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自述文件

要是你不懂瓷,還可以裝懂:捧起瓷器,注意用雙手,再小的東西也得用雙手,翻過來,端詳底足三十秒,然後小心放回原處。動作要柔緩,凝神靜觀,先是眉頭輕皺,然後微微一笑,盡顯大師風範。切記少說話,言多必失,若主人再三要你評論,無論如何,只能說兩個字:挺好。

為什麼看底足?因為這裡有許多關鍵信息。底足多為瓷器的唯一露胎之處,可以辨別胎土;通過底足的旋切痕跡,可以判斷工藝。最重要的一點,許多瓷器底部有其自述文件:款識。

公元251年,司馬懿平定了王凌政變,病重的孫權託後事給諸葛恪,袁宜做了件青瓷虎子,還在上面刻了一行字:“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這件青瓷虎子是現存最早的有款識的瓷器,袁宜也成為最早留名的瓷器工匠。虎子於1955年出土於南京,陳列在國家博物館。我們常說的“國寶”只是民間說法,官方話語裡叫“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其中有陶瓷32件,這件青瓷虎子居其一。

瓷器的自述文件

三國青瓷虎子 國家博物館

虎子源於戰國的青銅臥式壺,漢和三國時的瓷虎子造型簡單,只是把提樑做成虎形。西晉後的虎子多用堆雕裝飾,把壺口做成怒目張牙的虎頭。虎子的用途,一說夜壺,可疑,誰會把要害伸進虎口呢?所以第二種說法可信些,虎子是古代提水器。

並非所有瓷器上的文字都是款識,比如唐宋瓷器上常寫詩詞,起裝飾作用,屬於紋飾的一種。瓷器款識是記事性質的文字,那件青瓷虎子上的“赤烏十四年”記載製作年代,屬於陶瓷上出現最多的紀年款,“會稽上虞師袁宜作”是陶人款,記載工匠或者作坊身份。

陶人款在戰國時的陶器上就出現了,那時的款識不刻在底足,多出現的器皿的肩腹部位。秦代的陶器上幾乎都能看到陶人款,這可不是工匠希望留名後世,而是質量追溯機制的一部分。《呂氏春秋》說,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器物要作者簽名,出事了便於追究。這時的陶人款往往還有官署名,比如“右司空嬰”,“嬰”是工匠名,“右司空”是管理他的官署,工匠出問題了,還會牽連到他的上級。著名的秦始皇兵馬俑,也在隱蔽處刻劃或戳印著工匠之名,“得”“疆”“系”等等,都是單字名,一共八十多人。

秦朝滅亡後,陶瓷上的款識減少了,只是偶爾出現,而且形態自由多變。一方面因為官方陶瓷不再奉行秦代的酷法嚴刑,另一方面因為民間窯口增多,相對自由的工匠不再理會“物勒工名”的規矩。再看袁宜的虎子,想必他當時對作品很滿意,才躊躇滿志地刻上自己的名字,這時他的內心應該充滿了創作的愉悅,而不是前輩的戰戰兢兢。

唐宋時陶人款,簡單的只署工匠姓氏或者作坊名,比如“張”“何家造”,還有作坊加器名的,比如“裴家花枕”“杜家花枕”。宋代磁州窯有一件白地黑花枕,上繪猛虎,枕上題“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筆於沙陽”,枕底題“張家造”,很齊全的陶人款,寫明瞭製作時間、工匠、畫師和作坊的名字。德化窯的脂粉盒底常有“功夫”兩字,比如“練八郎功夫”“頤草堂先生雕造功夫”,“功夫”在宋代大概有技藝之意。

故宮藏有一件唐代白瓷瓶,腹上刻 “丁道剛作瓶大好”七個大字,明顯的自吹自擂。唐宋商品經濟萌芽,民營窯口之間出現競爭的態勢,許多作坊開始打起廣告來。比如有兩個長沙窯酒瓶,一個寫“卞家小口天下有名”,另一個升級成“鄭家小口天下第一”。雖然長沙窯沒留下文獻記載,我們從陶人款可以推斷,唐時長沙地區至少有兩家酒瓶企業,二者是冤家對頭,競爭時不惜用“天下第一”這種違反廣告法的詞彙。

