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時法國會敗得這麼快?

哆啦A夢9753


法軍敗退是綜合原因所致!

1、思想僵化。希望用馬奇諾防線阻止德軍的推進,而德軍的思想已經是以裝甲部隊為進攻矛頭的閃電戰了。

2、判斷錯誤。認為德軍一定會從正面進攻馬奇諾防線,將大量的軍隊和物資放置在這條防線上,而德軍恰恰穿過了法軍認為德軍不能通過的阿登森林,以一記漂亮的左勾拳,切斷了法軍的後路。

3、德軍的素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德國前線將領深諳此道,而且空地協同、步坦協同出類拔萃。要不是敦刻爾克這一敗筆,整個對法作戰可以說是完美無缺。

4、戰鬥意志不足。也就是缺乏亮劍精神。在法國的領土上,幾十萬軍隊說投降就投降了,就像後來的巴丹的美菲聯軍。怎麼就不能上阿爾卑斯山打游擊呢


歪脖老葉RET


二戰擁有286萬軍隊法國僅堅持抵抗44天就宣佈投降,個人認為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1.落後的戰術思想,雖然坐擁286萬軍隊,但法軍在二戰前陸軍戰略戰術思想還停留在一戰水平,基本就是進攻炮兵轟完步兵衝,防守就是大量的挖戰壕,勞民傷財的構築戰壕工事進行平面防禦,而德國人則採取閃電戰配合傘兵作戰的立體機械化進攻,東西距離只有1000公里的法國本土戰略縱深太短,一旦第一道防線被突破,德國人一腳油門就可以衝到英吉利海峽,法國人不投降也沒辦法。

2.法國政府的綏靖政策,坐視德國做大企圖禍水東引,在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等問題上無底線縱容德國,在希特勒擴軍備戰的時候,依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養虎為患。等到希特勒進攻波蘭時,依然未對德國做出任何軍事反擊,最終在蘇德簽訂互補侵犯條約後,希特勒暫時沒有後顧之憂,全力攻擊法國,法軍自然便難以招架。

3.法國人民的戰鬥意願非常低,一戰法國戰死124萬人,加上負傷殘疾的軍人,法國將近10%的成年男子在一戰中傷亡,法國人民自然也不願意打仗,德國人來了那就搖著納粹旗歡迎德軍入城就好了,反正德國人沒有俄國人或者日本人那麼殘暴。

4.1929年全球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下,法國還未完全恢復,二戰前工業產量僅為世界工業總產量的4.5%。而德國在納粹黨進行的國家社會主義改革下,加上美國的資金支持,二戰前工業總產量佔世界工業產量的13.2%,幾乎是法國的三倍。

綜上,二戰中的法國在面對工業實力遠強於自己的德國時,政府決策失誤,軍隊戰術老舊再加上人民都沒有抵抗的意志,堅持了44天就徹底投降





喝茶的小嘍嘍


法國在歐洲歷史上一直都是歐陸霸主,陸軍實力也是數一數二的,但是法國命運中的對手始終是德國。1940年5月10日,德國發動了佔領尼德蘭地區和法國黃色計劃和紅色計劃,不到3個月,法國全境淪陷,按常理說,波蘭這樣拿騎兵和德國裝甲兵對抗的國家都撐了一個月,一個如此強大的並且坦克和裝備也不比德國差的法國陸軍居然只撐了3個月,太令人匪夷所思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法國這麼快就淪陷了呢?


1.法國盲目相信馬其諾防線

法國和德國的領土是接壤的,這樣會使德國更容易襲擊法國,為此,一戰後的法國國防部馬其諾將軍在法德邊界主持修建了一條馬其諾防線以防止德國的進攻,這條馬其諾防線耗資巨大,傾注了法國的巨大心血,這條防線絕對是固若金湯。但是,馬其諾防線的思想是建立在一戰塹壕戰的思想的基礎上建立的,缺點就是防禦思想落後,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壕溝裡戰鬥的方式已經過時了。法國人對馬其諾防線太自信了,沒有對阿登地區進行防守,給德軍留下了一個大口子,德國人沒有從馬其諾防線正面突破,而是選擇了法國人怎麼也沒有想到的阿登森林,而且還是裝甲部隊通過了阿登森林,於是,德國的裝甲部隊就這樣光明正大地進入了法國,從後側包圍了馬其諾防線,法國耗資巨大的防線一炮未發,沒有發生任何作用就成為了法國的戰利品。



