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是什麼意思?有哪些講究?

農夫也瘋狂


農村俗語“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是什麼意思?有哪些講究?

在農村經常聽到一些俗語老說,一代一代的相傳,雖然傳來傳去改變了很多,但是有些值得我們去學習,有些俗語老話教怎樣做人做事的等等。就像這句“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就是告訴大家,要孝順父母,百孝為先,不要把不好的房子給他們住,比如東面和西面的房子。

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大家都知道在農村建房子和居住都很有講究,所以有很多人都會選擇坐北朝南的方向,因為坐北朝南有很大的優勢,就是通風透氣,光線也好,自然就適合人們居住。

要是房子建在東面,就會冬不暖夏不涼,還不透氣這些現象,特別是在北方的房子,一到冬天,就西北風盛行,東面的房子就十分的冷,而夏天又是東南風,還不透氣,不單單這樣,而且東面的光線又不好,日照時間少,相比南北方向來說,在那裡居住的條件又差了很多,難怪農村也有句俗語老話“有錢不住東面房,冬不暖,夏不涼”的這個說法。



如果這種房子給老人家住,有些老人家身體健康肯定沒有以前年輕的時候身體健壯,特別在農村幹活的老人,年輕的時候幹活也多,身體也會出現毛病,要是天氣有所變化,比如有腰傷的老人家,就會引起身體不適,要是長期生活在東面房,就不利於身體調養,講的通俗一點,就是要把好房子留給父母住,不然,外人就會說“不孝的兒郎”。



不住東房,為什麼南房也不可以居住?這是有地域性的,要是偏向北方,北方的房子一般都是坐北朝南的,在南邊可能是街道或者馬路邊,自然比較吵,有些年紀大點,就會睡不著,一點動靜都會醒,自然不適合老人家住,所以南房也不利於老人居住。



所以這句俗語老話就是想告訴我們,對父母孝不孝順,看老人家的生活環境和居住環境就可以看出這個人對父母怎樣,也在提醒我們,孝順老人不是光嘴巴說說而已的,要實際行動起來才行,但是還要注重細節。如果你有不同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學習一起討論!


賣煎餅的小夥子


“東屋南房,不孝兒郎”這句俗語我比較喜歡,意思是教育農村一些不孝順爹媽的孩子,不能只顧自己住敞亮的正屋,讓父母住冬冷夏熱的廂房,反映了一些農村的現實生活。

這句話說的沒錯,在農村有很多兒子娶了媳婦後,只顧自己住的舒坦,根本不管爹媽怎麼樣。正應了那句“山鴉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在過去的農村,不像現在都給兒子在城裡買樓房。那時候農村很貧窮,別說樓房,連平房都蓋不起。娶了媳婦後,只能東西兩間屋居住,或者是搬到廂房裡住。大家都知道,舊時農村蓋的廂房是為了盛破爛用的,窗戶很小或者乾脆沒有窗戶,都低矮陰暗。因此不管是東廂房還是西廂房,都不光是光照不足,還冬冷夏熱,這樣的房子住進去可想而知會是什麼感覺。



也有的人家在院子的南邊蓋了南廂房,南廂房要比東西廂房寬敞一些,但因為過去房子窗戶都小且高,何況廂房本來就矮,因為廂房不能高於正屋,所以陽光很難照射進屋裡。冬天沒有陽光照射就會陰冷,夏天沒有對流的窗戶風,自然是酷暑難耐。而在農村,一般情況下,都是老人住廂房。


不過現在農村條件好了,即使是住在東屋南房,也是窗明几淨,實在不行屋裡安裝空調。當然大多數人家,還是給兒子在城裡買樓房,爹媽也不用住東屋南房了。


一品小十六


農村老人常說的“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如何理解?有啥講究?

俗話說“有錢不住東廂房,冬不暖,夏不涼”。可見,住廂房受罪不舒服。

要是誰家兒子把家裡老人(包括爺奶父母)安排在東屋南房居住的,都會被人看不起,認為不孝順。這個說法是真的,真的可以看出兒孫是否孝順。
從上面的圖片可以看得出來。農村很多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向的,這個房屋坐落有很多的好處,總結出來就是冬暖夏涼。人住在主屋北房,冬天就可以抵擋住凜冽的寒風侵襲,夏天又有東南風颳進來,也就是冬暖夏涼的說辭了。

但是居住在東西廂房或者南房(南房就是大門樓那排小房屋,俗稱倒房,門口朝後開),就不對勁了。東西廂房一般都是儲藏室或者廚房等配房,不是住人的地方。就算在古代,家中有僱傭僕人的富人家庭,也是僕人住在廂房的。南房(俗稱倒房)就更不是住人的房間了,一般就是放置工具或者養狗,現在農村家庭有南方的,一般不蓋滿了,是敞開式的棚子房,主要放置車輛工具用的。

所以說農村人很忌諱這個事情。比方說有社會經驗的人去你家做客,往往會先觀察你家有沒有住廂房南房的人,如果有,第一印象會看不起你,也就不會真心和你交往。因為不放心你,會認為你不孝順。在古代,百事孝為先,不孝順的人是沒有誠信可言的。做生意要先會做人,就是這個道理。

