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饑荒的時候,為何不捕魚打獵呢?

邏輯文史游


在古代饑荒爆發的時候,除非有強制命令的限制,要不然人們是不可能擁有捕魚、打獵的條件,而寧願捱餓也不去打獵、捕魚的。

大家不要說吃太多肉、吃太多蛋白質對人體造成的影響不好,在那些恐怖而飢餓的年代,能有東西吃就算不錯了,又哪裡有資格挑三揀四的?


首先我們可以來了解一下古代饑荒爆發時人們的生活有多悲慘。

一般來說,比較輕微的饑荒只要省吃儉用一點,基本就能過去了。

如果是比較恐怖的饑荒,情況就有所不同。

嚴重的饑荒,根本不是省吃儉用就可以度過的。

人們在嚴重饑荒中的生存

在饑荒比較嚴重的時代裡,人們會慌不擇食地用一切能填飽肚子的東西填飽自己,這些東西包括了草根、樹皮、觀音土,甚至還有人本身。


其中,觀音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高嶺土,我們所看到的很多瓷器,都是由細膩的觀音土燒製而成。

在古代人們實在餓得撐不下去的時候,人們就會去挖這些觀音土,用篩選出來的細膩觀音土當成麵粉去製作麵食食用。

由於這些觀音土是不可消化的,所以如果人吃得太多觀音土的話,那他們就會在便秘的影響下導致肚子膨脹起來,嚴重的,會被生生憋死。

從觀音土的危害這麼大仍然有那麼多人在災荒年代食用的狀況,我們就可以知道人在餓到極點的時候是有多麼慌不擇食了。

在這種極端的條件下,人們絕對沒有挑食的資格。

如果人們有選擇,他們肯定是會去選擇打獵或者捕魚的。

而要說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去吃土、吃樹根,也不打獵、捕魚,我覺得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們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條件。

饑荒中,人們有條件是會選擇打獵的

打獵和捕魚其實都是需要自然條件的,一般來說,獵物都生存在樹木茂密的山林中或者一望無際的草原中,只有這種條件才適合它們生存下去。


至於一些人類耕種、居住的地區,則由於人口實在太過於繁多,野生動物是生存不下去的,畢竟它們一出現就會被人們抓起來給吃掉,又怎麼可能生存繁衍得下去?

而我們要清楚,一般發生乾旱、饑荒的地區大多數是黃土高原或者關中平原之類的中部、西北地區,在這些地區裡,山林稀少,人們想找尋到一些野味是很困難的。

要是災區擁有條件適宜的山林,那麼必然會有不少人去打獵一些動物來填飽肚子。

當然,這些人中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打獵、捕獲野味的技巧,要讓那些習慣在田間地頭耕種的百姓們去山林中打獵,其實就跟讓我們現如今的上班族去山林中打獵一樣,最有可能遭遇的就是失敗。

因此在這方面的限制下,會有不少人放棄這種想法,於是接下來就只剩下了有把握或者想嘗試一下的人。

古代有能力捕魚的人很少

捕魚更不用說了,人們首先需要在江、河、湖、海、溪流的旁邊,才能捕得到魚。

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古代並不是每個人都居住在這些水源旁邊的。

很多人居住的地區,頂了天了也只有一些小溪流、小河流、小池塘,而這些水源由於體量比較小,因此所能滋生的魚類數量是非常少的。

人們如果要從其中捕魚,那麼這些水源只能供應少部分的人,如果在這些小水源中捕魚的人達到了一定數量,那麼這個時候,水源中的魚就會被全部抓光、大家就得繼續餓肚子。


最重要的是,古代饑荒大多是由旱災引發的,當人們餓肚子的時候,這些體量較小的水源其實早已經乾涸,這時候人們想找到點水喝都是難題,更不用說捕魚了。

而像是一些魚類承載量比較大的江河湖海,情況就會有所不同。

由於這些水源的體量巨大、很少會發生乾涸,所以完全足以支撐古代百姓們在其中捕魚食用。

不過,在這些地方捕魚非比尋常,沒有專門的船隻、沒有專門的捕魚工具,人們是很難在這些水源中依水為生的。



除非是想以釣魚的方式靜靜坐在水邊大半天,靠運氣釣上一些少得可憐的魚。

因此,這些大體量水源附近,其實只有少數以往一直以捕魚為工作的漁民們才有資格憑藉水中豐富的魚類過上一番溫飽日子。


孤客生


關於這樣的問題,我小時候聽奶奶說過。

1942年河南大饑荒,3000萬人受災,餓死約300萬人。從1941年開始,一直到1942年五月,整個河南就沒有下雨。大地乾裂顆粒無收,這中間還飛來了大量的蝗蟲,把莊稼都吃光了,當時連綠葉都很少見。

