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讓小孩瞭解前人的飢餓歷史?

進取23088581


在適當的時期讓小孩瞭解前人捱餓的歷史,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的。不但要讓他們知道,還要有適當的體驗最好。為什麼?

一丶是告訴孩子,他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太爺爺太奶奶太外公外婆所處的四、五、六十年代出生時,糧食是如何的珍貴這個歷史。雖然無奈的是,中國那幾個時期的農業生產力,因受到天災人禍及科技等很多方面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規模和渠道,糧食畝產從幾百廳到幾千斤,但那時間大多數中國人的腦子裡並沒有忘記的一段悲衰的歷史。這樣,也可以對孩子們彰顯中國人民為解決溫飽問題而不斷進行努力奮鬥,提振人們發展科學生產力的奮鬥精神。

二、從另個角度講,歷史也是不能忘記的,今天的孩子看似豐衣足食,但前輩奮鬥的歷史還是需要記住的,也為今天我們不斷地強調要端穩自己的飯碗,要重視國家的農業發展,重視國民的糧食安全教育作必要鋪墊,要始終在代代人間有了解有傳承,這還是我們的責任。

三、再則,我們從人民健康養生的角度想,人類在已經取得豐衣足食時,經常有適度的保持點飢餓感並強調適度不太過的進食習慣,也是很有必要的。就象我們中醫養生理論講的"欲得小兒十分安,常留三分飢與寒"是相吻合的。人類的五腑六藏如果一直處於因過份飽溫而至"空間"狹窄的狀態,勢必是因身體臟器長期處於強力工作狀態而不能做到亦張亦收,也會很累的。

所以,我們可以預知的是,要有適量的原則,適當而輕度飢餓的感覺對身體來講,是有脾益的而無不利的,當然,對小孩子更是如此。


Xiuxing369


教育是有必要的,作用是有,但不大,我和我子們講,六二年災荒我八九歲每天盼吃飯,端上飯盡是草做的就哭,最好的飯就是半大鍋水加野菜放一把莜麵,因有糧的.味,我們哪時同伴都一次喝四五大碗,喝完小便都解不開褲子,因褲帶是一頭環一頭鉤需大人幫忙,牲畜都餓死了,燒的也沒有,笫二年種國家調撥的種子和耕畜。當時我們家六口人,就父親一個勞動供應二兩紅高梁。我講這樣的話,都是同樣的回答:這是什麼年代了?並且把隔夜的炒菜給倒掉,防止癌症,跟其他人說更是如此。只知享樂,不知創業堅苦


李有信1


應該。我是生於60年代,長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人口糧食是定額制,我生長在農村,每天三餐吃雜糧,山薯,芋頭,南瓜,白菜,別小看這幾種菜,在當時是主食,一日三餐放點大米煮鍋粥,這4種菜輪流煮,鹹菜,羅卜幹,豆腐乳,一餐吃二碗,填飽肚子,渡過了童年、少年、青年,一家九口人就這樣渡過了難忘的歲月,感謝天地,感謝祖宗,感謝父母,把我養育大。在農村農民就是靠雜糧渡過那段日子,養活了60後,70後。比父輩吃觀音土,吃米糠強多了。


太阿劍俠


六十年代初,看過一個連環畫,上面講_一個故事:同住一個山村的兩個人一個是地主糧食吃不完每天把吃剩下的飯菜隨意倒在穿村的水渠中,下游住一戶窮人每天把地主剩下倒在水渠中的剩飯菜撈起來曬乾存放。遇到災年窮人有存放的食物沒餓死,反之地主由於浪費沒糧食全家被餓死。當時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如果現在有地主倒食菜讓我拾到多好馬上就吃掉就不餓肚子了,可惜當時的地主也在公共食堂吃飯,一樣餓肚子。


daOruaimi


該是應該,但沒人聽沒人信,我對孫子孫女講小時候挨餓受凍的事,他們說那是過去的事了,能是真的嗎,現在以後那有那樣事了,在一次兒子帶兩孫女回家,把家裡園子裡的所有的菜都做了,又到松花江邊買了幾樣野生魚,十一歲的大孫女說這些菜除了魚都不好吃,兒子說她,她爭辯,兒子生氣的說,等你們長大了,什麼都不會幹只會吃,連吃屎都沒有,大孫女問我爺爺你看我爸說的多噁心,我說兒子,耐心點,兒子說這時的孩子太氣人,整天這不好吃那不好吃,然後孫女問我,怎麼就能連屎沒的吃,我說你想想人都沒飯吃,都餓死了,你那裡去找,她聽後蹦起來哈哈哈哈的大笑,說莫明其妙,杞人憂天。


