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08-賈誼的“天眼”

賈誼,是西漢文帝時期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人物,年少成名,卻因為遭到同僚排擠等原因,在政治上並無多大建樹,仕途坎坷,英年早逝。即便如此,他的政論之精闢和文章之氣魄,亦足以流傳千古。司馬遷寫《史記》,把他和三閭大夫屈原放在一起,作了一篇傳記,叫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其中的這個“賈生”就是指賈誼了。——翻看《資治通鑑》對賈誼的記錄,結合西漢後世的發展歷史,我對賈誼洞悉時局和深謀遠慮的能力,佩服得五體投地。



先梳理一下賈誼生平。

當初,漢文帝聽聞河南郡守吳公,治理能力一流,就將其提拔到長安,擔任廷尉一職(注:廷尉,是西漢的司法審判機構最高長官)。吳公到任後,向文帝推薦了洛陽人賈誼。文帝於是徵召賈誼,任命為博士。賈誼當時20歲出頭。“博士”,是秦漢時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可見賈誼在20多歲時,學問已經頗有火候。

賈誼任職博士期間,因為學問通達、文辭犀利,頗得漢文帝賞識,一年之內破格升遷為太中大夫。“太中大夫”在當時是個什麼官職呢?簡單來說,西漢初期,除受命於天的皇帝,和裂土分疆的諸侯之外,朝堂之上最顯赫的職位是“三公九卿”。比如舉薦賈誼的吳公,所擔任的“廷尉”,就位列九卿之一。三公九卿之下,是一眾“大夫”。而“太中大夫”,乃是眾大夫之首。所以賈誼在出道一年之內,就進入了西漢的權力頂層。

賈誼這個太中大夫是有真才實學的,他對時局的觀察頗能切中要害,而且年少氣盛,敢於直言。擔任太中大夫之後,賈誼向文帝建議推行一系列改革。改什麼?賈誼的建議是,改曆法,改朝服配色,改政府制度中的官職頭銜名稱,同時,商定大漢王朝標準的宮廷禮儀和音樂規範。總之,就是要通過一系列改革,更換目前正在沿用的秦朝法度,轉而確立大漢王朝自己的制度體系。

這個改革動作太大了,估計其他人都被賈誼的提議嚇了一跳。尤其是,回顧西漢初期的治理歷程,蕭何沿用秦朝舊制,之後曹參“蕭規曹隨”沿用蕭何舊制,都是靠採用與民休息的放養式治理辦法,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因而名垂青史的。事情才沒過去多少年,這個賈誼小子就跳出來說:不行,我們需要把這一整套制度都換掉,否則王朝會有危機! —— 誰信啊!就連非常欣賞賈誼的漢文帝,也因為不想背上“亂改祖宗法度”的罵名,而對賈誼的建議婉言謝絕。參見《資治通鑑·漢紀五》:

賈生請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興禮樂,以立漢制,更秦法。帝謙讓未遑也。

雖然文帝沒有采納賈誼的改革提議,但對賈生的能力和學識,是越發欣賞。兩三年後,文帝準備將賈誼提拔到三公九卿的層級,委以國家重任。不幸的是,文帝的這個提議,遭到諸大臣的堅決反對。反對的原因,一方面是對賈誼少年得志的嫉妒,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與賈誼政見不合。回過頭來看賈誼之前的“改革建議”,恐怕當時沒幾個人能真心認同。大多數人,尤其是那些手握重權、跟隨高祖劉邦打下漢室江山的老臣,心裡面可能都會覺得:這個年紀輕輕的小子,為了博出位,居然耍耍嘴皮子,就想把高祖皇帝當年訂下來的規矩給改了!我們可容你不得!

結果可想而知,在這些老臣的耳旁風下,性格溫和的漢文帝,對賈誼逐漸疏遠。沒過多久,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參見《資治通鑑·漢紀六》:

上議以賈誼任公卿之位。大臣多短之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以為長沙王太傅。

長沙王太傅,是輔佐、教導長沙王的官職。而長沙,是當時西漢王朝分封的一個小諸侯國,位於帝國南部邊界,與藩屬南越國接壤。賈誼一下子,從天子身邊的近臣,變成遠處邊陲的太傅,落差不可謂不大。