老百姓餓的什麼都吃,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後來連樹皮都揭了吃了,再後來吃衣服、吃棉花、吃觀音土,吃這些東西肚子就會漲的像皮球一樣,很多人拉不出來,不久就會死。


我奶奶說人都餓瘋了,村子裡還有人交換孩子吃,當然換的都是已經餓死的,其中有個老爺爺拿自己孫子換的,他吃過肉後,也可能是恐懼,也可能是別的原因,他整整大哭大叫了一個晚上,整個村的人都被他那悽慘的叫聲嚇的睡不著覺,可憐第二天他就死了。

當時村子裡的人大都選擇去地裡挖一些植物的根莖,回來曬乾磨成粉,做成窩窩頭,或者煮成糊糊吃,後來好多村子的人就大批的逃亡,要飯去了陝西。

關於鬧饑荒為什麼不去水裡捕魚這個問題,

我想大家都想到了,長時間的乾旱,河裡和池塘裡的水都幹了,沒有水哪裡來的魚呢?


即使在有水的情況下,

1、河裡的魚也不好捕捉。人都餓得沒有力氣了,魚兒又那麼機靈根本不好抓。捕捉魚也得有漁網、漁具等東西,不是專業捕魚人,基本都是白白浪費時間,一不小心還會掉水裡淹死,還不如去地裡找點東西吃。

2、河裡的魚太少,再說那麼多饑民一條小河或者池塘能有多少魚呢,根本不夠活命。

3、捕到魚也吃不上,饑民那麼多,就算你把魚釣上來,也會被人搶跑,還可能被人推到水裡淹死,水邊是個危險的地方。

4、另外在非常飢餓的情況下,恨不得一口吃下一頭牛,一個快餓死的人,面對做好的魚,根本來不及挑刺就會狼吞虎嚥,很容易被魚刺卡死。

由於種種原因饑民就不選擇去捕魚了。



關於打獵,當然有人去打,但是得有適合打獵的條件,有大山或者森林,平原地區很少看到獵物,像一些山雞、野兔、狐狸、大熊等一般在大山密林裡。另外也得有專業的打獵工具和本領,否則不但打不到獵物,還會被森林裡的野獸吃掉。一般平原地帶的饑民都是以種地為生,他們根本不具備打獵的本領,也沒有可以打獵的條件,只好放棄打獵了。

在一些大的自然災害面前,比如旱災、水災、瘟疫等,很多時候根本就看不到獵物,沒有吃的那些野生動物也應該遷移走了。另外人都餓得走不動了,哪有力氣追獵物。所以即使去打獵也基本一無所獲。所以饑民餓的無法忍受大都會選擇吃老鼠、蛇、蟲子等。

另外,如果在古代,那些森林、河流、池塘等都被那些有權有勢的皇親國戚,或者顯赫大家族控制,普通的饑民怕是還未近前都被趕走了,所以也沒有撲魚打獵的機會。


小姐姐講史


我想起一個笑話:\r一個地主有一天出門,沒走幾步就看到前邊圍了一圈人,他擠進去一看,一個骨瘦如柴的老人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周圍的人議論紛紛“哎……這老頭真可憐,無兒無女,這已經幾天沒吃飯了,出門走在路上餓暈了!”地主聽到了,差異的說“餓暈了?沒飯吃?那他為啥不喝碗參湯呢,那也能頂一陣子餓啊!”


海洋Guitar


上世紀60年代,我的爺爺帶著我的爸爸為了討活口兒,從山東鄆城一帶沿路乞討到河南境內,途徑黃河。黃河裡應該有很多魚吧。不知道他為啥不捕魚呢?