2.法國人無法有效運用裝甲兵

法國那時候已經有很優秀的坦克了,而且數量也不少,比如S35中型坦克、CharB1重型坦克,這些都是足以威脅到德軍,但是法國人的坦克主要配合步兵作戰,使坦克的作用大大降低,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法軍將領多是一戰的老將,重視壕溝作戰,不重視坦克,而德國在坦克的方面卻運用得很好。裝甲兵作為新興武器,法國人輸了德國一大截,在武器裝備上即使勝於德國,但是不會用,也是沒有什麼用的。



3.德國的閃電戰

首先法國,當時的法國將領缺少有遠見的人,在裝甲兵的運用上,只有戴高樂一個人運用得比較好,戴高樂當時已經50歲了,他指揮新建第四裝甲師在拉昂和阿布維爾戰鬥中重創了德軍,俘虜了600德軍,但是戴高樂取得的這些戰果都無法挽回法國節節敗退的事實,因為他面對的是非凡的德國將領。德國將領中,有3個人是德國裝甲兵的代名詞,那就是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爾。古德里安創立了閃電戰,並第一次運用於波蘭戰役,第二次就是在開闊的法國平原,曼施坦因則是參與了進攻法國計劃的主要人物,隆美爾在法國戰場上指揮德國的第七裝甲師一路披荊斬棘,向法國腹地不斷推進,其戰果是戴高樂不能比擬的,可以說,隆美爾在法國戰場上取得的戰果是巨大的,這一仗也是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戰役之一,第七裝甲師也被成為“魔鬼之師”,沒有隆美爾,德國不會在3個月內攻下法國。



這就是我個人對法國為什麼這麼快淪陷的原因的想法,如果小夥伴們喜歡我的文章,請點個贊,並且關注我,我會更新更多二戰史的精彩內容!

記得點個關注哦,麼麼噠!


北方de孤獨女王


我是史憶小史官,對於為什麼二戰時法國會敗得這麼快?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當時的法軍實力仍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只不過它運氣不好,因為當時的德國正處於它整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所謂鋒芒畢露,德國不但是科學文化軍事成指數倍上升,還在心中埋藏著對英法,尤其是法國的憎恨!

一、由於綏靖政治的腐敗和沒落,所以導致了法國軍隊戰鬥力不強,指揮不統一,領導者對於是否抵抗抱有消極和僥倖心理,所以導致了戰爭的進一步擴大和戰果的惡化。坐視德國日漸壯大!

二、 德國坦克艱難翻越山脈時,說好的英國空襲根本不來,幾百架英國重型戰機就是不出動,還推說是議會效率低,法國軍民欲哭無淚。地面交戰時,英軍率先撤退,把法軍光溜溜晾在那裡,側翼完全暴露給德軍,法軍不得不撤,德軍抓住機會一路挺進,法軍潰敗。真是的被盟軍一路坑慘!

三、德國法西斯人數多,就是納粹,納粹親衛隊具有很強的戰鬥力,當時的實力完全凌駕於法軍之上,而且德國國內形勢統一,以納粹核心為骨幹的軍隊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和超強戰鬥力!

結合以上分析,法國二戰敗的這麼快不是沒有原因的!

我是史憶小史官,以上就是我對本問題做出的回答,歡迎留言討論啊。


史憶小史官


當時的法國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可惜化為了笑談。

我們來分析一下歐洲第一陸軍和最強防線是怎麼崩潰的這麼快的:

第一.政治原因:

雖然一戰法國打敗了德國,但是英美為了不讓法國過分強大,處處遏制法國。魯爾危機、道威斯計劃、萊茵被佔事件等等法國想打擊德國的計劃都被英美攪黃了。法國內政也及其不穩定,4年換了n個內閣,對外政策也頻繁更換。

而德國目標很明確,國內民眾也是齊心協力搞建設,對法仇視心理也隨著法國搞的哪些事件越來越高。


第二.軍事方面:

首先就是思想的陳舊,閃電戰和裝甲理論的開創者是英國的李德哈特和富勒,但是英法都把坦克當玩具,配給步兵分散使用。馬奇諾防線雖好,卻沒有把北邊完全聯合起來。軍中上下層都不想打仗,軍心疲憊。人員大多都是臨時征戰的農民,這個比例超過60%,經驗不足,甚至對武器熟練度都不高。

再看德國,德軍剛剛從波蘭、挪威浴血奮戰而來,戰鬥經驗自然要好於法軍。坦克上,法軍的坦克其實質量要遠遠好於德軍,但是因為戰術失誤導致損失慘重。空軍上,法軍的空軍裝備落後同德軍梅塞施密特、斯圖卡、HE有著很大的差距,加之剛開戰就喪失了制空權,因此失敗難免。


再者戰法上,法軍企圖利用馬其諾防線逼迫德軍前往比利時決戰,但卻忽略了馬奇諾與比利時的結合部,阿登森林。而且由於軍隊都佈置在一線,後方沒有縱深,導致德軍一旦突破一個戰線,法軍就在難以建立起有力的防禦體系。如此都被德軍分割包圍各個殲滅!

如果不是希特勒腦子抽抽了,妄想用空軍打擊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沒有出動陸軍。那麼法國能不能復國都難說,更別說反擊德軍。


平頭兔


戰爭的硝煙,始終是歷久彌新。這也時刻告誡世人,遠離戰爭,珍愛和平。在戰爭史上,破壞力最大的莫過於二戰。二戰的爆發,讓世界頓時陷入一片汪洋的火海之中。但是二戰當中,由於德國出其不意,這也就導致了在二戰歷程中,很多國家的滅亡是頃刻間發生的。

德國發動閃電戰,一夜之間侵佔波蘭,讓波蘭根本沒來得及反應。同時這也是二戰的導火索,一直以來採取綏靖政策的英法高層,開始逐漸認清楚了德國真正的野心。可惜當雙方都表示宣戰的同時,法國在堅持了一個多月之後,便宣佈投降了。那麼,為什麼法國會這麼會敗得這麼快,並且投降了呢?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對時局沒有清晰足夠的認識

長期自大的表現,導致了法國的高層在戰爭面前,總有一副自己是老大的樣子。不管是英國還是德國,甚至是美國,法國將自己的地位提到了沒有認清自己的局面。當時的德國還在一味地索取,然而法國卻一直採取綏靖的政策,一點點滋長對方的野心。直到局面不能完全控制之時,這時候的英法聯軍,才慢慢開始投入到戰爭當中,只不過為時已晚。

此外,法國在經歷了一戰之後,自命清高。尤其是馬奇諾的修建,僅僅依賴一堵牆就可以擋住德國的進攻。這更加助長了法國自信、過度依賴的性格,也導致一種情況,便是對於時局信息的把控,法國會忽略很多。

二、沒有選擇主動進攻

英法兩國之所以沒有選擇主動進攻,個人認為這些完全和領導的決策有關。對於戰爭的把控不夠清楚,一味地選擇讓步,甚至說是被動防守。在德國入侵波蘭的時候,英法兩國,才清醒認識到戰爭的到來,給德國下了最後通牒。自以為實力很強的英法兩國,根本沒有清晰認識到德國的野心,因此沒有過早地就進行防範,而是一味地縱容。

或許是一戰所留下的後遺症,法國人民並不希望發生戰爭,本以為花重金建造馬奇諾防線,可以成功阻擋德軍。但是誰也沒想到,就在他們還在被動防守的過程中,德軍早就做好了入侵法國的戰略計劃。

三、對入侵法國精心準備良久

很顯然德國對於入侵法國,肯定也是精心做好了戰略部署,史上稱之為“曼斯坦因”計劃。為了能夠牽制住英法聯軍的主力部隊,德國在比利時率先發動戰爭,用來吸引英法聯軍主力。這樣一來,成功地實現了“聲東擊西”的策略。

利用攻打比利時吸引聯軍主力,將聯軍所有的主力部隊都引來了這裡。可是誰知道,德國的摩托化部隊卻在法國防守最為薄弱的地方潛入,這便是法國認為最不可能的阿登山區。法國認為由於阿登地區到處都是森林,機械化裝置的部隊顯然通過不了。德國恰恰利用了這點,成功實現了入侵。