這之後,賈誼又被任命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是漢文帝心愛的小兒子,可見文帝心裡還是有賈誼這個人的。不過賈誼自被貶為長沙王太傅之後,確實再也沒有回到過西漢政府的權力核心。當然,在那些身為太傅在外飄蕩的歲月,賈誼並沒有完全自暴自棄,而是繼續密切關注時局,並通過不斷地給漢文帝上書,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和對天下局勢存亡累卵的擔憂。這些上書中的意見,有的漢文帝採納了,有的就被直接略過。

後來,梁懷王不甚墜馬而死,賈誼一方面自責沒有盡到太傅的責任,另一方面也因為無法施展抱負,鬱鬱寡歡,英年早喪,命終時年僅33歲。


再擇要來分析一下賈誼的各種“上書”。我在翻《資治通鑑》時,確實被賈誼政論文章的精闢分析和戰略眼光給震驚到了。

其一,《論積貯疏》。

《論積貯疏》主要傳達的是賈誼重農抑商的觀點。賈誼認為,在西漢初年,商業橫行、農業荒廢,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社會現象。政府應該對從事商業的人進行適當打壓,同時,舉朝廷之力來發展農業。

有的人要說了,這種重農抑商的思路,不是封建小農經濟的思想嗎?如果不對這些商業萌芽進行打壓,有可能我們早就進入資本主義發達階段了呢。——剛開始我也是這樣思考的,後來再想一想,其實不然。

從經濟學上來說,商業的發展,一定是以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的發展為前提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力得到進步以後,大家創造的勞動財富,除了滿足日常需要之外,還有結餘,然後才會產生貿易和商業。而貿易和商業,可以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刺激新的消費需求,從而反過來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

而上面這個論述,是不符合西漢初年的國家局勢的。那時候的情況是,天下剛剛經歷了連年戰亂,人口零落,田地荒蕪。老百姓別說年年有餘了,連飯都吃不飽。開國的將相,出門沒馬車坐,只能乘坐牛車。這時候能夠多開墾一畝地,就是把天下人與溫飽線的距離縮短一份。如果不提振農業,縱容商業發展,去滿足少部分富貴人家除了吃飯之外的“淫侈之俗”,貧富差距擴大起來,江山危矣。

用賈誼的話來說: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至今,未之嘗聞。...... 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這封上書,漢文帝聽進去了。然後就是我們在初中歷史上學過的:漢文帝親自下地耕田,為天下做表率,鼓勵農桑,從而為文景之治打下一個堅實的經濟基礎。

上感誼言,春,正月,丁亥,詔開籍田,上親耕以率天下之民。


其二,《諫鑄錢疏》。

《諫鑄錢疏》主要講的是貨幣控制的問題。其背景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了刀、貝、布等貨幣,以“半兩錢”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初始時,“半兩錢”每枚的重量是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漢朝建立以後,高祖劉邦“嫌其重,難用”,於是改鑄了每枚更輕的錢幣,仍舊稱作半兩錢。再後來,這個錢幣越鑄越輕,比如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是八銖,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是四銖。

同一時期,還流行一種錢,叫做“莢錢”。“莢錢”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民間私鑄的錢。那個年代,真假貨幣的驗證沒法做到今天這麼細緻,所以總有一些缺錢的人,鋌而走險,自己去鑄錢(當然這種人今天也仍舊是存在的)。這些鋌而走險者,在自己鑄錢的時候,為了節省成本增加收益,一鍋銅水,肯定是鑄出來錢幣越多越好啦。所以這些民間私鑄的錢幣,比漢朝官方已經在逐漸減重的錢幣,還要輕得多。輕到極致,一枚錢幣就如同榆莢(也就是今天說的榆錢兒)一般,因之,又被稱作“莢錢”。

西漢朝廷為什麼要減輕錢幣的重量?肯定不只是“嫌其重”這麼簡單,粗略揣測,也是為了印發更多的貨幣,來支持百廢待興的朝廷建設。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增發貨幣。政府增發貨幣也就算了,民間還有一堆人同時也在增發“莢錢”——這已經不是放水了,是開閘洩洪,帶來的結果,自然是物價飛漲,參考《資治通鑑·漢紀六》:

於是物價騰踴,米至石萬錢。

在這個增發貨幣物價飛漲的事情裡面,漢文帝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漢文帝除了鑄造四銖錢之外,還頒佈政令,允許民間私自鑄錢——也就是說家家戶戶都可以自己開印鈔廠了,只要你有銅礦。有了銅礦,就等於有了數不盡的購買力。當時,漢文帝喜歡誰,就賜一座銅山給他:

是時,太中大夫鄧通方寵幸,上欲其富,賜之蜀道嚴銅山,使鑄錢。吳王濞有豫章銅山,招致天下亡命者以鑄錢;東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而國用饒足。於是吳、鄧錢布天下。

這種事情,賈誼當然看不下去了,果斷上書!賈誼在《諫鑄錢疏》裡主要抨擊的,是文帝允許民間私自鑄錢這件事情,他的論點是:

  • 鑄錢這種事情,百姓自己做,一定會偷工減料作奸犯科,把錢越鑄越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利益。在所有人都在作奸犯科的前提下,老老實實遵守遊戲規則的人,會被餓死。——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劣幣驅逐良幣
  • 朝廷可以頒佈法令,來懲罰那些鑄錢偷工減料的人,但這實在是打自己的臉,丟人。——如果因為自己的制度漏洞,引誘老百姓往邪路上走,然後又嚴懲那些走邪路的人,那麼最應該承擔責任的,不是小老百姓,而是制度的設計者。
  • 最可怕的是,私自鑄錢這個口子一開,會對剛剛有點起色的農業造成毀滅性打擊。原本農民辛苦勞動一年才能有口飯吃,現在好了,不用種田,自己在家裡架個高爐,奉天承運,鍊銅鑄幣,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誰還去種田啊!——如果所有人都這樣想,就沒人去種田了,還在溫飽線上掙扎的大漢王朝豈不危矣!

用賈誼的話來說,這個鑄錢令,簡直是能把好人變成壞人的“潘多拉魔盒”:

奸錢日多,五穀不為多。善人怵而為奸邪,願民陷而之刑戮 ...... 奸數不勝而法禁數潰,銅使之然也。銅佈於天下,其為禍博矣,故不如收之。

注意,賈誼其實已經給了文帝一個臺階下,沒有強求漢文帝收回成命,廢除鑄錢令,而是請求文帝將全國的銅礦收歸國有——這樣一來,即使想私自鑄錢,也無銅可用。

可惜文帝這次沒有聽。

貨幣這個事情,到景帝時期才得到處理。至於榮獲文帝賞賜銅山的兩位愛卿:鄧通在景帝時期被抄家,寄人籬下而死。吳王劉濞,則因為私自鑄錢等原因,勢力和慾望一起膨脹,最後發動了七國之亂。


其三,《治安策》。

《治安策》論述了好幾個問題,這裡只選一個問題來說:諸侯王與中央的權力衝突問題。

先來說一個背景故事:高祖劉邦時期,趙王張敖曾給劉邦進獻了一位美人。美人得劉邦寵幸,生下一子,名叫劉長。後來趙王叛亂,美人被牽連而死。劉長流落京師,被劉邦收回膝下,冊封為淮南王。

文帝即位後,淮南王已長大。文帝對這個同父異母的兄弟非常照顧,要啥給啥。結果淮南王劉長愈加跋扈,在封國之內廢除漢朝法令、驅逐漢朝官吏,自己制定法令、任免官吏,最後甚至還策劃謀反。文帝挫敗了劉長的謀反計劃,但不準備殺他,把他裝在囚車裡,擇地遊街,以儆效尤。結果劉長秉性驕傲,受不得氣,絕食而死。(注:那一時期,亂搞事情的劉姓諸侯王,並不止淮南王劉長一個,還有濟北王劉寬等)

文帝心痛惋惜,把劉長的幾個兒子封為列侯。於是梁懷王太傅賈誼,又跳出來上書了。這一篇上書,就是鼎鼎有名的《治安策》。在《治安策》裡,賈誼關於諸侯國權力過大的問題,主要有如下觀點:(為了便於論述,下面我切換到賈誼的第一人稱視角。另外,下面的一些觀點,不完全來自《治安策》,而是《治安策》前後賈誼的其他一些“上書”裡提出的,為了方便講述,而統一整理到這裡)