剛進河南沒多久,離老家也就100多公里。我爺爺到了一個村子便餓死了,留下我那苦命的爹,得虧有人收留,我爹討了個活口。但是吃飯還是比較匱乏。

那時候老人不耐餓,撐不了多久。小孩子耐餓,餓得坐在門墩兒上一天不動,以保持體力。怕是沒有力氣去捕魚哦。

那時候家裡有點糧食,都拿去換成榆面,榆樹皮磨成的面,換成榆樹皮面可以撐的久一點。每年一人只能分十幾斤糧食。

那時候能吃的,都想辦法吃了,如果有魚,人們會不吃?即便餓著肚子也得勞動。小時候我不好好吃飯。我老爹都說:讓你天天喝照人湯,你都不挑食了。照人湯,就是飯稀得可以照出人的影子。

好在到了70年代,真的有魚吃了。不知哪裡發了大水。好像有一年河南哪裡大壩潰堤了。具體不清楚。我們這裡來了好多水。水帶來了好多魚。最大的魚100多斤。這時候我們村裡的人有福了,那時候我老爸拿個挎簍就能抓很多魚。鯰魚,鯉魚。還有給呀魚,給丫是一種黃色的帶兩個硬刺的魚。有的地方叫嘎魚,我們這裡就叫給丫。那時候魚是沒少吃,這個時候糧食還是不好。但是能吃飽了。有力氣抓魚了。

小時候經常聽老爹唸叨:你們生下來就掉到蜜罐裡了。不知道那時候生活有多苦。

88年的我,記憶裡一直吃的都是白饃饃。偶爾蒸一些黃窩窩,用來喂小雞。

記憶裡最好吃的食物。就是媽媽用大鍋蒸出來的饅頭了。靠鍋沿兒的,還會胡一點點,金黃金黃的,吃起來麥香味十足。好多年沒有吃到過那麼好吃的饅頭了。現在都不蒸饅頭了。都是買現成的。

那個時代。人們餓得不行。應該是沒有力氣下河捕魚。還有還得上班掙公分。

災害是地域性的,聽老爹說。當時陝西沒有受災。好多人都跑陝西去了。我的好多親戚都是在陝西長大的。等情況好了,又回來了。帶了陝西媳婦兒,還有山西媳婦兒。所以到現在。我們村裡有很多人說話帶著陝西腔。因為他們是在陝西長大的。


六狗兒瞎胡拍vlog


談談我對捕魚的看法,小時候家就住在河邊,84到90年左右,那時候良種化肥還沒普及,糧食產量很低,大家為了吃飽飯都是靠偷別人家的糧食活著,你偷我,我偷你,你偷的少就得餓著。

河裡有魚,河周圍也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泡子,都有魚,青蛙蛤蟆都很多,但是沒法當主糧。

因為魚難抓,真不好抓,捕魚一般兩種方式:

一是釣魚,一天也釣不上來幾條,還啥活都幹不成;

二就是用漁網打魚,漁網很重,下面都是鉛墜子,二十斤左右,扔下去要很大力氣,因為要把網扔散開捕魚效果才好,糟糕的是河底有樹枝什麼的,很可能掛住漁網,這時要下河摘網,很危險。

小時候我家裡有漁網,父親經常打魚,一天也打不了幾斤魚,還挺累的,所以只能吃個新鮮,平時還要種地,而且漁網也是貴重物品,不是家家能買的起的。

還有,最最最重要的是,河邊真的很危險,我家門口這條河每年都要淹死幾個人,捕魚的結果很可能是魚沒捕到,人沒了,因此我父親雖然水性很好,但從來不讓我上河邊湊,同樣本地村民也是能不去河邊就不去,寧可土裡刨食,也不會上河邊冒險。


闊魚


這問題我還真有點發言權,我家鄉鹽城水網密佈,氣候溫和,可以說是魚米之鄉。不過即使如此,光靠漁獵真養不活多少人口。我父親十幾歲時(七十年代末),曾經和我一個堂叔兩個人,光靠很簡單的漁網之類工具,把全村的野魚幾乎一掃而光。至於打獵,我們那最大的野生動物就是兔子和黃鼠狼。能養活上千人的村落,正常年景時自然界的食物也就夠幾家人打打牙祭。如果發生災荒,自然界動植物也要遭殃,野外能提供的食物更為稀少。


