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老道口的“三關六鋪”

據《光緒.續浚縣誌》記載:“邑分二十一所,所分四方。光緒八年,知縣黃璟編查保甲,各所設所正,各村設村正。”“四方”是指東鄉、南鄉、西鄉、北鄉。東西南北四鄉共轄二十一所。

河南滑縣:老道口的“三關六鋪”

按照清朝光緒皇帝執政期間的保甲制度規定,全縣區劃分為“四方”,四方管轄著21個所,21所管轄613個村,各所設正職1人,各村設正職1人。道口編制為“所”,在南鄉管轄範圍。道口所管轄15個村,分別是:頭鋪、二鋪、三鋪、四鋪、五鋪、六鋪、東關、北辛店、西關、南關、三家村、申灣、梨園、吳擺渡、燒酒營。“所”和“鋪”,都是當時行政區劃的名稱,所相當於現在的鄉鎮,鋪相當於現在的居委會、村委會。如:東關居委會、五星村委會。並不像一些人理解的“鋪”就是專指“武館”、“武會”。

“三關六鋪九大會社”如何解釋呢?“三關”即:東關、西關、南關,“六鋪”即:頭鋪、二鋪、三鋪、四鋪、五鋪、六鋪。加起來是九個村級行政區劃,而在不同行政區劃裡的武術會社,就把它所在的行政區劃名稱加在前面。如:頭鋪武術會社、二鋪武術會社等。

和現在的區劃名稱對照,頭鋪在碼頭街和順北街,二鋪在獅子巷街和順南街,三鋪在一面街和上下口街,四鋪在西門大街,五鋪在南門大街,六鋪在腳力市街。

河南滑縣:老道口的“三關六鋪”

為什麼沒有北關呢?因為,北辛店代替了北關。為什麼叫“北辛店”?據查:“辛店”名稱出現較早,開始並不是地名,只是指專供拉腳、趕車等遠途運貨的車馬行人住宿的客店,多是處在城外或官道旁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地方,院子寬敞,明顯區別於城裡鬧市專供住人的客店、客棧。店內備有敞棚以及馬槽、鍋灶等設施設備供飼餵牲口和方便住店,客人自己生火做飯。一般設施簡陋,服務人員和服務項目較少,所以收費低廉,即後來稱呼的“ 幹(乾)店 ” 或車馬店。長此以往,“辛店”成為群眾方便指認的地名。

我國北方叫“辛店”的地名很多,有的根據地處位置、特徵或店主姓氏等冠以前綴,如北京市朝陽區的“東辛店”、北京西南郊的“長辛店”、河南省安陽縣的“王辛店”、河北省順平縣的“大辛店”等等。

之所以強調“辛店”地名多在“我國北方”,是因為江南地區古時候長途運輸多使用水運,運輸船舶本身即可供船主、貨主及押運人員住宿,故陸地上很少開設“辛店”盈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