由於主力部隊都集中在比利時,相對於阿登地區的防守,自然削弱了一些。因此,對於德國的入侵,法國一點招架之力都沒有。

四、法國領導層的判斷失誤

一是過度依賴馬奇諾防線。法國高層對馬奇諾防線的過度的信任,本以為幫助比利時解圍,可以為法國提供一個寬闊的戰爭緩衝地帶。可是誰也沒有料到,德國的進攻速度會這麼快。直接從阿登山區,駕駛輕型坦克來到了法國的邊境,輕鬆進入法國境內,馬奇諾防線成為一個虛設。

二是士氣有問題。雖然英法聯軍積極對待戰爭,可是經歷過一站洗禮過的法國。在戰爭中卻是慘勝,人民對於戰爭,可以說是十分厭戰。這也就導致了一種情況,便是在英法聯軍和德軍對戰的時候,法國人有厭戰情緒,很多人不願意打仗,同時不願意打仗的還有資產階級。

為了能夠引英法聯軍入套,當時的德軍做足了準備。英法聯軍在比利時,而法國境內竟然沒有預備隊。英法聯軍的大後方,顯然已經被人家佔領了,同時也以為英法聯軍被德軍包圍了。

德軍的入侵,讓法國人民徹底失去了信心。原本以為固若金湯的馬奇諾,現如今卻成為了一個沒有一點實際意義的碉堡。一點作用都沒有發揮出來,戰爭就結束了。

總結

面對德國的軍事進攻,法國很快選擇了投降。肯定有他的原因所在,一個是國家防守的規劃,一個便是國家士氣面前。在戰爭初期,就已經註定失敗。德軍從阿登地區入侵法國,馬奇諾防線毫無意義的存在,於是徹底擊垮了法國的心理防禦底線。


閒來讀史


謹以此文,獻給下面這位朋友。

要不是怕捱揍,這文章還得再拖兩天。

在先前的文章裡我說打仗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麻煩的事兒,需要進行思想上的動員,需要宣傳。簡單的講,要打仗了,士兵需要把命捐給國家,老百姓需要把財產捐給國家。憑啥呀?對不對?這個思想工作必須要做到位,必須要解釋清楚。必須要把全國軍民的殺氣調動起來,不然打不了仗。

當然,在思想動員的同時,也必須進行:物質動員。

我上一篇只講了思想動員,沒講物質動員,這不就差點捱揍嘛。

不過在這裡咱們還得再兜個圈子。

還是前幾天談二戰,有人評論說:英法對德國宣而不戰,綏靖政策,希望禍水東引,想讓德國進攻蘇聯。然後給我一通貶。

這套詞是初中、高中歷史課就說了的,全國人民誰不知道?這咋還成了高深莫測的獨到見解了呢?你把初中普及教材拿出來背,還說別人不知道,覺得挺高深,是不是有點扯?

這套臺詞是幾十年前初中教材裡就說了的,十幾億人的公開教材,背出來,居然能找到見解獨到的感覺,也是沒誰了。這些教材的組織,可以追溯到文革以前。那時候我們都仇視萬惡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所以在寫教材的時候,噁心你一下是免不了的。

英法對德宣戰之後並沒有展開積極的進攻,這種事肯定是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後世也肯定有各種說法。我們的教材只不過是在眾多的說法中,選了一個我們大家都很喜歡的那個:英國、法國帝國主義很陰險、很軟弱、很笨蛋......最後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這種說法也不能說不對,它只是:片面。是眾多因素中,不太重要的那個。

我認為二戰初期,英法的失敗,主要原因還是:準備不足!

