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潘貴雨,一個可恨又可憐的受害者

由孫儷和羅晉主演的《安家》正在網上熱播,得益於娘娘的演技和口碑,這部劇成為了小夥伴兒們抗“疫”期間的必追神劇,網友們對娘娘塑造的房似錦也很買賬,今天我們來聊聊房似錦的媽媽潘貴雨。

《安家》:潘貴雨,一個可恨又可憐的受害者

在房似錦的原生家庭中,家裡一共五個孩子,她排行老四,上面有三個姐姐,下面有一個弟弟。當生她出來的時候,知道是個女孩,她的媽媽就要把她扔到井裡溺死,原因是家裡孩子太多,養不活。是她的爺爺救回了她,供養她成材。

在她學業有成後,潘貴雨儼然成了她的債主,張口閉口要錢。看到這相信很多人都不由想起了《歡樂頌》裡樊勝美的媽媽,在觀眾的眼裡她們甚至不能算得上是為人父母,還有一些人認為這種父母只會出現在影視劇中。

《安家》:潘貴雨,一個可恨又可憐的受害者

其實,這樣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稱得上屢見不鮮。在70、80年代的農村,為了要一個男孩,孩子的數量根本不在考慮範圍內,更不要講是不是養的活,很多家庭只是為了生男孩而生孩子,我見過最多的一家生了七個女孩,一個男孩。房似錦排行老四都這麼不幸,那如果排行老七呢?

《安家》:潘貴雨,一個可恨又可憐的受害者

所以,房似錦多少還是幸運的,她有個疼她的爺爺,還能上個大學。更多像他一樣的女孩,根本沒讀過書,懂事就得下地幹活或者照顧弟弟妹妹,再大就得找婆家出嫁。她們人生的每一步都不是自己說了算的,換句話說,她們根本沒有被潘貴雨之類追著要錢的機會,那樣至少證明她們還有自己的自由。

在房似錦小時候的那個時代,特別是在農村,女人嫁到婆家,沒有生出男娃都難抬得起頭,收到公婆的白眼相待也很常見。我們看到的是潘貴雨對房似錦的無情冷血,沒看到的是潘貴雨生完四個女兒後在家裡丈夫對她的態度和冷遇,沒看到的是鄰里之間的冷嘲熱諷。

《安家》:潘貴雨,一個可恨又可憐的受害者

一個人的情緒需要介質的傳輸擴散,才能得到舒張。所以很不幸作為家裡後來的女孩,房似錦順理成章成了母親潘貴雨的出氣筒。母親是孩子的榜樣,母親都這樣對她,其他兄妹看到母親這樣,當然也會對房似錦不待見和欺辱。

俗話說有因必有果,造成房似錦不幸的原因表面上是潘貴雨,追根溯源是這個父權社會,是那個年代整個重男輕女社會風氣造成的,不得不說,潘貴雨之類的母親算得上是時代不良社會風氣的受害者。

《安家》:潘貴雨,一個可恨又可憐的受害者

可能有人會覺得潘貴雨之類不值得諒解,但是時代不僅能造出來英雄,也能造出來窮兇極惡的可憐人。我們需要要客觀地去看待,帶入時代目光去看待,完全用現在的目光去看待之前時代的事情,這是不合理的。

孫儷接受的採訪的時候,提到了劇中房似錦的原型人物。孫儷說:“每當聽到她講原生家庭的事情,都會忍不住流淚,但是她還是對媽媽很好,我很不理解,她說了一句話讓我很觸動”。

《安家》:潘貴雨,一個可恨又可憐的受害者

房似錦原型說了什麼話呢?其實是一句普普通通的:“她畢竟是我的媽媽”。這句話不僅包含著姑娘的大氣和寬容,更多的是親身經歷過那個時代背景,真是見證過母親的遭遇,做出的體諒和理解。

這遠比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高談闊論來的真實。如果她的母親在家裡過得很好,還是這樣對她,她會體諒和理解嗎?正是她從小看到了母親也並不幸福,長大後的她才能回過頭體諒和理解自己的母親。

《安家》:潘貴雨,一個可恨又可憐的受害者

從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到普遍實現“生兒生女”都一樣,需要走的路也還有一段。在男權社會,做到男女平等還需要時間。

我們可以譴責潘貴雨之類的可惡,但也需要知道她們為什麼這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杜絕潘貴雨之類的出現,否者,歷史的悲劇終將反覆上演,讓我們感到可憐的房似錦之類,也會一直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