瓷器的自述文件

有一種私人訂製瓷,是要捐獻給寺廟道觀的,其上的款識稱為供養款。供養款是最長的款識,要寫時間人物籍貫和施捨器名,還要寫供養地,比如“佛前”“菩薩前”“關王老爺前”“土地神前”“三代宗親前”,施捨的目的也要寫上,古人的述求和今人差不多,多求闔家平安,財源廣進等等。比如北京故宮有一個明代青花螭耳瓶,瓶腹以青花寫有115字的供養款:“大明國直徽州府歙縣滾繡鄉孝行裡潭濱禮堂大社居信士弟子黃舜耕室中孫氏前妻程氏朱氏男黃伯正媳婦吳氏女時娥時鳳孫女福弟接弟昭弟喜奉御香案前香爐花瓶燭臺壹副永遠供奉早賜男子閤家清吉人眷平安壽命延長萬事如意福有攸歸皇明天啟元年孟秋月穀旦日”。

元朝蒙古和色目官員多不識字,簽署公文時就胡亂畫幾筆,就像阿Q畫圈一樣。他們用的押印也多是圖案,此風氣又被漢人效仿,波及到了瓷器上。這種用圖案代替文字款識叫花樣款,或者花押款、花款、圖案款。花樣款主要用在景德鎮民窯,康熙早期一度禁止在瓷器上寫字,許多民窯便用花朵、白兔、八寶、博古一類的圖案落款,作為自己的商標,是花樣款的大發展時期。許多民窯的工匠不識字,又請不起寫款師傅,就由利坯工在碗底橫橫豎豎畫幾筆,聊勝於無,也屬於花樣款,俗稱“豆腐乾”。

南京出土過一件東晉青瓷盤口瓶,底部刻“罌主姓黃名齊之”,這是一種特殊的陶人款,書寫訂購者之名,又被稱為私款。古代私人訂製瓷器價格不菲,主人往往要寫上自己的姓氏,比如“某氏佳器”。光緒時曾有個很長的私款,“燕趙悲歌之士孔子後四十一癸卯制”,或說為孔子後人的定製瓷,可是四十一代聖裔生在唐朝,有穿越之嫌。再比如康熙朝出現的“若深珍藏”私款,到現在還有人用,這時就不再是私款了,而叫仿寫款。

“府”字過去指官署辦公地,比如元代樞密院在景德鎮定製了大量卵白釉瓷器,款識就是“樞府”,樞密院主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元代奉行先軍政治,樞密院權力極大。“府”還指貴族和高官住宅,這些人的定製私用瓷器被稱為王府款。定窯遺址出土過一個宋代白釉碗,底款是“五王府”,是現存最早的王府款。明代的王特別多,官窯也給他們燒造瓷器,流傳下來的有“晉付上用”“曠府佳器”等等。清代王府瓷不多,比較著名的有“定王府制”底款,定王是載銓,乾隆的玄孫,道光朝的重臣。載銓室名行有恆堂,他還定製了許多以“行有恆堂”為底款的瓷器、紫砂壺和銅香爐。

瓷器的自述文件

定窯白釉“新官”款菱口盤

比府高一級的就是殿了,皇帝住的。宋代皇室所用的定、汝、鈞窯瓷器都出現過殿名款,比如“奉華”“德壽”“聚秀”“慈福”“壽成殿皇后閣”等等,都是宋代宮殿名。其中汝窯和定窯的底款是瓷器進宮後,由宮廷玉匠刻於器底的,部分鈞窯瓷器是燒造前由瓷工刻的。許多宋瓷在清代又被刻了一次,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二十一件汝瓷,其中十三件被乾隆刻了打油詩。清宮裡宋代鈞瓷數量多,被陳設到幾大宮殿裡,又被刻上了“養心殿”“重華宮”等等底款,還有個有趣的規律,殿名款都是豎刻,宮名皆橫刻。區別在於,殿是帝王理政之處,比如清代大典在太和殿;宮為皇帝及嬪妃的起居處,如康熙住乾清宮。

