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文獻學概要》是深受文獻學初學者所追捧的熱門書籍,也是

杜澤遜先生將文獻學知識的整理彙集。

文獻學研究想要出色,除個人稟賦外一是要博覽,二是要苦練。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說:人貴有恆。本書的成功,得益於作者杜澤遜先生精勤過人與治學之嚴謹,讓初學者亦能隨之體會古籍的騰挪頓挫之美

好古敏求,精誠備至

杜澤遜先生是山東省滕州市人,於1981年考入山東大學中文系,1985年考入山東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生班,後畢業留該所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工作,1988年獲碩士學位,碩士論文《四庫全書總目辨偽學發微》,指導老師是王紹曾教授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參加工作之初,就開始協助王紹曾教授編撰《清史稿藝文志拾遺》,隨即被指定為副主編,從此開始師從王紹曾治目錄版本之學。1993年該書正文部分完成,200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2002年獲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獎。

在本書《王序》中,王紹曾教授這樣介紹杜澤遜:

“滕州杜君澤遜從餘治版本目錄校勘之學十數年,好古敏求,精勤過人,已故目錄版本學大師顧起潛,冀淑英兩先生,頗多嘉許,餘亦引以為榮。……澤遜在合肥留十餘日,按圖索驥,於安徽圖書館、博物館遍閱各書,詳做札記,所有積疑,一旦渙然冰釋。……澤遜邊講課,邊寫講稿,十數年讀書心得,如網之在綱,左右逢源。”

由此可以看出,杜澤遜先生無論在求學、治學,還是在教學方面,都是以嚴謹、勤勉的態度來對待的,這也使得他的學問廣博精湛。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在《自序》中,作者指出:“古典文獻學內容廣泛,而語其要者,則略具於是。時日迫促,不能無憑藉,前哲時賢之作,凡屬研究心得,承用時多已注其所出,至於輾轉沿用之通識,則不復贅。”在《修訂本後記》作者補充了:“《文獻學概要》自2001年出版,至2006年,已連續印刷六次。其間雖改正了若干訛誤,但內容未作大的改動。2006年此書入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華書局一再鼓勵修訂。於是今年春節前後放假期間,用十餘日通讀並修改一遍。”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實質上,杜澤遜先生在2007年修訂版中,做了十一個方面甚為細緻的修改和補充,並增加了若干新材料和新成果。因此可以說,作者細緻入微的角度,及對撰寫內容的熱情和責任心,成就了這部書的閱讀、研究價值。

杜澤遜先生在接受某次採訪時提到:“一九九九年至二○○○年寫《文獻學概要》時是我的高峰期,在北京編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後回到山東大學,馬上便開文獻學課程,一星期一次,一次四節,而且是連續上。一星期我就只准備這一次課,任何事都不做。我用一百頁稿紙寫講義,平均一次上課寫完一本,一次一本,共十八個星期,再歸納成十四章,但是寫得很潦草。一學期下來,《文獻學概要》的初稿就出來了。因為當時我已經做過《清史稿藝文志拾遺》、《四庫存目叢書》還有幫王先生整理張元濟《百衲本廿四史》的手稿,所以知識得以積累到一個高峰。”

作者的淵博的學識與治學做人的嚴謹態度,對書稿的反覆校訂增補,以及書中洋溢的作者對浩瀚古籍的滿腔熱情,給讀者以

極大的感染和鼓勵,也讓該書充滿了極高的閱讀價值、學習價值與研究價值。

四梁八柱,多聞闕疑

全書共為十四章,每章都讓我感覺收穫匪淺。 在此我將全書分為6大部分,和你一起解讀其中令人定睛醒目,甚至拍案驚奇的知識點。其中,第一章作為一部分,第二章為一部分,三、四章為一部分,五、六、七、八章為一部分,九、十、十一章為一部分,最後三章為一部分。