清風知水


有點“何不食肉糜”的意思了,古代鬧饑荒,人們怎麼可能放過魚塘河溝。你想想,餓的樹葉草根都吃,會不吃魚,那是不可能的。只是一般來大饑荒,一般都是旱災,只有旱災才能顆粒無收。旱災發生了,一般的小河溝、小池塘怎麼還會有水,水沒了還會有魚嗎?不要事事把古人想象的跟一個傻子似的。先不說古人,就拿我一名70後來說,小時候口糧都是玉米麵,白麵都吃不上,甭說吃肉了。於是一群孩子散學後,星期天,滿河溝裡撈魚,上樹掏鳥蛋,燒著吃打牙祭。因為每年都有孩子淹死,撈魚是揹著家長和老師,更不敢拿回家。古人不是不知道野味和魚可以吃,只是饑荒來了,它們也沒活路了。


音樂v驛站


古時候鬧饑荒沒趕上,所以沒什麼感觸。但是,最近的一次饑荒,上世紀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我的很多長輩都親身經歷過,他們親口給我講述的一些經歷和感受可以用來做參考。

那次大範圍的捱餓的具體原因就不細說了,反正不像網上說的那麼玄乎。至少在我們這一片,大家公認的原因就是莊稼確實長的不行,再加上吃大鍋飯,交公糧等一些原因,到了年底,生產隊裡一分糧食,結果每家都不夠吃。

然後就開始捱餓了。

開始的時候家裡還能分一些棒子麵,於是,我奶奶就熬一鍋稀粥,一天吃兩頓粥。喝粥就著槓子鹹菜,多半年都是這麼吃的,基本沒吃過乾糧。可是,這麼吃沒辦法吃飽,白天還得下地,於是各家自己想辦法做乾糧。

沒有面就用樹皮來做乾糧。當然了不是所有的樹皮都能吃,而是榆樹皮。把榆樹的老皮扒掉,裡面的嫩白皮撕下來,曬乾,然後在石碾子上磨成細粉,這就是上好的榆皮面了。用榆皮面攙上自家園子裡種出地一些極少的蕎麥麵,然後一家人圍著一口熱鍋,邊壓邊吃這種雜和麵的餄烙。多年以後我奶奶還覺得那是最好吃的食物。

後來棒子麵也沒有了,榆樹皮也被村裡的人扒光了,自家的一些雜糧也沒有了,於是人們就去刨白茅根。我爺爺跟我說過好幾次,他有一次刨白茅根還和我們同村的一個人打了一架,主要原因是爭奪那一小片有白茅的荒地。

白茅根可是好東西。採回來洗乾淨,曬乾,然後磨成麵粉,就著涼水在熱鍋上貼餅子。這種餅子有面性,解餓,而且有甜味,很好吃。然而最這中面大的缺點就是吃了以後拉屎費勁,用現代化說就是會導致便秘。

我小的時候還跟著爺爺刨過一次,那是九十年代初,爺爺為了讓我們也體驗一下白茅根麵餅的滋味,帶著我們幾個小孩去有白茅的荒地裡刨白茅根,可惜刨了沒幾根就放棄了,吃慣了大米白麵的人已經沒力氣再刨白茅根了。

當時地裡的野菜都被挖了一個遍,薺菜、刺菜、酸酸菜基本就是家裡的主要蔬菜。當然吃法和現在大不相同,那時候沒有油也沒有調料,所以就是混著雜和麵蒸菜糰子吃。比如我姥姥,她一提起薺菜就想吐,就是因為那時候給吃傷了。她不止一次跟我說,那時候她們幾個婦女每天天不亮就去十幾裡以外的洩洪區去挖薺菜,連著三年的春天幾乎每天都這麼度過的。

我們這邊挨著拒馬河,那時候還它是一條大河呢,捱餓的那幾年幾乎家家都織網打魚,有的甚至直接就到白洋淀打魚撈蝦。打兔子逮田鼠掏鳥窩的更是太多了。只不過這都是改善伙食一下,捱餓的人多,這些根本不夠吃的。

