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鍼灸治病的八種方法

針灸治法是理、法、穴、方、術的綜合體現。歸納起來,有汗、吐、下、升、溫、清、消、補八法。

(一)汗法

汗法即通過發汗的方法達到解表的目的,主要用於外感表熱之邪束於肌表,衛氣失宣導致的風寒或風熱感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脈浮緊的表實證。治宜發汗解表,可取大椎、身柱、風池、風門、肺俞、合谷、列缺、後溪等穴。針灸並用,瀉法。

解析針灸治病的八種方法

(二)吐法

吐法即通過催吐的方法達到清理胃腸、通調腑氣的目的,主要用於治療飲食積滯或食物中毒證。可取天突、膻中、中脘、合谷、內關(強刺激)、豐隆、足三里等穴。只針不灸,瀉法。

(三)下法

下法即通過瀉下的方法達到通調腑氣的目的,主要用於治療胃腸積滯、大便秘結、腹痛拒按、舌紅苔黃(燥)、脈沉實有力的裡實證。可取合谷、曲池、天樞、大腸俞、豐隆、足三里等穴。只針不灸(腹部腧穴淺刺或斜刺),瀉法。

解析針灸治病的八種方法

(四)升法

升法即利用針灸補益中氣、昇陽舉陷的治法,主要用於治療清陽不升引起的頭暈目眩和中氣不足導致的氣虛下陷證如久洩、久痢、內臟下垂等。《靈樞·官能》所說“上氣不足,推而揚之”,《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下者舉之”,均是謂此。

1.益氣昇陽——對於清陽不升引起的頭暈目眩、健忘、失眠等症,多取氣海、關元、百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針灸並用,補法。

2.昇陽舉陷——對於中氣不足導致的氣虛下陷證,多取氣海、關元、中脘、百會、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針灸並用(重用灸法),補法。

解析針灸治病的八種方法

(五)溫法

溫法即通過溫灸的方法達到溫通經絡或溫中散寒的目的。《靈樞·經脈》說:“寒則留之。”《靈樞·九針十二原》進一步解釋說:“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留”即留針之義,“人不欲行”也形象地描述針刺手法應深而久留。指出了寒性病證的治療原則是深刺而久留針,以達溫經散寒的目的。因陽虛寒盛,針刺不易得氣,故應留針候氣。加艾施灸,更是助陽散寒的直接措施。陽氣得復,寒邪乃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溼邪為患的肌肉或關節腫脹疼痛、肢體癱瘓、肌肉萎縮,以及寒邪入裡的內臟寒證(諸如肺寒咳喘、胃寒冷痛、腸鳴腹瀉、腎陽虛五更洩等)。可取疼痛肌肉或/和關節局部的腧穴或/和阿是穴與病變髒腑相應的募穴或/和背俞穴等。若寒邪在表,留於經絡者,艾灸施治最為相宜。若寒邪在裡,凝滯臟腑,則針刺應深而久留,或配合施行“燒山火”複式針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溫針法最為適宜。寒證有表寒、裡寒、虛寒的不同,針灸治療也因之而異。針灸臨床常用的溫寒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溫散表寒——

由風寒束肺、衛氣失宣的外感寒表證,除惡寒重,發熱輕主症外,舌苔、脈象均現寒象。治當溫散表寒,取督脈和足太陽經腧穴,以針瀉之,更輔以灸法。如溫灸大椎、風門、肺俞等穴,以散寒解表。

2.溫經散寒——寒凝經絡,致經絡所過部位酸楚冷痛,或寒邪深伏的痛痺證,可根據病變部位在相應部位取穴施治,或循經取穴,針刺深而久留,行熱補法,或施以灸法(溫針灸最佳),以溫通經絡、散筋骨之寒。