  • 陛下別聽那些歌功頌德的人吹牛,現在漢朝局面並不安穩,反而非常危險。打個比方,就像在烈火之上放置一堆柴火,然後躺在柴火上睡覺——眼前覺得舒服,只是因為火暫時沒燒上來而已。
  • 這團可能危及大漢王朝的火是什麼?其中之一,就是諸侯王!陛下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您春秋鼎盛,勵精圖治,對劉姓諸侯王也那麼好,但是他們卻老是搞事情?您的親弟弟想造反,您的親哥哥的兒子想造反,還有其他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事情?那是因為,諸侯國與大漢朝廷,本身就存在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諸侯國永遠會想從漢朝廷這裡獲取更多的特權,同時又時刻擔心已有的特權會被天子回收。因此那些勢力龐大的諸侯王,簡直是遲早引爆的定時炸彈。
  • 現在陛下您年富力強,就已經被幾個鬧事的諸侯王搞得手忙腳亂了。可怕的事情是,這些已經鬧事的諸侯王,在目前的劉姓諸侯裡,還算地盤小的。好些地盤更大的諸侯,只是因為目前年幼,所以暫時還服從漢朝廷派遣過去的太傅等官員的管教(剛好賈生我也是一個太傅)。再過幾年,諸侯王們會成長為血氣方剛的壯年,而我們這些太傅都會老去。那時候,即使是堯舜再世,也無法控制天下大亂的局面了。
  • 不知道陛下您有沒有意識到,目前的諸侯國裡,對漢王朝最忠誠的,是隻有兩萬五千戶的撮爾小國長沙(不好意思,我賈生之前也當過長沙王太傅)。其他勢力大一些的諸侯國,都各存異心。為什麼?這是人性啊陛下!長沙王因為勢力渺小,心知只有依附漢王朝,才能保有眼前的富貴,因此忠誠老實得不得了。反觀那些勢力雄厚的諸侯,老是會覺得,自己只要努把力搞點事情,就有機會跟漢朝廷分庭抗禮。——所以想要制衡諸侯,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削弱其實力,把他們越分越小。
  • 諸侯國裡,陛下你真正可以倚靠的,只有淮陽國和代國(注:淮陽國是文帝兒子的封地,代國是文帝繼承大統以前自己的封地)。所以陛下有必要逐步擴大淮陽和代的地盤,防患於未然。

這些建議,文帝聽了一半。文帝最後並沒有對日益膨脹的劉姓諸侯勢力進行限制,但是確實採取了一些操作,來增加淮陽國和代國的實力。最後的事實是,七國之亂爆發,劉姓諸侯公然挑戰漢朝廷的權威。而在平息七國之亂的過程中,文帝按賈誼建議、提前佈局的淮陽、代、梁等國,確實起到了抵禦暴亂的重大作用——只不過,賈誼和文帝,都沒有親眼見證那一天的到來。

回過頭來想,高祖劉邦打下天下以後,大肆分封諸侯,是不是給文帝和賈誼挖了一個大坑?其實不然。西漢建國之初,分封諸侯,有其必然原因。分封異姓諸侯,主要是為了安定人心。那些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大將,難道不都是為了封妻廕子,才沙場搏命的嗎?要是建國以後,該給的獎勵不給到,劉邦可能屁股還沒坐熱,就被人趕下來了。而分封同姓諸侯的一部分原因,則是為了制衡異姓諸侯的勢力。如果那些當了諸侯王的大臣想造反,姓劉的一家人已經化整為零佔領了多處地盤了,沒人能一次性打下來。

然而,在渡過了建國之初的動盪時期以後,這種制衡制度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反而是需要注意劉姓諸侯與中央朝廷的權力爭奪了。之所以會存在權力爭奪,是因為,劉邦時期的劉姓諸侯,除了跟劉邦有血親之外,還都是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而到了文帝景帝時期,這些劉姓諸侯,與皇帝之間的關係,可就沒有這麼親密了。反而會因為各種利益糾紛問題,隨時能打起來。

賈誼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拋出了削弱諸侯勢力的建議。其他大臣,拘囿於“不能亂改祖宗法度”,覺得賈誼只是為了出風頭在亂說話。而文帝,則拘囿於“都是親兄弟,我不好下手”,沒有盡到一個管理者“以天下為先、個人情感次之”的職責。


總結一下,我對賈誼就一個字:服。這篇文章裡提及的,只是賈誼有如開天眼一般的幾次局勢分析而已。實際上賈誼在文學等領域也頗有建樹。至於他為什麼仕途如此不順?我想可能也是因為他眼光太遠,以至於跟同時代的人在一起時,顯得格格不入吧。何況他還那麼年輕。我想,假如他懂得更多的官場逢迎智慧,也許能夠做到官運亨通。但是,賈誼已經如此天縱英才了,還想要求他年紀輕輕就圓滑玲瓏,是不是要求有點太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