不過很可惜的是,現實中確實有農村老人住在東屋南房的。這就是很典型的不孝兒郎。走訪過很多的農村家庭,會發現一般不是兒子的問題,大多是兒媳婦的原因。兒媳婦太強勢,做兒子的又是窩囊廢,什麼都聽老婆的,害怕過不好,也就任由老婆亂來胡來,殊不知這樣會被人揹後戳脊梁骨。


農村老俗話


“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其實特別好理解。

就是讓自己住在冬暖夏涼高房大屋的正屋裡,讓父母住在東屋南房的偏房裡,肯定就不算是孝順“兒郎”。

在我們農村老家,房子有正房和偏方之分。

所謂的“正房”,就是坐北朝南的大北屋。也是整個院落裡的最好的房屋建築。

北屋,高大寬敞,背風向陽。並且由於採光和通風良好,真正的是冬暖夏涼的好住處。

而在院落裡的東、西、南三邊,所建設的房子,叫東屋,西屋和南屋。

這就是所謂的偏房。

偏房基本的用途,一般是做儲存用的。是存放農具及各種雜物的地方。

所都建的比較矮小。

這些偏房,在採光方面,都存在著“死角”,又加比較矮小,與正房北屋相比較,環境恰恰相反,是冬天凍死人,夏天又熱死人的屋子。

又加這些偏房,都有面牆靠街,所以基本都不留窗戶,或象徵性的留一個很小的小窗戶。

這又對房子的通風問題,也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所以,偏房裡住人,條件是極差的,一般不會有人住。

當然,有些特殊的情況下,比如家裡人口特別多,正房又住不開,則必須有去住偏房的了。

孝順的兒女是不會讓老人去住偏房的,寧願自己去住。

但是,就如同俗話說的那樣,“林馬大了什麼鳥兒都有”。偏偏就有少數的“不屑子女“,把家中老人“攆到”偏房了去住。

這些人,不念老人對他們的養育之恩,嫌棄和厭惡老人,嫌老人“礙事”兒。

這就有了“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這一說法。

這種作法,是很不得人心,並且很不道德的。

孝順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兒女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講文明樹新風的一種體現。

對這種不文明,不道德,不負責任的行為,我們要加以抵制和責。

讓我們的社會,形成一個遵敬老人孝順老人的良好風氣。

讓辛苦了大半輩子的老人,真正能有個幸福的晚年,真正做到老有所養,做到健康長壽。

謝謝您的閱讀!


笨刨


農村俗語: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農村俗語有一部分是能夠提供給我們人生經驗的借鑑以及人生智慧的獲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我這句有關孝的俗語吧,百善孝為先,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以自己父母的幸福安康為任何事情的起終點。


“東屋南房”的意思就是讓自己的老父母住在東邊的房間或者南邊的房間,“不孝的兒郎”這句話是承接上一句話而得出的結論,也就是說如果讓自己的父母住在東邊的房間或者南邊的房間都是兒孫不孝的體現。或許大家對此感到很奇怪,或許大家也會聯想到農村迷信方面,其實這句俗語是很有道理的,具體的我們來分析一下吧。

這句俗語是來自北方的農村,北方農村的房屋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因為這樣的房屋方位的設置,在東邊的房間在冬天的時候容易受到西北風的侵襲,而在夏天的時候東南風又不經過這裡,也就說沒有涼風吹進來,也就是說住在這裡冬不暖夏又不涼,對於老人是非常不好的,本來老人身體就弱,卻還要受著氣候的折磨,對於他們身體就更加不好了。因為房屋坐北朝南,也就是說南邊是對著大門,對著街道的,這樣容易吵雜,對於老人的休息也是不好的,另外,老人也喜歡清靜,太吵了她們也會感到非常不舒服。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在北方,東屋和南屋都是對於老人的正常生活不好,如果兒孫們對此沒有任何的考慮,說明他對老人不夠上心和關心,也就是不孝。


生活巷


在農村建房子不管是朝向還是方位都非常有講究,而且建房位置、地形等等,都要綜合考慮在內。因為農村人都相信一定的風水,認為建房的好壞直接影響家庭幸福等,因此房屋建造也格外講究。那麼對於農村說“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為什麼父母住東屋南房是不孝?



我們農村當中很多房子建造都是坐北朝南居多,無論是構造還是建造方位,房子的設計是很有講究的。特別是北方地區一到冬季十分寒冷,就在近幾天東北黑龍江地區就開始變冷了,瞬間到了零下十度左右,很快人們就感覺冬天真的到了。

而對於坐北朝南的房子,“東屋”這個位置的房子在冬季是特別冷的,由於受到西北風肆虐,寒風呼嘯,如果讓父母住在這個位置,會整個冬季受到寒風侵擾,忍受刺骨的寒風,因此如果安排父母住東屋就會被認為不孝,讓父母受苦。



那住“南屋”這個位置就好嗎?在以前農村人普遍認為南屋由於本身建造問題,這個房間肯定是在最前面的,一般農村房屋前面就是大馬路,村裡人整天經過,吵吵鬧鬧,人流量也多,不適宜年老的父母居住,不利於睡眠。而且到了夏季,東南風盛行,這個房屋也會比較潮溼、悶熱,空氣不通暢。如果讓父母居住在這裡也被人們認為不孝。



這樣的俗語是在說明了當時農村普遍建房的方式以及人們生活的一種狀態,它也是從側面反應瞭如何對待父母才為孝子。一個社會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到社會的監督,做的不好就會被人責罵。雖然這樣的俗語沒有一定的科學根據,但卻可以很好的教會了人們如何更好的對待父母,如何盡一份孝心。大家覺得呢?歡迎下方留言,一起討論。


鄉村波比


農村俗語:“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有何講究?是什麼意思?