思想動員還沒完成,物質動員更沒有完成。

什麼叫宣而不戰?就是主觀上:想打。客觀上:打不了。全國軍民在精神上,還沒準備好赴湯蹈火的跟德國決一死戰,在物資、武器裝備上,更沒有做好準備。

我們很多人是忽視了“宣戰”這個詞對於一個國家的力度。以為英法和德國鬧著玩呢。宣戰,是議會通過的,是國會授權的,是國王、總統、首相、總理正式宣佈的。不是哪個領導一拍腦門就定下來,過兩天尋思不合適,就能取消的。宣戰具備法律效力,我們中國是幾千年的家天下,談法律效力又麻煩了,這塊咱們就不展開了。總之,在法治國家,法律通過了的東西,是必須要執行的。宣戰,就是肯定打,必須打,只能打,而且要打到分出輸贏。

當時美國還在悶聲發財,世界第一的國家是英國,法國自認是歐洲老大,宣戰對他們來講也是面子、尊嚴問題。不可能跟德國撩個閒,宣完戰,假裝忘了。

英法對德國宣戰,意思是咱們要打了,分個死活的那種。但是,你等一年,我準備準備。

這麼說可能覺得無厘頭,但在當年,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因為一戰結束,如果從凡爾賽條約簽署算,到二戰開始,中間只有20年。一戰,大家打的還是傳統的塹壕戰,20年以後,大家依舊是慣性思維,以為戰爭還是像以前那樣打,也很正常。

英法以為德國人還是會像20年前那樣,排著整齊的隊列,走著正步,來到德法邊境,挖溝、互相對射......按照這樣的思維,英法的宣戰其實並沒什麼奇怪的。他們預計依靠現有的兵力可以抵抗一陣子,然後自己再按部就班的進行戰爭動員:精神動員和物質動員。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希特勒用閃電戰,直接切入了法國的腹地,沒給法國人動員的時間,沒給法國人準備的時間。

二戰,法國淪為了笑柄。但在一戰,法軍打的是相當的英勇,不怕死。英國陸軍的戰鬥力不行,在西線扛住德軍的是法軍。能扛住德軍碾壓,法軍這實力菜嗎?二戰的法軍給人的印象就是:懵。像羊群一樣,德軍連抓俘虜都嫌麻煩。一戰與二戰的法軍差距為什麼這麼大?其實就差在一戰的法軍準備充分,二戰的法軍準備不充分,精神和物質的準備都不充分。

談精神準備,小時候打過架的朋友應該更容易理解。你去堵人,往往都會勝利。別人來堵你,你也往往會捱揍,對不對?這裡面差的就是精神準備。在沒精神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就被好幾個人堵屋裡,那就完了。要說提前準備好,刀槍劍戟都帶上,晚上去堵別人,那就來勁了......道理都是一樣。

法國人還以為半年後,大家在德法邊境的戰壕裡見面呢,結果德國人開著坦克到巴黎了,全懵了。精神上就沒準備好,物質上也是一樣。

對於一個國家來講,打仗,日子不過了,這事兒好辦。但是,如果加上和平時期,日子還得過,把兩種情況綜合到一起,那就麻煩了。

打仗,需要1億發炮彈。現在是和平時期,你能直接就造出來1億發炮彈在那存著嗎?真打起來了,這好說。打不起來呢?過期了,這1億發炮彈是不是就浪費了?這1億發炮彈的錢能修多少路、蓋多少樓?

任何一個國家,它在和平時期都不能玩命的按照戰爭的標準去生產武器。除非向希特勒那樣,準備先動手了。打仗需要1億發炮彈,和平時期只生產1千萬發。剩下的錢去發展經濟,過日子。一個國家和平時期的軍費是1萬億,真打起來,那就得是10萬億,100萬億。就像總有人喊打日本捐1000。別鬧了,哪有那麼便宜......你捐那1000是不打仗的前提下。

和平時期,大家過日子。軍隊的大炮、坦克、飛機、炮彈、子彈......都是在極低的水平維持。所以一旦要打仗,問題就來了:現有的裝備遠遠不夠打仗的需要。就像總有人罵大清朝甲午年打敗仗。實際上只要你不是主動發起戰爭的國家,如德國和日本,是被動接受戰爭的國家,如大清朝、英國、法國、俄國、美國,他們在開戰初期都面臨裝備不足的困境。這是:必然。

和平時期,有拖拉機廠,有摩托車廠,這叫平時經濟。也不能說和平時期全社會都在那卯足勁生產炮彈,對不對?如果到了打仗的時候,尤其是生死存亡的大戰,原有的兵工廠,產能肯定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拖拉機廠改一下,生產坦克。摩托車廠改一下,生產飛機。這就是戰時經濟。

