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在壺——戰漢時代青銅壺鑑賞,精美絕倫


《詩經》有云“顯父餞之,清酒百壺”,壺是古代用來盛酒的器皿,也是祭祀的重要禮器之一。 羽翅紋提樑壺——1955年出土於河北淶水縣永樂村,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通高37釐米,腹徑22釐米,口徑9釐米,直口,長頸,鼓腹,圈足。蓋與肩兩側同方向各有獸面銜環一個。壺鏈自上穿過蓋上兩環,繫於肩上兩環。鏈上部有弓形獸首提樑。頸部飾蟠龍紋一週,頸部以下飾五層羽翅紋,花紋間以素面環帶相隔。壺蓋上的花紋與腹部相同。

蟠龍紋銅方壺——通高52釐米,口徑16.5釐米,1958年出土於河北邢臺市南大汪村,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直口,束頸,垂腹,蓋上部為盤形捉手,蓋下部的周邊與頸部飾竊曲紋,頸的四面均附虎表耳,虎的頭部兩隻向上,兩隻向下,腹部飾蟠螭紋和蟾蜍紋,底座鏤雕蟠龍紋和蟾蜍紋。

夔龍紋銅方壺——通高63釐米,腹徑35釐米,口徑15釐米,1977年出土於河北 平山縣三汲村戰國中山王墓,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此壺造型 周正,稜角分明,直口,短頸,溜肩,鼓腹。腹下向內收縮,方形高圈足漸放出。壺蓋為上小下大的坡狀盝頂形,蓋面上有四個鏤空雲形鈕。壺腹兩側各有一個獸面銜環鋪首,壺肩四個折角處各鑄有一條張牙舞爪、神采飛揚的蛟龍。壺身四周刻有流暢優美的篆體銘文,字體修長優美,筆畫圓潤流暢。


嵌勾連雲紋銅方壺——通高45釐米,腹徑22釐米,1977年出土於河北平山縣三汲村戰國 中山王墓,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蓋子口,盝頂,四坡面各有一 雲形鈕。壺胎壁輕薄,稜角周正,肩部兩側各有一獸面銜環。器身遍 布勾連雲紋圖案,並鑲嵌紅銅、綠松石和藍漆。壺體不同部位的紋飾 變換不同的形式,多種雲紋相互纏繞,雲氣瀰漫,五彩繽紛,雍容華 貴,是戰國青銅器多種裝飾藝術的代表作之一。

鎏金銀蟠龍紋銅壺——高59.5釐米,腹徑37釐米,1968年出土於河北滿城縣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侈口,束頸,鼓腹,圈足,腹部兩側各有一鎏金的鋪首銜環。壺通體飾有鎏金鎏銀的紋飾,壺 身飾四條獨首雙身的蟠龍相互盤繞,龍身綴以金色捲雲紋,似在雲間飛舞。壺蓋上飾三隻鎏金鳳。壺口飾鎏銀捲雲紋,頸部飾有金銀相交的三角紋帶。根據銘文推測,此壺原為西漢時期諸侯國楚國所有,後一度收歸朝廷,又轉賜給劉勝。

乳丁紋銅壺——通高45釐米,圈足徑17.9釐米,1968年出土於河北滿城縣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壺口微敞,束頸,鼓腹,高圈足,根據銘文可知,此壺初為甄氏所有,後一度收歸朝廷為長樂宮中的器物,屬宮廷用器,後轉賜給劉勝。


錯金銀鳥篆文銅壺——高44.2釐米,腹徑28.5釐米,1968年出土於河北滿城縣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壺口略外侈,鼓腹,高圈足,子口蓋,環鈕,雙鋪首銜環。鳥篆文是在篆書的基礎上裝飾鳥或蟲之形組成的美術字,似書似畫,靈動絢麗。此壺做工精湛,精巧美觀,顯示了兩千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在金屬細加工方面的卓越成就。

錯金四神幾何紋長頸壺——通高28.6釐米,1976年出土於河北南和縣左村漢墓,現藏於河北邢臺文物管理處。此壺通體錯金,粗壯的雲氣紋內外,用纖細的金絲錯出人物和動物紋飾。頸肩部裝飾有飛翔的大雁、奔騰的小鹿、兇猛的虎頭以及身披羽毛、頭戴羽毛和角形飾物的獵人,獵人蹲踞隱藏在雲氣中,構成一幅生動的自然界狩獵場景。腹部裝飾有四神紋,其中青龍似在雲海中翻騰,白虎張開巨口似在奔撲跳躍,朱雀展翅回首,長尾飄拂,自然靈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