  • 本書的第一章《文獻與文獻學》,講述了文獻與文獻學的基本概念和兩者間的區別和聯繫,並重點突出了文獻學的歷史沿承、研究範圍、學習文獻學的原因。

為什麼學習文獻學這個門類,很多人都有著共同的疑問。杜澤遜老師在這裡作出瞭解答,並提出了努力的方向。他認為:“在現代、當代,不少有成就的作家、學者,他們不僅學貫中西,而且博通古今,蔡元培、魯迅、胡適、朱自清、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聞一多、鄭振鐸、馮沅君、郭沫若、葉聖陶等都有深厚的古典文獻學修養,而且這些人的文獻修養為他們的著作或創作都注入了新的營養。”、“可以是我們懂得愛惜文獻,是我們懂得我們所能掌握的文獻資料只是全部文獻材料的一小部分。”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筆者在接觸文獻學後,所做的入門準備就是看書。這段時間對學問純粹的追求,對書籍收集的重視,對自我自律的約束,著實收穫頗多,這就是學習文獻學津津有味的原因。

  • 第二章《文獻的載體》中,作者以時間發展的順序,介紹了不同時期裡,較為重要的文獻載體的充當材料以及使用情況

竹,主要是劈成長而窄的竹片,叫竹簡;木,既可以劈成長而窄的木片,也可以做成較寬的木板—方牘。竹木簡起源很早,甲骨文裡有“冊”字,有“典”字。“冊”就是把竹木簡編連成冊的象形文字。典是把冊放到杌上,是會意字,表示典藏之意,也可以指典冊。《尚書·多士》:“為殷先人,有典有冊。”

二尺四寸之簡寫經,一尺二寸之簡寫傳,八尺之簡寫記。《春秋》是經,用二尺四寸簡。《孝經》為傳,用一尺二寸簡。《論語》為記,用八尺簡。漢代八寸相當於周代一尺,即《論衡》所云:周以八寸為尺”,所以八寸簡所寫之書又稱為“尺籍”。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竹簡破成竹條後,還要把簡面刮平,再用火烤乾,新竹有汁容易折斷,這種加工叫做“殺青”,陳楚之間謂之“汗青”, 文天祥有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章寫好了叫“殺青”。

竹木簡都可用繩子編起來,《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韋是皮條,用皮條編連而成的簡,書寫《周易》。皮條多次磨破,說明用功之勤。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書寫會出現錯誤,就用刀颳去,所以“刀”和“筆”要配合使用,就用了“刀筆”這個詞。

“過去歷史記載是東漢蔡倫發明紙,現在考古發現早在西漢初年就有了紙。”

  • 第三章講述了文獻的形成與流佈,第四章接受文獻的收藏與散佚。這兩章中,作者為我們分析了文獻從
    形成、流傳、收藏、散佚的全過程

“著”,也叫“作”、“造”、“著作”,王充《論衡·對作》:“造端更為,前始未有,若倉頡作書,奚仲作車是也。” “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

我國漢族沒有流傳下來長篇史詩,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蒙古族史詩《江格爾》、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被合稱為三大史詩。講唱是最早,也是至今仍很重要的文獻流佈形式。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格薩爾王傳》

劉向《別錄》、劉歆《七略》是第一次對戰國至西漢學術文化的系統總結,班固《漢書·藝文志》據《七略》編成,稍有增減。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把《七略》與《史記》並稱為西漢最偉大的兩部著作。

歷代的藏書家、藏書成就及其品行、生平故事。歷史文獻的大量散佚——“古書十七厄”

  • 第五章介紹了文獻的版本;第六章,文獻的校勘;第七章,文獻目錄;第八章,文獻的輯佚與辨偽。本部分主要講了,文獻學的主體內容,是全書內容的重點難點與精髓之處

“大部頭的《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就只有寫本,沒有財力刻印這麼大的書。”

著名的藏書家與藏書樓名稱:祁承獛淡生堂,毛晉汲古閣,清代錢曾述古堂,趙昱小山堂,鮑廷博知不足齋,彭元瑞知聖道齋,黃丕烈士禮居,劉喜海味經書屋,近代劉承幹嘉業堂等,