千百年來,農村流傳著一句句膾炙人口的老話和俗語,代代相傳,雖有所變化,但俗語和老話的形式,亙古不變,通過這些老話和俗語,傳授著經驗,表達嚮往,教人做人做事等等,而這句“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就是告訴大家,要孝敬老人,不把東面和南面的房子留給老人住。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其實和農村建房子的講究有關,建房子首先講究的是居住舒適,所以,大部分人選擇的朝向都是坐北朝南,坐北朝南的優勢就是通風透氣,日照時間合理,自然適合人們居住了。

而東面的房子,冬不暖夏不涼,還不透氣,特別是北方的房子,到了冬天,西北風盛行,東面的房子冷嗖嗖,夏天又是東南風,還不透氣,不僅如此,東面的房子日照時間也不夠,相比南北來說,居住的條件就差了很多,也難怪農村有“有錢不住東面房,冬不暖,夏不涼”的說法了。


這樣的房子給老人住,老人的身體原本就沒有年輕時候健壯,特別是農村老人,年輕時候體力活多,身體毛病也多,一點微妙變化也能引起身體不適,長期居住東面房,自然不利於身體保養,講得通俗一點,家裡好房子,得留給老人,不然,人們就會說“不孝的兒郎”。

不住東房,南房為什麼也不住?這有一定的地域性,還是偏向北方,北方的房子坐北朝南,南邊往往是鬧市、街道,自然嘈雜一些,年紀大了,睡眠不深,一點風吹草動都能驚醒,自然不適合老人住,所以南房也不利於老人居住。


所以說,這句老話,就是告訴人們,看人孝順與否,老人簡單的住宅能看出一二,也提醒著人們,孝順老人,不應該只是嘴上說說,付諸實際行動的同時,還要注重細節。


農人解說


農村俗語:“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是什麼意思,有啥講究?這條俗語告訴我們為人處事做人的道理,要懂得孝順、感恩。

在我們南方,所建的房子都是坐北向南的。坐北朝南的優勢就是通風透氣,日照時間合理,而東面的房子日照時間不夠,冬不暖夏不涼,還不透氣。

"東屋南房,不孝兒郎"說得是如果老人住東面的房子,是個不孝順的兒子,東面的房間比較潮溼,不透氣,不透風,讓老人住對身體是不利的,加上老年人體弱多病,容易病痛纏身。


所以這句話是告誡年輕人,父母從小含辛茹苦把孩子撫養大,要懂得感恩,生活條件好了要改善父母的居住環境。父輩們盼得是:我養你長大,你陪我到老。你覺得對嗎?歡迎下方評論......


榕樹下的山裡妹


這句俗語,主要針對淮河以北的地區為主,北方地區的氣候條件決定了房屋建造時的走向,也就是廳堂“坐北向南”的院落結構的朝向。

由於中國傳統院落結構保持私密性,採光、通風、保暖等要素決定院落結構房屋的舒適度。

北屋(堂屋)是院落中最尊貴和舒適度最好房間。冬暖夏涼,通風通暢。房屋門窗朝向南,冬天陽光普照,院落和北牆阻擋西北風,夏天東南季風盛行,門窗大開,通風通暢。所以堂屋作為院落家庭中最尊貴人居住。也作為接待和祖宗祭祀之用。

“有錢不住東廂房,冬不暖,夏不涼”,因此來看“東廂房”由於冬季西北風盛行,很難做到保暖,而夏季東南風盛行,又不能有效的通風,這對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說,不利於居住。

而“南屋”來說,由於靠近街道,南面無法開門窗,門窗開在北面,所以“冬冷夏熱”。也是院落結構中舒適度最差的房屋,所以簡易結構院落,南廂房就取消掉了。



我泱泱中華有著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而孝道則是我炎黃子孫的寶中寶。我國古代的建築也是頗有講究的。而居住也是要按照長幼尊卑排序的。在我國的建築中,通常是坐北朝南有幾間正房,而這幾間正房當中要數東屋為上房。也就是東為大西為小。所以通常都是家中最為尊貴的長輩在東屋居住。如果是古代那種三進的院子,那麼門房通常是家中的長工居住,二進院子東屋為家長居住,後院是女眷和孩子居住。相對來說南屋要比北屋尊貴。

可是如果家裡的晚輩非要住在東屋或者南屋就是擠佔了這個尊貴的位置。當然也就說明這個晚輩是個不懂孝道的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