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鬆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簡介

白巖松,男,蒙古族,1968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

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先後多次榮獲“優秀播音員主持”獎、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中國新聞界最高獎“長江新聞獎”、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主持人;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中國新聞獎電視訪談一等獎、最受大學生喜歡的電視新聞主持人等多個獎勵稱號。現任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目評論員、《新聞週刊》節目主持人,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兼)。十二屆、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不幸的家境

白巖松的老家在內蒙古,1974年,他的父親從內蒙古到天津出差,臨回家前去看了個病,當時就診醫生不讓他走,要他馬上住院,因為懷疑是癌症。他父親問多少錢?醫生說了個大概以後,他的父親認為太貴了,北京看的病在家鄉又不能報銷,所以趁醫生不注意,就偷偷走了。結果在火車就要發車前,他突然聽到車站廣播站在放找自己的尋人啟示,到門口一看,一輛救護車停在那裡。原來醫生看病時,記住了父親的車票車次。醫生說,雖然我吃不准你是否得了這種病,但你還是看一下吧,你就這樣走了,我心裡會不安的。至於看病的錢,我可以幫你去湊,去借。

白巖松出生在內蒙古一個邊遠小城,8歲那年,父親不幸辭世,母親用堅強和隱忍挑起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家。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小時候的調皮與勤奮

平時給人印象總是不苟言笑的白巖松,小時候卻是個淘氣包,常常惹媽媽生氣,被媽媽打。

每天至少要挨兩次打,要不然,連他自己都會感到奇怪。由於太貪玩,白巖松小時候的學習成績很差。一次,白巖松的考試成績在全班倒數第二,他一生氣,竟偷偷把張貼成績榜撕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貧寒的家庭環境磨礪了白巖松吃苦耐勞、敢於迎接挑戰的堅強性格。漸漸地,白巖松的成績跟了上來。高三那年,為了讓成績提高得更快,他把所有學過的課本都找出來裝訂起來。

歷史書一共有600多頁,地理書一共有700多頁,語文書一共有1000多頁等,然後,白巖松一天看每科30頁書,另外還要做數學題。持之以恆,白巖松終於考上了大學。

現在回想這些,白巖松感慨地說:”青春最可愛的地方就在於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去揮霍,你可以犯無數的錯誤,因為你有改正錯誤的時間,但是當中年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裡的時候,你就知道要趕緊做正確的事,因為錯了就沒有改正的時間了。“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成長時間與家

對於我來說,家是一個隨著年齡而不斷變化的概念。童年時,家是一聲呼喚。

那時的我似乎比今日的孩子擁有更多的自由。放學後,不會先在父母前露面,面是與左右相鄰的小夥伴聚在一起,天馬行空,玩的天昏地暗,直至炊煙散去,聽見焦急的父母在四處喊:”回家,吃飯了。“

這樣的聲音伴著我的童年,月復一月,迄今仍在我的耳畔迴響。一轉眼,童年過去了,當鬍鬚慢慢從嘴角長出,家又成了一個想逃脫的地方。

書,看多了,世界也變得大了,一張床小了,父母的叮嚀也顯得多餘了。什麼時候我會擁有自己的天空?

再後來,上了大學,家又成了一張匯款單。每天月初,是最想家的時候,此時口袋已經空蕩蕩了,多麼盼著,郵箱裡會有自己熟悉的筆記,把那份”物質力量“寄來。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走上工作崗位之後,開始“受傷”,開始在人海中翻騰,開始知道,有些疼痛無法對人說,甚至知心朋友。於是,重新開始想家。當受了”重傷”時,幻想著飛到遠方的家中,在推開家門的一瞬,讓自己淚流滿面。此刻,世界很大,而我所需要的,只是家中熟悉的那種味道,那窗前一成不變的景觀……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遠離母親,在外省生存,工作之餘便有無數個週末無處打發,手中電話本很厚,從頭翻到尾,卻沒有一個號碼是為你此時準備的。這個時候,家又變成要和另一個人一起建立的那一個新的小家。

從相識、相戀到相擁,一個平凡的日子裡,擁有了一個平凡的小家。此時,家的概念又變了,它是深夜回家時那盞為你點起的燈;是傍晚你看看書我看看電視偶爾交談幾句的那種寧靜;是一桌胃口不好時也好時也吃得下的飯菜;是得意忘形時可以呼朋喚友可以張口粗話的地方。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語錄

白巖松:我沒把主持當成職業,但希望通過主持做點觀眾希望我做的事。

成為一個有良心的好記者——白巖松CCTV.COM坦言自我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希望新的世紀是一扇大門,把浮躁和膚淺關在門外,讓我們每個人的心靜下來,讓一部分電視節目也靜下來,更客觀地觀察這個世界,觀察人心,在平靜中讓我們彼此溫暖。

——白巖松新世紀寄語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曾有人問過我,假如那張報紙辦下來,你和電視說再見不會後悔吧?我想不會的,一來人生沒有假如,二來每條路都會有不同的風景。走上辦報之路自然會依照另一種規則欣賞著路邊的景緻,也會有掙扎,也會有快樂,也許今天的自己會在那樣的一條路上尋找到另一種成就感。


  可最終,我還是成了徹頭徹尾的電視人。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白巖松說,在人的一生中,幸福和痛苦都只佔5%,餘下的就是平淡的生活。他的平淡生活中包含著三大要素:一是音樂。他迷戀搖滾樂,喜歡“清醒”樂隊,因為他們“找回了旋律”。他也愛聽馬勒的交響作品,那樂聲讓他覺得“老馬”還在繼續痛苦,而他過得挺好。二是足球。戲稱自己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足球專業”的白巖松,把足球比喻成擺在桌上的米飯,當然,現在這碗飯嚼起來沒有過去“香”了。三是心理調節。“特好的時候要有危機感,特差的時候也要能夠平靜下來,想想,前面還有好事等著我呢。”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看慣了《東方時空》里正襟危坐的白巖松,一下轉到了奧運會前沿評說體育比賽,一時不能適應。沒想到暢談起體育來,倒顯出了他的“英雄本色”,再看過他的《痛並快樂著》,才知道他是個十足的體育迷,尤其是對足球更是情有獨鍾。十幾天的奧運之旅,他留下了頗多感想,以他獨特的視角,帶有哲理性的評論,更顯風景獨特。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孩子的身影在晃動,雖然那個時候,我還看不清他的面容,甚至連性別都模糊,但我知道,這是我們父子倆相遇前的通知。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名字來歷

在廬山的懸崖上,突出一塊岩石,上面竟長出一棵松樹,這成了廬山一景,人稱石松,而這一景也正是我名字的由來,十五年前我拍完這張照片,被工作人員叫到一邊,由於這一景遊客不得不下去拍照,因此我違章,被罰款5元。在當時,這對我是大數目。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出書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演講分享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中國太缺這樣的白巖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