而把平時經濟轉換到戰時經濟,明顯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把原來正常過日子的國家轉變成一個兵工廠、大兵營,這裡面得有多少工作量?把平時經濟轉換到戰時經濟,需要多長的時間?英法在對德宣戰之前,還處於平時經濟,而德國是早就轉入到了戰時經濟。希特勒生產迫擊炮的時候,法國還在生產手風琴呢。英法宣戰之後其實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不是這邊一說開戰,那邊300萬齊裝滿員、裝備精良的英法聯軍就衝上去了,差遠了。

英法首先需要個統一的計劃,怎樣把全國都調動起來,合理安排。然後做什麼?錢,大量的錢。得組織起來天量的錢,啟動兵工廠,啟動部隊。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不響,也得先來萬兩。其他的民間工廠向兵工廠轉換,生產軍需品,從步槍、子彈到水壺你都得有。醫院得建多少家?急救藥得準備多少?那邊徵兵,這邊兵營你蓋不蓋?那邊生產飛機,這邊機場你建不建?發明一種新武器,得從工廠打地基開始才能到最後出成品......這些物質動員,需要時間。

然後一邊就是“思想動員”,怎樣把懈怠的老百姓鼓舞成熱血沸騰的軍人,這也需要時間。

英法,當時都沒做好打仗的準備。準備不充分,就得等。這一等,就壞了......

確實是希特勒的閃電戰擊敗了英法聯軍。但如果英法準備充分,在希特勒入侵波蘭的時候,能拿出300萬達到作戰標準的部隊,在西線發起進攻,那希特勒的閃電戰就沒有發揮的空間。

二戰,德國是最先完成戰爭準備的。他們自己也有調研,說現在開戰對德國最為有利,再過幾年,其他國家就追上來了。像蘇聯最初被德國打的很慘,主要原因也是他還沒做好準備。等到在斯大林格勒擋住了德軍前進,爭取到了時間,他後方的工廠進入戰時軌道,坦克、大炮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後方動員起來的年輕戰士組織起來,德國也就完了。美國也是一樣,初期打的很艱難,在太平洋捉襟見肘。後來動員起來,一天下水一條軍艦,日本也就沒法打了。

銳度何老師


二戰時期,法國號稱擁有世界最強陸軍,卻在面對納粹德國的進攻後,僅用30來天就宣告投降,不禁令人慨嘆,德國軍力的強大,法國人戰力之弱。但法國之敗有其深刻的原因,我認為原因如下:


一,法國維希政府內部沒有形成統一思想,誓言抵抗,主和的聲音大於主戰。因一戰過後,法國是戰勝國,每年德國都會有一戰賠償款歸於法國,而法國不願意再刀兵相對。法國人民普通厭倦了戰爭,都想安逸安穩地生活。

二,德國因一戰不是戰敗,而因內部原因倒致失敗,割讓土地,每年賠款,從上到下全民都窩著一股火無法發瀉,又倍感屈辱。而希特勒上臺後,喚起了德國人民推翻一戰協議統一歐洲的雄心,又大力發展軍事實力,當古德里安的閃擊戰理論出現在看過古德里安的機械化演習後,更契合了希特勒要強盛軍力,稱霸歐洲的野心,希特勒極其興奮地說,這就是我要的。希特勒大力支持,舉財力物力生產裝甲坦克,裝甲運兵車和飛機,短短几年間就形成極強的戰鬥力。而反觀法國,對軍事新理念新理論不理不睬,妄自以為馬其諾防線為天下最堅固的防線,只要穩守防線,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可德國人卻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繞過馬其諾到了身後,差點包圓幾十萬人,才倒致於敦克爾刻大撤退,退過英法海峽,而馬其諾防線也是整個法國的心理防線,馬其諾一丟,法國人就都知道,完了。



三,法國的地形地貌地勢特點,註定德國一旦突破馬其諾,其它地區也無險可守,就是有可守之地,而德國機械化部隊之速度非法步兵可比,因而法軍隊只能節節而退。最後也只有法第一軍拼命一戰,保證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兵員渡過海峽。


四,法國之敗,也是其採取的保守改策之敗,如果在希特勒不遵守一戰協議擴充軍備之始,英法聯軍攻其不備,必能戰勝,而待到德國軍力擴實了,已經在你軍力之上,你也只能望而興嘆,悔之晚矣!