勉強堅持了兩年,這才挺了過來。這期間村裡也餓死了十幾口子,但基本都是身子骨本來就弱的,有病的,老人小孩居多。

一晃幾十年就過去了,經歷過饑荒的人也都遠離我們而去。捱餓似乎成了減肥人士的專有詞彙,歷史也最終成為了歷史。


冬眠要趁早


大學之前我也有過類似的疑問。


大學的時候,我們校長是研究中國災荒史的,尤其是對近代災荒的研究,是中國這個方面的開創性人物。


那時聽說還有人專門研究災荒,還成了國際國內有名的專家,很是不解,這個有什麼研究的呢?


然後在圖書館裡找到了他寫的專著,粗粗翻了一遍。作為七十年代生人,小時候經歷過一段艱苦的日子,即使如此,第一次知道歷史上那麼多災荒,而且每次都是大量人口死亡,非常震撼。


大一那年暑假,我作為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成員,去革命老區西柏坡參觀。


當地老鄉仍有人住在低矮黑暗的土坯房裡,窗戶沒有玻璃,只貼了一層舊報紙擋風。有電燈,但不是總有電,很多人家還用煤油燈和蠟燭照明。吃什麼?最常吃的是窩頭,還有一種類似東北地區疙瘩湯的東西,我忘記叫什麼了。最關鍵的是,這些東西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政府救濟的,靠本地的產出,不夠。


那個時候已經解放40多年,改革開放也快二十年了。


即使在和平年代,正常年景,在我國的很多地區,仍然有大量人群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


何況災荒之年。


在古代救濟體系非常不完善的時候,如果政權穩定、政令通暢,還有官府組織救災,如果正適亂世,或者政權腐敗,根本沒有人顧及普通老百姓的死活,就看自己的運氣,能挺到什麼時候。


那為什麼不能捕魚打獵呢?肯定地說,吃!!!餓了的時候,連土都吃,所有活物都不放過。


但這個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這裡面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以幾種最主要的災情為例:


1.旱災。河流乾涸,不要說魚,連飲水都是問題。野生動物,不是死掉,就是跑到很遠的地方。


2.水災。大水一起,連住處都沒有,沒有工具怎麼大量捕魚捉蝦?捕完之後怎麼吃?即使有,因為水災通常伴隨瘟疫,這些東西吃了之後只能加速死亡。還有一個細節就是,雖然我們現在是一個淡水魚食用大國,但在很多地方,老百姓不會吃淡水魚,尤其是古代的中原地區。食用淡水魚需要具備一定的烹飪條件,不是武俠小說裡的大俠那樣,穿個樹枝烤完即食,沒有鹽的情況下,吃兩天三天可以,吃一週半個月不可能的。而災情一起就持續數月,沒等堅持下來就因為營養不良死掉了。


3.蝗災。這個是伴隨旱災的一種非常常見的災情,而且非常可怕。蝗蟲一過,不要說莊稼,連樹枝樹葉野草都沒了。蝗蟲也要吃東西啊。


拾字接頭


我給你說一個真實的故事吧。

我妻子的姑父,生於1957年。在他年輕的時候(也就20歲左右),在生產隊趕大馬車。每年秋冬季的時候,經常駕著馬車拉著柴禾上縣城。然後再從縣城邊上的葦塘拉葦子回生產隊。

有一次他跟我說他上葦塘拉葦子時,葦塘邊上的水溝裡大鯽魚有的是。不用下去,拿著鐵鍬就能撈上來。我聽後說,那你們一定撈了許多回家吃吧?他說沒有,一條都沒撈。我很詫異:為什麼?他說把魚拿回家,家裡做飯的老母親會犯難甚至生氣,有兩種原因:一是燉魚需要用油,那時的油太珍貴捨不得吃;二是有魚當主菜,特別容易下飯,飯都不夠吃、省著吃,哪敢敞開肚皮吃?

我的回答可能答非所問,畢竟沒有經歷過災荒之年,嘗過捱餓的日子。所以這個回答僅供參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