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員稀少的農村,疫情面前,農民能出門勞動嗎?

漁鷹7


人員稀少不代表沒有,我們能否出門勞動,取決於這個人員稀少的農村是否存在“感染病毒”的確診病例或疑似人員,我們不能用人口密度來決定是否可以解除自我封閉。

前幾天在網絡上看到一則信息,說是一個農村人家全部搬走了,這個村就只有一戶人家,他們這一家也不跟外界接觸,村裡就這一戶人家也就不用隔離。村子裡沒有外人來,他們這一家人生活基本上沒有受到什麼干擾。

但這只是個例,對大多數農村來說,只要有一定的、流動的人口,那就儘量不要外出勞動。畢竟每個人的人際關係是複雜的,誰也不敢保證我們接觸的人,我們接觸的人接觸過的人是否接觸過疑似、確診病人。

而且這次的疫情病毒情況比較複雜,雖然不會通過空氣傳播,但會通過唾液飛沫、接觸傳播,病毒還有沉降特性,一旦附著打物體表面,溫度適宜的話,可以存活很久。說的直白些,當有感染者觸摸或者唾液噴濺到某些物體表面時,只要溫度適宜,病毒就能存活下來,當有人接觸到這個物品時就有可能被感染。

所以,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所在的農村人口稀少,就毫無顧忌地出門勞動,那這無疑是對自己、對家人、對農村鄉鄰的不負責的表現。另外,出門勞動是必須的,家裡到了揭不開鍋,或者說家裡一點餘錢都沒有了麼?人生除死無大事,如果沒有威脅到生命的情況下,這個勞動又不是非做不可,為什麼要選擇在疫情爆發期、傳播期出門勞動?

言盡於此,自己好好想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