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個懂點“金融思維”的女同學,離婚前做了件很重要的事


我那個懂點“金融思維”的女同學,離婚前做了件很重要的事

來源 | 小丫投資筆記

去年在【週末讀書】欄目,我和大家分享過《陳志武金融通識課》一書,裡面有個章節專門從金融的角度闡釋了中國的一項傳統社會習俗——“養老防老”的內在邏輯。

金融的本質是跨期(時間)的價值交換,貨幣是載體之一。直白點說,我們可以拿今天的錢去換未來的收益,也可以用未來的收益去換今天的錢,比如借貸、債券、保險等等,都是基於這個邏輯。它直接帶來的是金錢、風險與流動性在買家和賣家、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重新分配。

而跨期價值交換的一個重要基石就是“信任”。如果沒有信任,違約賴賬的概率太高,就沒有人願意參與跨期價值交換。

養兒防老,也是一種“跨期價值交換”。

它靠血緣組建信任體系,並輔以“三綱五常”的嚴格規則體系,父親對子女有養育義務,子女對父親有孝敬義務,這就形成了整個社會的“養子防老”跨期交易鏈條,把“養子防老”的違約概率降到最低,讓孩子作為父母防患於未然與養老保障的載體。

雖然這麼理解,有些不近人情,但我們都清楚,在過去的社會中,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的現象並不少見,即便是現在,不少貧困落後的地區仍存在這些現象。

幸運的是,得益於市場經濟的發達,社會認知也有大幅度的提升,父母可以藉助其他“金融工具”——譬如養老保險、健康保險等來保障晚年生活質量,使得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愛更純粹、更輕鬆。

與其同時,還有另一種轉變——越來越多的父母,希望儘自己所能去助力孩子的人生,讓孩子走得更穩更好。

當父母的,一怕孩子生病,二怕孩子生活得不好。所以,現代父母越來越懂得藉助“金融工具”給孩子的未來加多幾層保障,譬如買健康險應對孩子未來的患病風險,買教育金保障孩子順利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有的父母把孩子的養老金也給買了,最低限度保障孩子一生溫飽無虞,典型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說到這裡,得提一提小丫的一位女同學。

女同學去年結束了一段失敗的婚姻,上小學的孩子歸前夫撫養。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女同學動員丈夫用家庭積蓄給孩子買了健康險、教育金和養老金,當時純粹是出於“愛孩子”的父母本心,根本沒想其他。如今夫妻分道揚鑣,女同學突然覺得自己前幾年做的那個動員很英明——前夫以後有可能再婚,有可能有其他的孩子,經濟也有可能存在波動。身為母親,當然想讓自己的孩子未來的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之前給孩子投的那些保單, 反而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

當然,父母給孩子的陪伴和教育,是不可替代的。

曾經看到過一段這樣的話:

“如果孩子一生中真的遭遇疾病,治不治得好那是老天爺和醫生的事情,但有沒有錢治那就是我們的事了。如果因為前者我們會很傷心,但或許時間能讓我們逐漸放下,而如果因為後者——沒錢治而不得不放棄,那將會是我們永遠的痛,我們會永遠無法原諒自己。”

想必當父母的更有感觸吧,孩子的健康、教育、成長,始終是父母的牽掛。

而通過科學合理的金融規劃,替未成年的孩子化解可能遇到的風險,是為人父母所要學習的新課題,這也是今天這篇內容想要表達的主題。

有了金融思維,父母給孩子的愛,可以更純粹又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