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演繹“西遊記”的第一人

他是與玄奘比肩的僧人,他是演繹“西遊記”的中華第一人——


法 顯


他才是演繹“西遊記”的第一人


法顯(337年—422年),東晉高僧,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人。


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也是中國第一位到達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是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他才是演繹“西遊記”的第一人


399年, 62歲高齡的法顯從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出發,經西域至天竺尋求佛教戒律,期間遊歷30餘國,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手抄六十餘捲上百萬言佛經,習得梵文、佛像繪畫法;前後歷時14年,最終於義熙九年(413年)單身取海道歸國。


21世紀的當代,似乎過了30歲,大家就開始喊著自己老了。


1600年前的東晉,法顯50歲才決定從家鄉山西襄垣,前往佛教興盛的中心城市長安修學;62歲決定西行求法;74歲回到故土翻譯佛教典籍;77歲開始撰寫《佛國記》。


法顯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到達印度本土求法的中國人,即便今天,在中國你都找不出幾個能在62歲高齡才通過自費、徒步的方式從西域走到印度的驢友。


他才是演繹“西遊記”的第一人


62歲,法顯開掛的人生剛剛開始,你——好意思說自己“老”了麼?


其實,什麼時候開始去實現夢想都不晚,問題是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夢想在哪裡。


01

一路向西


我不顧艱險,志有所存,

置生死於度外,

就為達成這萬一之希望。


法顯是一位有夢想的僧人。但他並不是一開始就確定了自己西行求法的目標。甚至他的出家,都看似有些隨意——中國古代時,將常生病的小孩子送入空門以求長壽的事情。


法顯的父母正是擔心他也像三個哥哥一樣在童年夭亡,因此,於公元340年,將年僅三歲的他送入寺廟,祈求他能夠健康成長。在青燈古佛的陪伴下,法顯在仙堂寺這一方天地中一待就是數十年。


公元381年,被前秦皇帝苻堅稱“朕以十萬之師攻取襄陽,唯取一人半耳”之一人的道安和尚,在前秦國都長安的五重寺開始講學,弟子迅速擴張到數千人。


道安還召集了一大批優秀的翻譯人才,共譯出佛經十四部一百八十三卷,約百餘萬言,長安因此逐漸成為整個北方的佛教中心。


這些佛教經典對於一心求法的法顯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而長安濃厚的宗教氛圍和無數會聚於此的高僧大德更讓法顯心神往之,年近五旬的法顯決定前往長安修習。


他才是演繹“西遊記”的第一人


這是法顯人生的第一次旅行,也是他勇於改變邁出的第一步。他終於踏出了自己生活多年的故土,向著西面的長安遠去。在長安十餘年的時間裡,法顯通訪了幾乎所有來到這裡的著名僧侶,自己還孜孜不倦地研習各種佛教經典,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比丘成為聲名赫赫的有為高僧。


當時成千上萬僧人組成的僧團力量,時常因為律法的缺失在一片迷茫中失去自己發展的方向和修行的目的。佛教的混亂狀況讓他心中充滿了疑惑,而這些疑惑又無人能夠解答。自此,他決定萬里投荒,前往印度求取佛教戒律,以濟中國佛教之窮。


他才是演繹“西遊記”的第一人


公元399年,法顯離開長安,踏上了漫漫西行之路。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動盪時代,一個62歲的老人,想穿過萬里關山,尋找到理想中的佛國。


這是法顯勇於改變邁出的第二步,他和同行的十幾位僧侶,並不知道理想中的佛國和完整的律藏到底在哪裡,但他們堅持向西而行。


02

九死一生


我穿越翰海,西向天竺尋求佛陀律法,歷經雪山萬仞、駭浪滔天,終得攜律東歸,因為心中始終存著一個不變的志向,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我永不言放棄。


法顯西行,整整比唐代玄奘西行求法早了兩百三十年,環境的艱苦和交通的不便利可想而知。他從長安(今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達鄯善(今新疆鄯善)、烏夷(今新疆焉耆),向西南穿過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抵達于闐(今新疆和田)。


他才是演繹“西遊記”的第一人


接著,南越蔥嶺,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經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內,再返巴基斯坦境內,後東入恆河流域,到達天竺境內,又橫穿尼泊爾南部,到達東天竺。