解析針灸治病的八種方法

3.溫中散寒——寒邪入裡,陰盛陽虛,而成各種裡寒(實)證。如肺有寒則水飲內貯,發為咳嗽,痰稀,甚則作喘,治宜溫肺蠲飲,取肺經之俞、募、原、合等穴灸之;脾胃有寒,停聚中焦,則中陽不振,氣機失宣,發為腹痛,腹脹,便稀,甚則洩瀉,治當溫中散寒,以助運化,取足陽明、太陰兩經的俞、募、原、合等穴。此外,如寒邪直中三陰,則惡寒、不發熱,甚則四肢厥冷,脈伏等;寒氣留於厥陰,肝經氣機凝帶,則為寒疝,少腹陰丸作痛;寒氣阻於胞宮,致女性陰冷、痛經、宮寒不孕等。凡此種種,也都屬於裡寒之偏實者,應取其所屬經絡或表裡經有關腧穴,以灸法為主進行治療。古書記載灸數百壯者,大都指此而言。當然並不排除針刺的方法,如深刺久留,激發經氣,使陽氣來複以散其寒邪,也為治寒證所常用。

4.散寒補虛——一般指慢性病之屬於氣虛、陽虛者而言。例如心陽不振,影響血運以致痰瘀互阻而成胸痺,心痛,脈來結代,甚至肢冷脈伏等;脾陽不足,運化無權,而成腹脹,納呆,便溏或久洩、久痢等;腎陽不振,命門火衰,水氣氾濫,而為腹滿肢腫,水氣上逆為咳為喘,以及男子遺精、陽痿、早洩、精少不育,女子帶下、崩漏、月經不調、血虛不孕等均為臨床常見。凡內臟之(虛)寒證,可取相應經脈的原穴、合穴或背俞穴、腹募穴,行針刺熱補法或溫灸法,以溫(補)臟腑之(虛)寒。如肺寒痰飲灸肺俞、中府;脾胃虛寒溫補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膀胱虛寒溫灸中極、腎俞、膀胱俞等。

5.回陽救逆——《靈樞·經脈》說:“陷下則灸之。”針灸臨床上一些氣虛下陷證如久洩、久痢、內臟下垂以及陽氣暴脫導致的休克、虛脫、四肢逆冷之大寒證等,也必須重用灸法以求治。常取神闕、氣海、關元、百會、大椎、命門、脾俞、腎俞、足三里等穴,或隔姜灸,或隔鹽灸,以昇陽舉陷,回陽固脫。《靈樞·禁服》說:“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這也是寒證用灸的一種。血寒是血脈中陽氣不足、陰寒過盛,或寒邪直中血分,致血脈凝滯。例如血寒導致胞脈閉阻引起的閉經、痛經,血寒導致血脈凝滯引起的寒痺、脫骨疽,皆屬此類。在治療上就應遵循“血寒灸之”的原則施以灸療,以扶陽祛寒,溫通血脈。

解析針灸治病的八種方法

(六)清法

清法即通過清熱的方法達到解表、解毒、開竅等目的,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毒火壅盛、內臟積熱、熱極神昏等。清熱泛指一切屬於熱證的治法,不僅僅指發熱而言,因為發熱不一定都屬於熱證,而熱證不一定都有發熱。熱證多由外感溫熱之邪;或初為寒邪,鬱而化熱;或七情過極,鬱而化火;或飲食不節,積蓄成熱;或房室勞倦,耗傷陰精,陰虛陽亢所致。針灸治療時,應針對表熱、裡熱、虛熱的不同進行處理。此外,有些熱證可沒有發熱症狀,如胃有熱而為口糜,肺有熱而為鼻淵,肝有熱而為目赤,都可按經刺之以清熱瀉火。

《靈樞·經脈》說:“熱則疾之。”《靈樞·九針十二原》進一步解釋說:“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疾”與“急”通,有快速針刺之義,“以手探湯”形象地描述了針刺手法的輕巧快速。指出了熱性病證的治療原則是淺刺疾出或點刺出血,手法宜輕而快,少留針或不留針,針用瀉法,以清瀉熱邪。例如風熱感冒,常取大椎、曲池、合谷、外關等穴淺刺疾出,即可達清熱解表之目的。若伴有咽喉腫痛者,可用三稜針在少商穴點刺出血,以加強瀉熱、消腫、止痛的作用。