都藏有珍貴的抄本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套印本最富盛名的仍是:明後期吳興閔齊伋、凌濛初兩家印本,兩家之中又以閔氏為代表,所以世稱“閔本”。

無錫華燧會通館銅活字印《會通館校正諸臣奏議》時代較早,清雍正年間曾以銅活字印大部頭的《古今圖書集成》,乾隆時以木活字印《武英殿聚珍版書》,都是

有名的活字本

在“四部要籍之精校精注本”本分,作者給我們列舉了四部要籍的善本,給我們讀這些選擇好的版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可以作為我們讀四部的一個小的書單、書目

“版本鑑定的目的主要是確認一個本子刻於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誰刻的,是否稀見,是否完整,現存各本中處於何等地位。”

較出名的好紙是:宋代白麻紙,明代白棉紙,清代開化紙,連史紙。但更為常用卻是宋代至清代一直沿用的竹紙。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校勘古書的主要目的是恢復古書的原貌,正本清源。我們從事校勘工作,最大的忌諱是替古人修改文章。文章無論好不好,那是古人的原樣,我們的目的是保護古書原樣,這是必須明確的。

陳垣先生《元典章校補釋例》總結出校法四例:對校法、他校法、本校法、理校法。

校書的態度:多聞闕疑。《論語·為政》:“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目錄”一詞現存文獻以《漢書》為最早。《漢書·敘傳》:“劉向司籍,九流以別,爰著目錄,略序洪烈。

劉向是我國目錄學的創始人。劉向、劉歆父子把《七略》分圖書為六大類三十八小類。《七略》之後,具有典範意義的目錄是《四庫全書總目》。就一部典型的目錄,它應當包括以下構成部分:書名、篇卷、時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輯錄體” 提要: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清朱彝尊《經義考》、謝啟昆《小學考》。

史志目錄:《漢書·藝文志》、《隨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清史稿·藝文志》。

輯佚的主要任務是把佚文找全,儘可能按原書的順序排纂好。

所謂偽書,就是一本書的公認著者及時代並非這本書的真正著者及時代,這書即被稱為偽書。書中有假的史料,或者書的版本被人做了手腳,如以明刊本冒充宋本,都不在“偽書”之列。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 第九章,類書與叢書。第十章,地方誌與家譜。第十一章,總集和別集。此三章介紹了古典文獻的重要體裁,並同時重點介紹其中的代表作

類書是抄集群書詞、句、段、篇、分類編纂,以供檢查的工具書。宋王應麟《玉海》卷五十四:“類事之書,始於《皇覽》”,王應麟認為《皇覽》是第一部類書。

叢是叢聚之義,叢書指把不同的書編在一起,冠以總名。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周禮》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國之志”。清朝地方誌是我國地方誌發展的一次高峰。《齊乘》就是山東省的第一部總志。

自秦實行郡縣制以來,地方行政機構以縣歷史最久而變化最小,現存地方誌中,70%為縣誌。

家譜的中心內容是記世系,以男子為主幹,按照血緣關係,先父後子,先兄後弟,依次排列。婦女附於男子,女兒附於父親,妻子附於丈夫。一般只記男子的姓名,婦女不記名。

總集,指多位作家的詩文詞曲之彙集,其中單收一人之作者為別集。總集可單收一種文體,如《歷代賦匯》、《全宋文》。亦可兼收多種文體,如《昭明文選》。總集之存者以《詩經》為最早,再下《楚辭》,再下《昭明文選》、《玉臺新詠》。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別集即詩文集,戲劇則獨立成書,一般不入別集。

阮元曾做十六首絕句論鐘鼎文,此舉三首:

第一首:

山齋竹樹起秋陰,多少銘文寫吉金。

說與時人渾不解,四千年上古人心。

第二首:

商盤周誥古人詞,宋槧經書以足奇。

誰識齋中鐘鼎字,鑄當週孔未生時。

第三首:

德功冊賞與勳聲,國邑王年氏族名。

半訂殘訛半補逸,聚來能敵左丘明。

第十二章,出土文獻概述(上)。第十三章,出土文獻概述(下)。第十四章,敦煌文獻概述。最後增設的這三章,為該書獨創。雖然古典文獻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傳世文獻,但出土文獻的新發現,往往會在文獻學界和相關學術領域引起大的震動,從而在局部掀起新的研究熱潮。正如

王國維先生的“二重證據法”,運用“地下之新材料”與古文獻記載相互印證, 以考量古代歷史文化。

王國維:“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訓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以上是該書的主要架構,和其中我認為每部分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內容,也是饒有興趣的知識點。

卓爾不群,融會貫通

本書與同類的教材書籍相比,有著鮮明的特點,在學生中間深受歡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首先,與張舜徽先生的《中國文獻學》比較而言,本書對於知識點的介紹甚為詳盡具體

這一點在本書的“目次”部分清晰可見,目次用了三級符號,而且下級符號數字很大,說明概述在分類條理上很為注意,在講述內容上很為細緻。

文獻的“釋義”為例,兩本書同樣是以《論語·八佾》為例。張舜徽先生只是一句帶過(“漢、宋學者加註釋時,都把‘文’解為典籍。‘獻’解為賢人。”)而《文獻學概論》中,作者用了三大頁去剖析解釋此例證,分別追溯解析“禮”、“杞”、“徵”、“文獻”“獻”的含義

,並用大量材料進行推理,儘可能的消除所有的疑問點,讓此問題變得明朗,同時又能是我們掌握很多此外的重要知識。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 其次,作者慣用逐步推理、追溯歷史的方式,來介紹某一個定義和文獻概念。其中更為精湛的是,某些部分可以自成一部小歷史。

例如講到文獻的形成方式之一的“譯”時,主要講了佛典翻譯、學術翻譯、文學翻譯三個方面。其中講佛典翻譯時,從東漢到清代這一期間的興起、繁榮和後來刻印流傳的情況,寫出了傳承的過程,取得的成就,做過貢獻的重要的人物事蹟,和重要的佛典古籍文獻。整個敘述過程都如同在講述一個小範圍的歷史。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 本書在撰寫時借鑑了很多其他優秀作品的長處,在發揚自身特點的同時融會貫通,大大提高了本書的價值。

如在介紹文獻的主要成書方式“著”、“述”、“編”時提到,“張舜徽先生《中國文獻學》認為‘綜合我國古代文獻,從其內容的來源方面進行分析,不外三大類。即‘著作’‘編述’‘鈔纂’”。我們講的著、述、編三種著述方式即是受張先生啟發,稍加修改而成的。

再如,“陳垣先生《元典章校補釋例》總結出校法四例,即對校法、他校法、本校法、理校法,甚為簡括。今略予變通,改理校法為綜合考證法,並更換其例證,以求貼切易懂。”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是在對出色作品的修改增補之後,運用其中,提高了本書的敘述質量和接受度。

本文小結

一本四百多頁的書,卻讓我從中感受到了浩瀚書海的在心中激盪的力量,也讓我充分的接觸了文獻學術的博學、嚴謹風格。猶如作者在講“文獻的校勘時”說的校勘的技能主要是源於主觀條件,要精通古代語言文字,包括文字、音韻、訓詁、文法,要具備古代文化知識,如天文、曆法、地理沿革、職官制度、風俗習慣等”。而對於文獻學的學習和研究來說,我們需要精通的知識更是不勝枚舉。

修學好古,精誠備至:評《文獻學概要》中的騰挪頓挫之美

文獻整理和研究是一門很為純粹的學問,同時也不允許半點的差誤。因此我們在黃卷的古香古韻中,靜心品味豎排的玲瓏整齊和繁體結構的建築變化,沉醉不知歸路。


特別說明: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可立即刪除。喜歡這篇文章,就點個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