總之,法國敗了,敗有他的原因,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一直在不停上演。願世界少些殺戮,多些和平,給人們些希望吧!


曾雲金飛馬


如果把法國想象成一個人,可能會更形象的理解他的做法,簡單說就是懷著僥倖心理,等靠要。等待盟友支援,依靠馬奇諾防線和盟友阻擋德軍,要軍事援助。

一戰的巨大損失嚇壞了整個歐洲,對和平的期盼成了大多數人的追求。一戰西線三大戰事: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主戰場都在法國境內,打碎的是法國的瓶瓶罐罐。

法國人也不例外的怕了。所以,他們在《凡爾賽和約》中拼命的削弱德國,拆分德國領土,拆解德國軍隊,索取鉅額賠償,目的只有一個,讓德國永世不得翻身。



在最初的十幾年,法國的目的確實達到了,於是他們放鬆了警惕。

讓法國不再緊盯德國的另一個原因是,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波及到了法國。一個直接的後果是,減緩了軍工產業的支持和發展,而德國卻一直未停止在軍事領域的研究與創新。

法軍不少將領的軍事思想還停留在一戰,思維固化、戰術教條,特別注重火力掩護下的固定防禦,野戰條件下的部隊機動卻被忽視,馬奇諾防線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法軍過於依賴這條防線,戰略戰術都是圍繞這條防線製成,等德軍繞過防線,他們完全沒有備用方案去應對。

戰術上也未能與時俱進,法國軍中過分強調資歷與身份地位,加之派系林立,即使有好戰術也得不到推廣應用。戴高樂曾提出建立使用裝甲部隊,也強調了坦克與飛機配合作戰的重要性,沒有引起重視,德軍用空地協同作戰的閃電戰戰術讓英法聯軍吃盡了苦頭。

坐視盟友滅亡,終釀苦酒。法國作為國際聯盟的兩位帶頭大哥之一,縱容德國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坐視盟友波蘭被滅,僥倖的認為德軍會一路向東打到蘇聯;等德軍滅掉荷蘭、盧森堡、比利時,法國的盟友和羽翼已被剪除乾淨。


實力壯大的德軍,又沒了掣肘,在法比邊境以碾壓之勢擊敗英法聯軍時,法國並沒有做好縱深防禦的準備。德軍機械部隊在法軍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兵臨巴黎城下,而後只用了一個來月的時間,就佔領法國大部分領土,殘餘法軍在貝當元帥的帶領下向德國投降,法國完了。



法國從上到下,從心理到實際行動上,都沒做好備戰準備。他們懷著僥倖心理,覺得戰爭離他們很遠,覺得德國不敢、也不能打過來,覺得還會按照他們的戰略設計禦敵於國門之外,用中國的一句古話來說,就是德國好戰必危,法國忘戰必亡。


寒星針


一是法國沒有戰略縱深,國土面積相對狹小,對待德國入侵沒有多少反抗的資本和餘地;二是一戰至二戰期間法國曆屆政府實施政策的失敗,跟隨英國奉行綏靖政策,防共產主義強於防納粹主義,禍水東引等,都誤導了國家和人民;三是法國對新軍事思想變革研究不夠,認識不夠。比如執著信奉馬其諾防線的消極防禦思想,對坦克集群運用、空軍和空降軍的作用都研究和認識不夠,缺乏積極進取和創新意識。四是法國國家精英和上層社會的腐朽和墮落,下層人民的消極和怯懦,缺乏反抗精神等都導致了法國的迅速崩潰;五是戰爭前期,法國社會對納粹主義的殘酷,反社會、反人類的危害性和破壞性認識不夠深刻,輕視和盲目樂觀;德國入侵後,又對納粹主義的強大嚇破了膽,全國甚至是全歐洲都籠罩著失敗主義,導致國家迅速的投降。六是納粹德國最初採取的”不過於傷害法國”的正確政策,都弱化了法國人民的反抗。七是英國的無力、蘇聯的嘲笑、美國的坐視,所謂正義的國家靜等法國的滅亡,無所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