《靈樞·終始》說:“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一陽者一刺陽也。”根據“熱則疾之”的刺法,治療熱病,一般均不留針,而本條卻提出刺熱厥留針之法,可補“熱則疾之”之不足。驗之臨床,確有一定道理。

解析針灸治病的八種方法

從針灸臨床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實熱證常須深刺、重刺、留針,才能達到清熱祛邪作用

。因此,“疾之”是否可引申其義,為快而有力,包括進針、捻轉、提插均快而有力。結合《靈樞·終始》“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的論點,釋為“重刺留針”,則較為符合臨床實際。其中二陰一陽與二陽一陰的治法,是指針刺熱厥時,為了要達到陰氣盛而陽邪退的目的,故應針刺陰經兩次用補法,刺陽經一次用瀉法;針刺寒厥時,為了要達到陽氣盛而陰邪退的目的,當針刺陽經兩次用補法,刺陰經一次用瀉法。對於陽盛,不一味瀉陽,而從補陰以消陽邪;陰盛不一味瀉陰,而從補陽以消陰邪的方法,頗具深意,值得臨床重視。針灸臨床常用的清熱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宣散表熱——外感表熱之邪束於肌表,衛氣失宣導致的風熱感冒,症見惡寒發熱、咳嗽、頭痛、身痛、無汗、脈浮數等表實證時,治宜解表清熱。毫針淺刺大椎、身柱、風池、風門、肺俞、曲池、合谷、外關、列缺、後溪等穴,只針不灸,瀉法,疾出其針,可點刺出血,以清熱解表。《靈樞·寒熱病》《靈樞·熱病》等均有表證寒熱的治法。

解析針灸治病的八種方法

2.清瀉裡熱——如果邪熱在裡或熱自內生而成的實熱證,治法當以清瀉裡熱為主。《素問·刺熱論》有較詳的記載,論述了五臟熱病的症狀和針刺治療的方法並總結其治療規律。一般均為針刺病變髒腑所屬的經絡及其表裡相關的經絡為主,再結合具體症狀加減化裁。這一法則為後世治療裡熱病的根據。臟腑有熱,可取合谷、曲池以及相應經脈的井穴、滎穴、郄穴、募穴或(下)合穴,只針不灸,瀉法(可點刺出血),以瀉臟腑之熱。臨床常見的針刺清裡熱證法有:

(1)清心肺之熱 (如急性口腔炎、氣管炎、肺炎等) 症見發熱,心煩易怒,口舌生瘡,咳嗽,咯吐黃膿痰或血痰,胸痛,舌紅、苔黃膩,脈浮數等,應瀉心、肺之經的少衝、中衝、少府、勞宮、少商、魚際、尺澤等。高熱者屬邪在陽明,故可兼瀉手、足陽明經穴合谷、曲池、內庭等。

(2)清胃腸之熱 (如急性胃腸炎、急性痢疾) 症見發熱,胃痛,嘔吐,腹痛,下痢等,應瀉手、足陽明經的合谷、曲池、二間、內庭、天樞、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等。

(3)清肝膽之熱 (如急性肝炎、急性膽囊炎) 症見發熱,脅痛,黃疸,噁心,嘔吐,納呆等,應瀉足厥陰、少陽經的行間、太沖、俠溪、陽陵泉等。消化道症狀明顯者,可兼取足陽明、足太陰經穴,以調理脾胃。

解析針灸治病的八種方法

3.清瀉熱毒——對於氣營兩燔的高熱證、溫毒熱邪內陷營血以及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腮腺炎、瘡瘍癰癤、毒蟲咬傷等毒火壅盛之證,還可在大椎、膈俞、合谷、曲池、十宣、井穴、耳尖(或耳垂)以及肘部的曲澤穴、膕窩的委中穴毫針重瀉,更可施行點刺出血術,以瀉營血之熱毒。