瓷器的自述文件

同治“大雅齋”款粉彩紫地花鳥文蓋盒 臺北故宮博物院

室名款,在瓷器上寫主人的住所或書房名,最多是某某堂制,還有齋、軒、樓、館等等。清末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裡說,瓷款之堂名,齋名者,大抵有四類,一為帝王,一為親貴,一為名士而達官者,一為雅匠良工也,也許可以概括成兩大類,一是工匠款,二是私人定製款。比如珠山八友的劉玉岑,在瓷器上落款“飲冰齋制”,本書作者制瓷也忝稱“有泉堂制”,這時室名款相當於工匠或作坊的商標。

室名款出現在明嘉靖,到清代發展成最紛繁蕪雜的種類,耿寶昌先生統計過,僅康熙年間就有一百二十多種之多。有些款一目瞭然,比如“內膳房”“外膳房”“大茶房”,更多是無聊的理學色彩,比如“明遠堂制”“浩然堂制”“澹寧齋制”,偶爾也有漂亮的,據說大學士明珠(納蘭性德之父)的私家瓷底款為“風流宰相家”。

瓷器還是奢侈品的時候,許多達官顯貴熱衷於定製私款瓷器,這種風氣一直持續到民國。袁大總統用過“頤壽堂”和“樂古堂”,稱帝后用 “居仁堂制”“洪憲年制”;徐世昌私款為“靜遠堂制”;曹錕私款很多,“延慶樓制”“退思堂制”“慎德堂制”“昭德堂制”“大德堂制”。

上古時的工匠就經常在器皿上寫些吉利話,如漢代的陶罐上有“日出大萬”。所謂“秦磚漢瓦”,陶瓦當是秦漢代藝術之典範,上面也有許多吉語,如“長樂未央”“飛鴻延年”等等。後來吉語也被寫在瓷器上,一些發展成紋飾,例如有件晉代瓷壺上寫著“元康出始寧,用此罍,宜子孫,作吏高,其樂無極”,好話都說盡了。還有許多寫在瓷器底足的吉語,雖沒記述功能,也被視為款識,叫吉言讚頌款。有的吉言款只有一個字,比如“福”“祿”“壽”“喜”,又以四字居款多,比如“福祿壽喜”,還有吉言和紀年款混合的,如“萬曆年制德化長春”。有單純的祝願,比如“萬福攸同”“天下太平”,還有自誇和祝願結合的,如“富貴佳器”,用此佳器,即可富貴。

類似文字遊戲的吉言款,比如藉口款,源自漢代銅錢,在瓷器底足畫一枚銅錢,左右寫“矢”“佳”上下寫“五”“止”,四字共用銅錢中心的“口”,組成“唯吾知足”。“清心也可以”最俏皮,在杯蓋上寫一圈,無論從哪個字開始讀,都是一句通順的話。

瓷器的自述文件

越窯“官”款罐

瓷器上最早的官方款識出現在唐代越窯秘色瓷上,有“官”和“新官”兩種。“官”指太官署,隸屬於光祿寺。光祿寺是古代主管宮廷膳食的部門,相當於現在的廳局級單位,太官署負責操辦宴會,正處級。太官署要擺酒席,肯定要餐具,於是發起了政府採購。從唐代到北宋,太官署先後從越窯、定窯、耀州窯、赤峰窯定製了大量瓷器,並在瓷器上刻了“官”或“新官”字押記。

從民間訂製瓷器的政府部門還有許多,唐邢窯上出現過“翰林”款,是翰林院訂製的;宋代曲陽窯有“尚食局”款,也屬於光祿寺,與太官署平級,主管皇帝日常飲食;元代有“樞府”款,軍隊定製瓷;宋代磁州窯有“太平館”“仁和館”款,據查都是驛站。