他才是演繹“西遊記”的第一人


後來,法顯等人在摩揭陀國首都巴達弗邑(今印度巴特那)停留3年,學梵語,抄經律。再後來,法顯又獨自遊歷南天竺,在恆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國(今印度泰姆魯克)寫經畫像兩年。之後,他搭船縱渡孟加拉灣,抵達獅子國(今斯里蘭卡)。


在今天的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附近的卡魯塔,還保存有一塊法顯石,讓國民銘記這位來自中國的文化交流先驅。


1981年,中國與斯里蘭卡政府在法顯求法的無畏山寺舊址聯合興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法顯石村,以見證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


他才是演繹“西遊記”的第一人


此去西行,沿路戈壁、沙漠、雪山,大海,地理環境複雜而艱險。法顯一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就走了一個月零五天,他曾在《佛國記》中描述塔克拉瑪干沙漠:“行路中無居民,沙行艱難,所經之苦,人理莫比。”


他才是演繹“西遊記”的第一人


在小雪山,法顯與慧景和道整一行三人,遭遇寒風,剛剛大病初癒的慧景受不了寒風襲擊,倒在雪地裡,再也沒能起來。


他才是演繹“西遊記”的第一人


法顯的歸國之路也並不順利。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八月,法顯完成了取經求法的任務,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東歸。


舶行不久,就遇到了暴風,船破水入。後來又有遭遇狂風暴雨之時,他差點被想祈求安全的婆羅門教徒投進大海。而在生命危難之際,他擔憂的卻是如何將佛家經典帶回國土。


他才是演繹“西遊記”的第一人


就這樣,在危難中漂泊了一百多天,法顯到達了耶婆提國(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一說爪哇島)。他在耶婆提國住了五個月,又轉乘另一條商船向廣州進發。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風,船失方向,隨風飄流。


正在船上糧水將盡之時,忽然到了岸邊。法顯上岸詢問獵人,方知自己到達了青州長廣郡(山東即墨)的勞山。時為東晉義熙八年(412年)七月十四日。法顯已經七十二歲了。


他才是演繹“西遊記”的第一人


一路艱險困頓,法顯從未放棄信仰和內心所求,餘秋雨先生在他的書中感嘆:“這位把彪炳史冊的壯舉放在65歲之後的老人,實在是對人類的年齡障礙作了一次最徹底的挑戰,也說明一種信仰會產生多大的生命力量。”


03

絲路先行者


佛法業已求到,

該是我回家的時候了。


公元411年,法顯在斯里蘭卡的無畏山寺裡終於抄寫完成自已所發現的佛家戒律。整整12年艱難的求法之旅,讓他找到了佛教世界裡最為完整的戒律經典,法顯西行求法的使命自此宣告結束。


但是,此時的法顯沒有感到一絲的快樂,因為長年身在異國他鄉,他愈發思念遙遠的祖國。一道從長安西行求法的僧人或留或亡,如今只剩自已孤身一人,形影相弔。法顯心裡感到無限悲傷。


他才是演繹“西遊記”的第一人


一天,法顯在無畏山的精舍看到一位商人用一把中國的白絹團扇供佛,他觸物傷情不禁潸然淚下。


他思念遙遠的家鄉,他想完成自己的立下的宏願,將收集到的佛教經典,帶回國土,讓翹首以盼的故鄉僧徒,能夠早日讀到儀肅規整的佛家典籍。


他才是演繹“西遊記”的第一人


法顯是中國經陸路到達印度並由海上回國,而留下記載的第一人,他不僅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先行者,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先行者。


他所作的《佛國記》,對中亞、印度、南洋約30國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產、風俗乃至社會、經濟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國和印度間陸、海交通的最早記述,中國古代關於中亞、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記,在中國和南亞地理學史和航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他才是演繹“西遊記”的第一人


年逾花甲西行求法,已近耄耋東歸送經。梁啟超對法顯大師所行之種種難行之事發表感慨道:


“法顯橫雪山以入天竺,齎佛典多種以歸,著 《佛國記》 ,我國人之至印度者,此為第一。”


“無他故焉,一方面在學問上力求真是之慾望,列熱熾然;一方面在宗教上悲憫眾生犧牲自己之信條,奉仰堅決。故無論歷何艱險,不屈不撓,常人視為莫大子恐怖罣礙者,彼輩皆夷然不以介其胸。此所以能獨來獨往,而所創造者乃無量也。嗚呼!後之學子,聞其風者,可以興矣。”


他才是演繹“西遊記”的第一人


魯迅先生曾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是則法顯、玄奘等人為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傳之久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