4.瀉熱開竅——邪熱上擾清竅,導致熱閉神昏(如中暑神昏、中風閉證、小兒驚厥或因痰蒙清竅致精神失常者),急取水溝、承漿、印堂、百會、十宣、井穴、合谷、太沖等,只針不灸,瀉法或點刺出血,以醒腦啟閉。

5.刺絡瀉熱——經絡氣血瘀滯之局部熱證,可用毫針散刺、皮膚針叩刺或三稜針點刺局部血絡,以化瘀除熱

6.滋陰清熱——對於陰虛火旺之證,即所謂“陰虛生內熱證”,症見潮熱,眩暈,眼睛乾澀,咽乾喉燥,聲音嘶啞,心煩,懊不安。因陰虛不能涵陽,陽氣偏亢;或陰虛生火,而致發熱。因其本質為虛,故治法以補陰為主。重點選用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腧穴。常用腧穴有太溪、湧泉、照海、然谷、魚際、尺澤、膏肓(俞)等。針刺平補平瀉,以清虛熱。有虛火者或陽亢太甚時,可酌用瀉法,以清火瀉熱。治療陰虛,當明辨病變髒腑之所在,因證施治。例如肺陰虛者,常見乾咳無痰或少痰,咯血,咽乾喉燥,聲音嘶啞,甚至失音,顴紅,潮熱等一系列肺系症狀,治療以取肺經腧穴為主,並加取腎經腧穴,滋陰潤肺、壯水制火;心陰虛者,常見心悸,怔忡,心煩,懊不安,失眠,健忘,口乾,胸悶,心痛,舌紅,脈數或結代,治療以取心經與心包經腧穴為主,並加用腎經腧穴以滋腎水、降心火;肝腎陰虛者,常見頭昏、眩暈、眼睛乾澀、失眠、健忘、遺精、月經不調等,治療以取肝腎兩經腧穴為主。此外,俞募穴之應用,亦甚重要。陰虛發熱,一般以針刺平補平瀉手法為宜。但虛癆身熱,古代卻多用灸法。如

唐代灸療大師崔知悌擅長用灸法治療“肺癆”之疾,並著有《骨蒸病灸方》一書。因為“癆”為虛之甚者,虛而成癆,不僅陰虛,陽氣亦弱,所謂“陰陽形氣俱不足”,當適應於灸療。目前,各地治療肺結核病亦有效仿用灸的報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刺緩者,淺內而疾髮針。”刺緩即刺熱,熱則脈緩。然而,任何一種治療原則都不是絕對的,熱性病證的淺刺疾出的治法也不例外。當熱邪入裡(即“陰有陽疾”)時,就應該深刺留針,並可配合運用“透天涼”的複式針刺手法。

解析針灸治病的八種方法

(七)消法

即通過針灸活血化瘀、消腫散結或利水通淋、消除水腫的治法,主要用於治療肌肉和關節的扭挫傷、毒蟲咬傷、小便不利或尿閉、肢體水腫等證。

1.活血化瘀——主治氣滯血瘀的血實證,可取合谷、太沖、膈俞、阿是穴等。只針不灸,瀉法,宜點刺出血。

2.利水消腫——主治三焦氣化不利、小便淋澀不通的水腫病,可取中極、水分、水道、三陰交、陰陵泉、委中、委陽、肺俞、脾俞、腎俞等穴。針灸並用,瀉法。

解析針灸治病的八種方法

(八)補法

補法即用針灸扶助正氣、增強功能、補益陰陽氣血和臟腑虛損的治法,適用於各種虛證。針灸是否有補益正氣的作用,歷代醫家頗有爭議。《黃帝內經》強調通過補瀉達到補虛的目的;朱丹溪(金元)、汪機(明代)等認為針無補法;張子和(金元)則認為針灸補虛是邪去正安的結果。臨床實踐表明:針灸確有補虛的治療作用。例如肺結核病的臨床表現是肺虛證,經過針灸補肺或按“培土生金”之法治療後不僅臨床症狀有所好轉,病灶也相應改善。只是虛證與實證相比,難奏立竿見影之效。實是太過,太過的減少比較容易;虛為不足,不足的要得到補充就比較難。故中醫自古就有“瀉實有實效,補虛無近功”之說。針灸臨床怎樣補虛?從《黃帝內經》中所論補虛之法以及歷代著作中有關記載,結合臨床實踐,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幾種形式。