瓷器的自述文件

定窯白釉“官”字款碗

瓷器的自述文件

03定窯白釉“官”字款碗1

眾多政府採購瓷器中,以“官”字款最多,曾經在長安遺址中一次發現33件定窯官款白瓷。現存的“官”定窯款瓷器,有的紋飾精緻,還會扣金鑲銀,有些就粗糙許多,明顯不合官方標準。這種現象也出現在宋代建盞上,建窯貢品底款為“貢盞”和“進盞”,一部分是雋秀的瘦金體,另一部分則字跡狼藉。那麼我們可以做出推論,唐宋民窯在接到官方訂單後,會把官家款識刻到低檔民用瓷上,以自抬身價。

還有證據,韓國海域的沉船上發現了“官”款定窯瓷瓶,廣東海域的沉船上有“進盞”款的建窯碗,這些明顯是出口瓷,而且前些年在埃及還發現了“官”款白瓷。可見唐宋時許多窯口冒充官樣瓷器,官府對此是寬容的,起碼沒有明令禁止。後來鳳陽出了個朱皇帝,事情起了變化,朝廷嚴禁民間仿造官樣瓷器:首犯凌遲處死,籍其家貲,丁男充軍。知而不告者,連坐。

明以前白瓷青瓷的款識是刻的,磁州和長沙窯有畫面,款識就用畫筆寫;明清款識多手寫,只有極少數刻款。從款識的位置看,明以前隨機出現在任何部位,比如“官”字款可以刻在瓷器的口、頸、腹、內底、外底;而明清款識多出現在外底。字體方面,明以前有楷、隸、行書,明後正楷和小篆居多,變得嚴謹工整,與自由奔放唐宋款識相比,會讓人產生一種離奇的錯覺:明清和唐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文明。

明代朝廷有正式官窯,統一燒造官府用瓷。理論上民窯是不能仿製官窯的,所以不再需要唐宋時的官押款,取而代之的是紀年款,比如“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這些款識是由專人書寫的,短朝可能只有一個人,長的比如乾隆,有幾個人。他們的私人筆跡是有規律可循的,這些規律又成了後世判別官窯瓷器真偽的重要線索,這就引出了古陶瓷鑑定學中最無聊的必修課:明清官窯款識鑑定。

明代官始於洪武二年(1369),存世的洪武和建文官窯瓷器都沒有款。永樂官窯瓷器上首出現款識,四字小篆“永樂年制”。此前的瓷器上是沒有篆書款的,永樂選用小篆字體,大概是為了與民窯款識區分開來,從此小篆成為明清官窯的常用字體,大概有三分之一瓷器是篆字款。永樂款有刻、印和手寫青花三種,字體非常相似。有學者研究,永樂款是由當時的翰林學士沈度撰寫墨稿,由御窯廠工匠描摹的。


瓷器的自述文件

成化鬥彩海水龍紋“天”字蓋罐 故宮博物院


瓷器的自述文件

06成化鬥彩海水龍紋“天”字蓋罐(底部)

宣德朝也有四字篆書款“宣德年制”,還出現了楷書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制”,分兩行豎寫,外加雙層圓圈,還有以礬紅書寫的紅色款識。宣德款的“德”字,楷書沒有心上一橫,篆書則有。成化底款字體笨拙,首次出現了雙層方框,青花楷書“天”字的鬥彩蓋罐,世稱天字罐。民國時的瓷器泰斗孫瀛州先生曾經給明代歷朝官窯款寫過鑑定歌訣,天字罐只有一個字,孫老前輩依然賦詩一首:天字無欄確為官,官沉雲濛淺褐邊。康雍仿造雖技巧,一長二短裡俱幹。大概是說天字款沒有邊框,青花料有暈散,康熙和雍正仿品筆跡乾澀,上橫寫的要比真品長等等,這種官窯款識鑑定,更像刑警用的筆跡學了。