生不逢時566


我這個六零後雖然說是在北京長大的,但是當年的物資匱乏年代至今我還記憶猶新。

記得小時候我們這一代人所經歷的是一到月底是家家戶戶幾乎都沒有什麼餘糧,就拿我們北京的供應標準來說吧是三七開,既70%的玉米麵也就是棒子麵、20%白麵、10%的大米。現在回想起來吃棒子麵的年代我走心裡發酸胃裡也發酸!可是在當年我們還算是好的,聽老人講當年有些貧困地區吃不上飯的多的是。

當年的事情我也對90後兒子講過,但也沒有多少效果。所以說我認為很有必要對年輕人尤其是學生們進行這方面的教育,當年的憶苦思甜教育有必要恢復。

在這方面我們的鄰國日本就作的很好,他們對下一代從小學生就有寒食教育,教育日本民族如何是從飢餓中崛起的,教育孩子們對於糧食的珍貴。所以說為什麼日本人從來都不浪費糧食,這是跟他們的教育是有關係。


用戶夏天的風


我經常給兒子,孫子說,好像沒有什麼用。他們還是剩菜不吃,有一點點變味也不吃,也還阻止我不要吃。他們不理解我們當年那個時代為什麼這麼沒用,吃糠,吃樹皮,野菜,變味的東西也吃。我還是依然故我的捨不得丟掉剩飯菜。


西風瘦馬148781210


應該給孩子講,讓孩子瞭解前人飢餓的歷史。其實,對於人成長來說,任何經歷都是有可取之處,或是經驗或是教訓,有時還可能有不一樣的結論。

小時候,我聽過一個故事。說很久以前,人們以為稻穀外皮是肉,內裡是核。因此當時富人家吃糠,米當谷核拋棄。一次,在富人家幹活的窮小子實在餓得不行了,就把富人拋棄的谷核煮了吃,哇噻,好吃,一發不可收拾。兩三個月過去,富人感覺奇了怪了,看自己家一窩人,無精打采,面黃肌瘦。唯獨那個窮小子,滿面紅光,精神抖擻。肯定有蹊蹺。富人一連幾天偷偷地盯著窮小子。睡覺,起床,吃東西,幹活,和平常沒啥兩樣呀。只是吃的東西是我們拋棄的谷核。於是,富人也弄了谷核加水燒煮,舉家分食。一口,二口,三口……富人突然大哭:哇……他奶奶的,我這幾年白富啦!哇……哇……

故事歸故事,但從今天看來,富豪們大魚大肉,真的對身體不利,山民們野菜野果倒是綠色健康。有飢餓經歷的也會有出其不意的結果。據聞,人在極度飢餓狀態下,機體為了生存會產生細胞互噬現象,良性細胞吞噬掉畸變病態的細胞,相當於進行一次體內異己的大清除。長壽者往往都有過極度飢餓的經歷,古代遺傳下來的“辟穀”修行一法,說明祖先已經覺察飢餓的另類奇效。

以上所述只是我等經歷過飢餓歷史人的自說自話。儘管如此,讓小孩瞭解前人的飢餓歷史,學會珍惜每一份佳餚,學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是非常有益的。


少叟濫言


作為傳統教育,應該讓孩子們知道前輩的艱苦生活是多麼不易。什麼忍飢挨餓,吃糠咽菜,沒有衣服穿等等。

但是現在,你把這些事講給他聽,\b他也不會相信。他會講,這怎麼可能。因為他沒有經歷過這些生活。只有讓他親身經歷了,他才會相信。在家裡講,不現實。

假如有可能,有時間,可以把孩子送到邊遠窮困的山村,寄養在農家一段時間,讓他體驗一下,他就知道了。這比在家裡講千百遍都有用。


陶田福


我就是00後,我也已經快要大學畢業了,我覺得在小時候或者說初中灌輸糧食不能浪費的精神,因為我們確實沒有經歷過,你怎麼形容我們也難以想象,但是別讓自己的孩子覺得自己家太窮,這樣的孩子價值觀,心理問題,自卑,自信不起來,沒有勇氣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退路,所以讀書的時候讓他好好讀書讓他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