1.補其本經——某一臟腑虛弱時,即在本經取穴以補之。例如心血虛者取手少陰經或手厥陰經,肺氣虛者取手太陰經,脾胃虛弱者取足太陰經、足陽明經等。一般以取本經的原穴和背部本臟腑的俞穴為主。

2.補表裡經——取與病變髒腑表裡相關的經穴補之。例如脾與胃相表裡,脾虛可以補足陽明經,胃虛可以補足太陰經;肝與膽相表裡,肝虛可以補足少陽經,膽虛可以補足厥陰經等。一般以取表裡經的絡穴、原穴和背俞穴為主。

解析針灸治病的八種方法

3.虛則補母——根據臟腑五行生剋制化關係,所生者為母,母能令子實的理論而來。例如土生金,脾胃屬土,肺屬金,肺臟虛時可選取本經屬土的母穴(太淵)以補之,也可取脾、胃經腧穴補之,或取其屬土的腧穴(太白、足三里,母經母穴)補之;即臨床常用補土生金法。如若兩種方法同時應用,則補益效果更佳。

4.固先天之本、補後天之氣——人體臟腑、經脈機能活動的盛衰,既取決於先天之本(肝、腎)的精血強弱,又有賴於後天之氣(脾、胃)的氣血盈虧。大凡臟腑、經脈氣血虛弱之症,針灸治療均可依從固先天、補後天的大法。固先天肝腎之本,令稟賦強而不衰;補後天脾胃之氣,使氣血生化有源。除選用肝、腎、脾、胃四經的腧穴之外,四個臟腑的相應背俞穴以及膻中(氣會)、膈俞(血會)、氣海、血海、膏肓等都是益氣養血的要穴,針灸並用,頗有效驗。

以上均屬補虛之例,對於陽虛、氣虛患者以及血虛、陰虛而無火熱之象者,一般均以針灸並用補法。而血虛、陰虛伴有虛火或陽亢者,則只針不灸,平補平瀉。可取足少陰經以滋腎水,即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血虛者可取心經、心包經腧穴以及藏血、統血之肝經、脾經、胃經腧穴以補生化之源。所有這些,都是補虛常用之法。

針灸臨床具體的補虛法主要有補益心肺法(適用於心肺氣虛證,如心悸氣短、少氣懶言、自汗、精神疲乏等,穴取太淵、神門、內關、膻中、心俞、肺俞、足三里等,針灸並用)、

補養心脾法(適用於心脾兩虛證,如貧血、面色蒼白、心悸失眠、多夢健忘、月經色淡量少等,穴取神門、內關、太白、三陰交、心俞、脾俞、足三里等,針灸並用)、補中益氣法(適用於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之證,如食少納差、氣短乏力、久洩不止、遺尿、月經過多、崩漏、脫肛、陰挺、內臟下垂等,穴取中脘、氣海、百會、脾俞、胃俞、足三里等,針灸並用,重灸)、昇陽固脫法(適用於氣虛下陷、陽氣暴脫之證,如脫肛、陰挺、內臟下垂、遺尿、久洩不止、四肢逆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微欲絕等,穴取百會、氣海、關元、神闕、素髎、水溝、足三里等,針灸並用,重灸)、滋補肝腎法(適用於肝腎兩虛證,如眩暈、耳鳴、目澀、視物昏花、腰膝痠軟、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等,穴取太沖、太溪、三陰交、關元、命門、肝俞、腎俞等,針灸並用)、氣血雙補法(適用於氣血兩虛證,如精神疲乏、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失眠多夢、月經不調等,穴取膻中、氣海、太淵、內關、血海、三陰交、足三里、心俞、脾俞、肝俞、膈俞等,針灸並用)。

解析針灸治病的八種方法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