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活中的美學

一談到美學,人們往往會產生距離感,把美學等同於不食人間煙火、束之高閣的晦澀理論,認為它遠沒有物理、化學這些自然科學來的真實。認為美學十分神秘,裡面蘊藏的玄機只有大師方能參透,當我們走近它,一步步瞭解這門學問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美就在身邊。它“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在我們鮮活的生活中,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美的影子。

淺談生活中的美學

翻開生動的生活畫卷,形形色色的人過著形形色色的生活,體現著形形色色的美。不論是穿衣戴帽,還是居家旅遊,或是與人交往,無不滲透著美的因素。

淺談生活中的美學

俗話說,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如何穿出自己的個性始終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人所謂的“冠冕堂皇”中的“冠冕”就是特殊的“帽子”。古制男子二十為弱冠,行過冠禮之後方為成年,身為帝王的便可親政,平民百姓則可繼承祖業、參與家族事宜。冕則是皇帝登基時戴的“帽子”,標誌著新王繼承大統,至高無上。窺一斑而知全豹,光是小小的帽子就隱藏著許多學問,再不用說上衣下裳了,這背後的學問恰恰是美學要研究的內容。

淺談生活中的美學

人的性格千差萬別,言談舉止自然不同,或桀驁不馴,或溫文爾雅,觀其言行,可知其內心,所謂“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可人”。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周代開始,我們的民族就開始按照各項禮儀從事各種活動,當然美學活動也不例外。一個人的談吐和社交時最能體現這一點的。

淺談生活中的美學

古人崇尚儒雅,教人與人為善,所謂“仁者愛人”,為人處事講究“溫、良、恭、儉、讓”,這些做人的準則無不透著一個“德”字。在古代,一個人的德行修養對於這個人是否“美”人至關重要。歷代的儒學大師都論述過“比德”,從孔孟到荀子,到董仲舒,再到劉向、許慎、白居易等等。

淺談生活中的美學

美學包羅萬象,除上述以外,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的存在。遊山玩水,自然美映入眼簾,駐足觀賞,便促成了人與自然的對話,也就是美學中所講的審美主、客體二者關係;買房裝修,主人都會挖空心思為自己營造一個舒適、個性、有品位的家,這就涉及到了形式美的因素,究竟用流暢的曲線還是率真的直線,對稱派列還是錯落有致,這都取決於主人的審美習慣和藝術修養;婚喪嫁娶,各地的風俗不同,到了這一天,哪怕是平時多麼標新立異的人也會一反常態,按照祖宗的規矩行事。目的只有一個,圖個吉利,應個好彩頭,這種現象又涉及到了審美心理方面的內容。

淺談生活中的美學

生活中體現美的例子舉不勝舉,以下挑取最有代表性的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生命之美

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構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自古以來,人們關注生命、讚美生命,愛情和生命也成為了人類藝術創作的兩大主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愛情是生命產生的前奏曲,讚美愛情也就間接地讚美了生命。沒有生命,一切都將化為烏有,所以,在生活之美的話題中,生命本身首列其充。

淺談生活中的美學

從“美”的字形上看,“羊大”之謂美。古時,碩大肥美的羊可以養育更多的生命,在食不果腹的年代,沒有什麼比生命本身更重要、更美的了。所不同的是,中國人讚美生命美在內在之“氣”,而西方人讚美生命美在外在之“形”。

淺談生活中的美學

古人稱山南水北為陽,美的房屋應當負陰而抱陽。因為這樣的房屋坐北朝南,陽光充足,後有大山依靠,前有水源潤澤,不潮不燥,冬暖夏涼,無疑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也是最適合生命繁衍生息的。無論是孕育生命、哺育生命還是庇佑生命,說到底都是為了一個“生”字,在這些為了生命的“對象化”的活動中,人類本身也成全了生命之美。

淺談生活中的美學

其次,人生境界之美
我們中國人很講究人的內修,認為一個人的內在修養對這個人日後的發展極為重要。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何等的心胸和抱負,這條艱難的入世之路幾乎是古代所有讀書人必然要經歷的。儒家認為,大丈夫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不乘人之美”,“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等等,都是儒家學說界定的行事準則,只有嚴於律己,恪守規範才配做一個君子。

淺談生活中的美學

若想達到至善至美的境地,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於人生境界,老子講“道”、講“氣”、講“無為”,孔子講“善”、講“樂”、講“愛人”,諸子百家,眾說紛芸。也許,人生境界的美學問題永遠都討論不出統一的答案,這個問題對於我們這樣的芸芸眾生來說或許過於玄妙,但重要的是在各種各樣對人生境界的美學評論中,我們看到了很多種可供選擇的人生軌跡,這些軌跡清清楚楚,像一面面鏡子照映著我們的人生之路:誤入歧途之時可以迷途知返,如日中天之時不可得意忘形,要求別人之時常常反觀自身,艱難困苦之時可以汲取力量……這也許才是關於生命境界的美學思想帶給我們最真實、最鮮活的審美體驗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