七巷 闽都文化赓续千年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闽都文化赓续千年

水榭戲臺。記者 池遠 攝

擁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福州,孕育了海納百川、底蘊深厚的閩都文化。位於福州城市核心中軸線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盡得閩都文化精髓,“路逢十客九矜青,半是同袍舊弟兄。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

聲”,南宋著名學者呂祖謙這首膾炙人口的《送朱叔賜赴福州幕府》詩篇,便是三坊七巷的生動寫照。

坊巷悠悠、院落深深,漫步三坊七巷,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撲面而來,其背後彰顯的是福州市委、市政府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久久為功。

發現檔案

三坊七巷位於福州市中心,總佔地面積597畝,以南后街為中軸,東西平行排列10條坊巷,西邊自北向南分別為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東邊自北向南有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和吉庇巷,坊中巷道相連,形成坊中有巷、巷巷相通的棋盤狀格局。

三坊七巷 闽都文化赓续千年

林覺民和冰心故居。

歷史溯源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

講述人:福州市三坊七巷保護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林勝

三坊七巷的形成可分為幾個時期:始於晉代;到了唐代,三坊七巷的佈局基本形成;宋代是三坊七巷的發展期,南宋發展到鼎盛時期,總體形成規整的坊巷格局;明清至民國時期是三坊七巷發展的成熟期,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林楓所著的《榕城考古略》中有“三坊七巷”之說,坊巷格局在此已歷經千年而不變。

1949年後,三坊七巷先後隸屬大根區、鼓樓區管轄。2005年8月,福州市三坊七巷保護開發領導小組成立。2006年6月12日,福州市正式啟動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作。2019年6月,人民日報重新刊發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福州古厝〉序》,“福州古厝”成為熱門詞彙、迎來高光時刻。

三坊七巷集中了眾多福州古厝,現保存較完好的明清建築有159座,其中各級文保單位28處,並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魚骨狀”街巷格局和空間形態特徵,是中國傳統坊巷制度的延續和發展,有“裡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之稱。

三坊七巷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是閩都文化的濃縮和精華。串起三坊七巷的南后街,歷史上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一應俱全,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對研究福州古代生活方式、士人文化、宗族文化、科舉文化有著重要價值,是“鮮活的福州歷史教科書”。

從三坊七巷走出去的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旭、林覺民、冰心等人對中國近現代史產生重要影響。其中,林則徐因嚴禁鴉片、抵抗西方侵略,被人們視為“民族英難”;嚴復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譯家……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曾深有感觸地讚歎:“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

作為福州目前唯一的國家5A級景區,三坊七巷是福州一張燙金的文化和旅遊名片,是體現閩都文化的“城市會客廳”,也是福州城市的文脈所在。

三坊七巷 闽都文化赓续千年

林文忠公祠。

保護傳承

閩都文化遺產保護新標本

2002年5月,《福州古厝》公開出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為該書作的序中指出:“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習總書記在榕工作期間,著力推動福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化、法制化,許多開創性探索與科學實踐為福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留下了寶貴財富。歷屆福州市委、市政府始終貫徹這一指導思想,一以貫之地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成績斐然。

2005年9月起,福建省、福州市文物部門組織大批專家深入三坊七巷,開展大規模的調查摸底工作。福州市政府先後編制《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制定《福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國有文物保護單位使用管理辦法》,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保駕護航。

2007年,三坊七巷保護修復搬遷工作全面啟動,全國著名文物保護專家羅哲文教授等8位專家被聘為專家顧問,對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作進行全程指導。

福州按照“修舊如舊,保持總體坊巷格局、風格、風貌不變”的原則和“鑲牙式”“漸進式、微循環、小規模、不間斷”的步驟組織實施,全面保護修復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

同時,在保護的前提下,三坊七巷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街區的公共文化屬性及經濟價值,以文化展示、參觀遊覽、公益服務、文化休閒以及眾創空間等業態為主,引進民宿客棧、茶社、咖啡館等業態,充實景區經營內容,突出閩都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打造活力街區。

近年來,三坊七巷全面提升街區整體業態品質,增加休閒度假與文化創意產品供給,推動街區文化商業精品化、特色化,創建集旅遊觀光、文化創意、娛樂體驗、購物餐飲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休閒旅遊品牌。同時,加強品牌運營,拓展業務板塊,發揮品牌資源的無形價值;強化旅遊營銷,精準施策,以輻射全省為核心目標,積極開拓旅遊市場。三坊七巷文物修復有序推進、閩都文化有效傳承、文化旅遊魅力彰顯,街區年接待遊客量連續多年突破千萬人次,以其“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與氣度,向海內外來賓充分展示了閩都文化的魅力。

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三坊七巷各類歷史建築逐漸開闢為福州傳統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平臺以及文創產業基地,延續了歷史建築原有的使用功能、傳承了閩都文化的血脈與精神,同時嵌入現代生活、古為今用,得到公眾認可,成為閩都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標本。

三坊七巷 闽都文化赓续千年

馬拉松選手在南后街奔跑。

三坊七巷 闽都文化赓续千年

非遺表演吸引眾多國內外遊客。

三坊七巷 闽都文化赓续千年

遊客在坊巷間行走。

三坊七巷 闽都文化赓续千年

遊客樂逛三坊七巷。

專家點評

文史專家、閩都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林山

三坊七巷是閩都文化的百科全書,是福州最具人文氣息的地方,也是省會文史的記憶載體和精髓所在。古厝有溫度、有故事,精彩紛呈;人物有作為、有擔當,彪炳史冊……三坊七巷融合著許多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

對世界來說,三坊七巷是最具福州特色的“城市表情”;從全國來看,三坊七巷已成為福州的“形象大使”。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文化遺產、中國的文化遺產,也應該是世界的文化遺產。期待以三坊七巷為代表的閩都文化傳統基因傳承光大,閩都文化的優秀文脈繼往開來,給福州人民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給海內外朋友帶來更多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