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還有人固執的認為印度軟件業比中國強?

IAN科技


美國的軟件強不需要證明,畢竟軟件的發源地,繁榮地,基礎理論提出方,相關框架的設計,相關的標準與規則的制定都是美國,軟件的教育實力更是祖師級,這每一分項都是印度中國韓國日本聞不起的奢侈品。

美國軟件方面最得意的弟子就是印度,印度軟件強,尤其是軟件外包業務,美國幾乎把外包業務交給了印度。

軟件強弱,首先是人才儲備的強弱,美國軟件人才得天獨厚,數量最多,其次是印度,畢竟獨攬軟件外包業務需要有兩把刷子的,沒五百年道行玩不轉金箍棒,每年美國科技簽證幾乎一半都給了印度的IT工程師,市值排名前十的美國科技公司幾乎都有大量的獲得H1B簽證印度工程師,這從側面證明了印度軟件大牛好多好多,連微軟,谷歌的掌櫃都是印裔。

其次是軟件公司規模與產業結構,印度軟件有號稱“四大金剛”的infosys,tcs,wipro以及satyam,都是上萬人規模,營收千億級別,另外1000人以上規模的一百多家,全球達到軟件業CMM5標準的一半在印度,那些小作坊級的螞蟻公司就不計其數了,這些堆壘出了“印度硅谷”——班加羅爾。順帶說一下中國軟件業公司,上萬規模的就BAT,華為,中興,聯想,但後三個有大部分精力與資源需要投入到硬件中。外包方面的市場份額,印度遠遠領先中國。

再說產值規模,美國軟件一個巨無霸式的存在,第一個過萬億美元檔,其次是中國約4000多億美元,印度排名第三接近2000億,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的產值大部分都是內銷了,外銷才300億美元左右,遠低於印度軟件外銷900約億美元,只比號稱愛爾蘭軟件產值160億多一點(這裡採用的數據是2017年的)。

由於印度軟件主攻外銷,等價於中國製造業初級階段的做“委託加工”掙辛苦錢,可是,別瞧不起軟件“代工”,正是這些歐美不屑於做的業務,中國利用這些給人代工的機會,提高技能,改良工藝,學習技術與管理,並在大量的機會中大浪淘沙鍛煉出一批批相關領域的人才,為以後獨立創辦企業打下基礎。

另外,由於印度文盲率高,現在都還在掃盲,拖累了印度企業升級的進程,印度的消費狀況相當於中國的2005年左右,後來中國的軟件以BAT為代表開始有一定存在感,好多個人應用和企業應用隨著經濟發展變得需要,比如社交,直播,打車,網購,外賣軟件,比如移動支付,共享單車(雖然共享單車失敗但養活了部分軟件人員),雲計算等等,這些應用的需求助推了資本的跟進 資本又養活了大量的軟件人才。而印度正好處在類似的飛躍期,形勢大好。再說軟件業是一個加班常態化的行業,也是年輕人打天下的行業,而印度的人口結構比中國有優勢。

打個比方,建築工程,有很多民工,組成施工隊,當包工頭,積累到一定程度組建勞務公司,然後建立建築公司,假設把程序員比作民工,IT巨頭比作資質俱全的建築公司,印度幹活人多,總有數量不低的人進化到組建建築公司的級別。現在缺少的是需求,由於人均收入不足以支撐太多的帶動軟件業發展的生活應用需求,而印度的經濟一直向穩快速增長,如果軟件消費強勁,而軟件人才儲備足,兩相結合,騰飛不會太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印度軟件的未來一片光明。

不過從華為手機的崛起,我還認為印度軟件幾個被外國佔據市場的領域突圍的話需要機遇——天花板產生縫隙。華為自身實力強,這點不假,但是,先前幾家中國手機公司,也不太弱,何況還有聯想這位大伽,怎麼就沒突圍,而oppo,VIVO,科研實力當初也不是特別冒尖,怎麼也混的人魔人樣呢?個人觀點上認為,當初的霸主諾基亞轟然坍塌,留下大量的市場份額處於無人區,蘋果,三星正忙於撿諾基亞丟失的份額,在中國市場或多或少有所鬆動,這樣阻礙中國企業回血的天花板出現了裂隙,華為為代表的中國手機企業乘機突圍。而印度社交軟件,幾乎是美國facebook的天下,甚至抖音海外版在印度都有不少粉絲,這個印度本土社交軟件公司崛起增加不少難度,畢竟一出生就得和巨頭競爭,九死一生。但其他沒有被瓜分市場的領域,印度軟件會大有作為,畢竟人家的人才在那,大家幾乎同一起跑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