明代有三十年空白期,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沒有任何官窯底款瓷器存世,又稱為黑三代、黑暗期。明代官方文獻有記載,這一時期御器廠只是減產,並未停產。減產很可能是因為宣德時官窯燒的瓷器太多了,到天順時還沒消化完。黑暗期三朝兩帝混亂不堪,又是土木堡又是奪門,官窯工匠都搞不清當朝皇帝是誰,乾脆不寫款,或者寫宣德款。寫先帝款是最安全的,清朝官窯也這麼幹過,三年無改父道,可謂孝矣。

瓷器的自述文件

康熙宋槧體料款

康熙官窯款識沿用了明代的字體和佈局,還有一個創新,宋槧體被用於書寫底款。槧音欠,斧斤加於木,雕版之意。宋槧體源於宋代雕版圖書,就是現在的宋體字,港臺日本稱為明體。宋體字的特點筆畫直線化,許多斜點被刻成短橫,這樣做是為了順應木材的天然紋理,節省雕刻時間。宋體有一個意外的好處,辨識度高,成為最通行的印刷體,缺點也很明顯,少有變化,誰寫都差不多,被明代文人詬為“匠體字”。宋槧體款最早用在琺琅彩上,有紅、藍兩色,稱為“料款”,還有少量的黃色款用在紫砂上,因為黃色在紫砂上容易辨識。琺琅彩瓷是在宮內製作的,天子腳下的瓷器工選擇呆板的宋槧體寫底款,很明顯,他們在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的個性,伴君如伴虎。

古董鑑定有一個基本原理,新的工藝和風格不會出現在舊東西上,新的字體也不會用在舊瓷器上寫款,比如宋槧體就不可能出現在明代瓷器上。我曾經見過一個非常好的祭紅碗,底款是明代的內膳房,可惜用的是張裕釗的北碑體,張是曾國藩的幕僚,其張體字只在民國流行。還曾和一朋友同去看了塊清代犀角腰牌,二人同時看假。出門後交換證據,朋友說牌子上的魚子紋太細密整齊,而真犀角的紋路是疏鬆分散的,這牌子定是用了一種新技術,以馬的鬃毛壓制出來的。我是看到牌子上用舒同體刻了首杜詩,舒同是六十年代的山東省委書記,書協首任主席。舒同的行書在八十年代製成了鉛字,成為不太流行的印刷體,估計造假者是在電腦上打了杜詩,調到他自己都不認識的行書字體,然後照著刻了下來。

乾隆一朝長達60年,嘉慶繼位初期,因為乾隆是太上皇,依然用乾隆款,所以乾隆款的官窯瓷器非常多。同時乾隆款的仿古瓷也是最多的,現在許多瓷工都習慣性地寫乾隆款,甚至有許多酚醛樹脂做的假青銅器和玉器,上面也印著瓷器用的“大清乾隆年制”。這裡就簡單介紹一下鑑定乾隆官窯款的皮毛。

瓷器的自述文件

瓷器的自述文件

瓷器的自述文件

瓷器的自述文件

篆書“大清乾隆年制”用的最多,大概佔總數的六成。六字分三行豎寫成正方形,無邊框,橫平豎直,筆畫均勻,類似書法中的鐵線篆。其中有許多細節,比如“清”字 “月”中的二橫,早期寫成豎橫,後期寫成一豎,“乾”字起筆寫成“山”等等。

還有帶雙圈框的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寫成兩行,另有一種雙圈篆書“乾隆年制”,寫成十字形,這兩種款字體柔和,筆畫多曲線。還有橫寫無框的六字款,寫在高足杯內底。這時的楷書款有六字三行、六字二行、四行二行三種,基本都有雙圓圈框。宋槧體款為“乾隆年制”,雙方框,外框粗,內框細。

乾隆朝以青花款最多,此外還有紅彩款,多用於粉彩、藍彩款用於琺琅彩、金彩篆書款用於仿漆器和粉彩瓷器上。單色釉瓷器,仿鈞窯窯變釉、茶葉末釉、古銅彩等等,都是工整的六字篆書刻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