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恥:雖是北宋屈辱,但客觀上加速了民族融合

靖康之恥:雖是北宋屈辱,但客觀上加速了民族融合

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在鬥爭。

  鬥爭之初,北方遊牧民族就顯露出強大的實力。在秦始皇時期,始皇帝一統六國,兵馬百萬,又有蒙恬、章邯等不世名將,卻也不過是“卻匈奴七百里”。在秦始皇去世之後,匈奴不是變弱,而是變得更強大了,強大到堂堂漢王朝開國皇帝劉邦都被困白登山,不得不靠著送錢送美女,屈膝投降,方才撿得一條性命。

  在漢武帝年間,靠著積攢無數錢糧,加上匈奴內部分裂,方才很戳了匈奴一刀。不過。漢武帝去世後,匈奴之患並未接觸。整個東漢兩百年,匈奴一直是強大邊患。

  在三國魏晉時期,匈奴沒落,北方草原被許多新興部族佔據。在西晉開國不久,因八王之亂,少數民族趁勢崛起,內外夾攻,一口氣推翻西晉王朝,佔據中原地帶。數百年紛亂不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黑暗時期。史稱“五胡亂華”!

  與五胡亂華相比,靖康之恥實在算不得啥。


靖康之恥:雖是北宋屈辱,但客觀上加速了民族融合


  隋唐帝君之所以能夠興起,一方面是力量的囂張,另一方面,隋唐都不是真正漢民族建立的王朝,隋唐王室都有濃重的少數民族血統。

  宋朝之所以會成為一個憋屈的大一統帝國,最重要原因,還在於唐朝的軟弱。唐朝在對待西北少數民族上,除了最開始一段時間比較強勢,到安史之亂後幾乎沒有抵禦手段。

  契丹就是在那時候崛起,並在唐末、五代初建立帝國。那時候的遼國,就已經是亞洲第一大強國。

  五代時期,契丹還一度入侵中原,幾乎要成為中原之主。若非他們皇帝自己作死,契丹必定再一次改寫中國歷史。

靖康之恥:雖是北宋屈辱,但客觀上加速了民族融合

  不過,燕雲十六州失去,使得宋朝沒有了抵禦遊牧民族的長城地帶,有沒有養馬之地,故此宋朝不得不在邊境開闢許多池塘湖泊,建立水上長城,勉強阻擋遼兵南下。

  事實上,宋朝與遼國之間各有勝負,難分高下。宋朝也曾經有過滅遼的機會,可惜宋太祖早死。

  至於金國,是後起之秀,不但滅遼,還趁勢滅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有崛起時期,沒落時期。北宋與遼經歷一百多年的互損,已然不再如建國時期強盛。加上北宋太富有了,太繁華了,老百姓早就安於享樂。故此即便文明遠遠高過金國,依然被金國打敗。

  站在五十六個民族大一統的角度看,金滅北宋是好事,加速了民族融合。站在單純漢民族角度看,自然就是一場災難。只不過,靖康之恥不是漢民族第一場災難,也不是最後一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