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什麼?如何應用?

書生3000


哲學,是對世界真相進行探索的科學,它要回答“世界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以及我們該怎麼做”的深層次、宏觀性、普適性問題。因為問題大,所以未免覺得空,便有人以為哲學是不務實、不接地氣的學問,不學也罷。

其實,哲學的社會功能是“無用之用”。無用,意味著它不針對具體的自然科學問題和社會問題尋求解決之策,它只會為你提供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思維層次,而這正好體現出它的“用處”。

如發生一場交通事故,大家最關心的是人受傷了怎麼救助,損害賠償怎麼辦?這兩個問題留給醫學和法律解決,哲學只會告訴你,一個事件的發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統一,給你這兩個辯證法的“範疇”,引導你由一個點、一件事去挖掘其背後普遍性的觀點,拓展你的思想深度和緯度。

哲學,想說愛你不容易。但如果我們讀懂了康德批判的深刻、黑格爾辯證法的純粹,或許我們會看見人類文明最深處的那道光![機智][機智]

——睡醒的熊 2020.03.11





睡醒的熊


哲學:涵蓋的範疇比較廣,但是我們只是作為興趣瞭解的話,就當是透過事物看本質,在透過一些自然現象看到本質,再在此體悟過程中獲得智慧,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哲學就是提升智慧(不是小聰明哦)。國外的哲學家一大堆,中國的諸子百家都可以理解是哲學的一張,但是中國的哲學又不同於國外的體系。

簡單理解就是提升我們的智慧,那麼如何應用呢?

古人一般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多負累,天天對著電腦,各種電子產品,各項技能學習。現在看來他們蠻落後的,但是事物都是有兩面性,他們在晚上沒有燈光的時候可以透過所學讓思想盡情遨遊,並身體力行實踐自己的想法,影響眾人,改變社會。無論是如家我,佛家我,道家教導人的不是消極,他們都是想推行自己的理想讓社會變好,終極目標都是希望世界大同。

所以,我們說學習哲學可以讓我們更清晰的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社會,認識世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具體應用可以在個人生活中針對某一哲學體系進行研讀,並在現行社會中進行實踐驗證,去其糟粕留其精華,併發揚光大。可以看看中國哲學史類的書籍先簡單梳理一下。

推薦可以讀下論語,如果文言可以讀下張居正的論語別裁或者張居正講論語,進而擴充讀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再擴充可讀下傳習錄。如果覺得文言略吃力可找下文學大家的譯本,但是還是建議先通讀文言版有個整體認識比較好。

在讀書讀書的過程中結合自行的工作,社會經驗去融合(自然會融合在你的骨子裡,只要有切實的認真研讀),你會獲得極大的智慧與幫助。比如論語就是有涵蓋修身,治國(可以理解為管理),交往(交友標準,損友益友的選擇),治世(看得懂國家的管理,世界政治的差異)。論語可以天天讀,時時讀,就像口袋書或者手把件一樣,你隨時可以把玩,而且每次感悟都會有新的提升。

所以,中國的經典足夠我們研習一輩子了,而且中國哲學(民國叫國學)講求自身向內求,不必在外,身體力行,知行合一,非常有實用價值。

論語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即萬事萬物道理都一樣,道已經融合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必到處去求,他本身就在你的內心。就像幸福本身就在你身邊,為何花一輩子尋找結果把他弄丟了呢,真正認識自己你已經獲得了最大的智慧,這個已經是你的哲學了。

有空多讀讀我們的文化傳統,他一直在指引著我們的世界,不必到處去找尋。


李彬30046


哲學一詞,源於希臘語,本意為“熱愛智慧”。中文最早使用於19世紀末,引自於日本的漢文“哲學”。古今中外對“哲學”一詞的解釋也不盡相同。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簡言之是誰決定誰的問題。由此,哲學劃分為兩個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哲學的基本觀點有很多,如:普遍聯繫、永恆發展、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等。相應也有許多方法論,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

其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常在不知不覺中運用到哲學理論。如:

1.發展的觀點。孩子很調皮不懂事,成績很差,但不能以此斷定孩子長大後就沒有出息,未來一樣可以成為非常優秀的人才。

2.做事要分輕重緩急,這就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理論的運用。

3.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不能只看表象,而要全面分析。對互聯網上的龐雜信息,堅持全面的觀點,很容易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4.一分為二的觀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勝不驕敗不餒。

5.吃飽才能穿暖,經濟條件上去了,物質文化水平才能相應提高。就是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理論的運用。在農村,如果老百姓連吃飯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好,又怎能讓他們也做好垃圾分類呢。

6.質量互變規律。不斷的量變,最終會引發質變的結果。每一個犯罪分子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從最初的道德滑坡、貪圖小利,一點點走向違法亂紀成為罪人的。

本人並非哲學方面的專家,僅就提問說一點自己的體會,不當之處,還請包涵。



方言菏澤



我想哲學應該分為以下七個方面來通俗地理解:


第一本體論,即討論世界到底是什麼?隨著當今自然科學的發展,這裡邊的很多問題在物理學和化學,以及其他學科裡得到了更好的解答,但是還有很多哲學家在用人類的語言思索這個問題。代表作是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代表命題是“我們關注存在者,而遺忘了存在本身”。

第二認識論,即討論我們知道什麼和我們是怎麼知道的?比如,我們是怎麼認識這個世界的?我們的意識世界裡發生了什麼?我們是怎麼得到知識的。心理學和腦科學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代表作為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代表命題為“我們無法認識物自體”

第三倫理學,即討論道德是什麼東西?即我們的道德善惡是怎樣產生的?我們是怎樣一步一步進行個人選擇的?人是怎麼成為好人和壞人的?代表為作亞里士多德的《尼格馬可倫理學》,代表命題為“一切行為都以善好為目的”

第四美學,即討論美醜是什麼?即藝術存在哪些基本規律?什麼是美什麼是醜?生活中存在哪些基本的美的規律?代表作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代表命題為“美是無目的的和目的性”

第五邏輯學,即討論對錯是什麼東西?即我們平時思考問題的方式,運用語言的方式是怎樣的?我們是靠用什麼樣的邏輯去論辯的?代表黑格爾的《小邏輯》,代表命題為“我們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

第六科學哲學,即討論科學是個什麼東西?即科學是怎麼產生?怎麼發展的?科學裡面那些思維方式對於人文和社會科學造成了怎麼樣的挑戰?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樣切身的幫助?代表作卡爾納普的《科學哲學導論》,代表命題為“因果性未必存在”

第七,哲學下面還有很多別的小分支,例如:宗教哲學,信仰是什麼?政治哲學,政治為了什麼?歷史哲學,歷史有目的嗎?語言哲學,我們是怎麼使用語言的?文學理論,文學作品有基本結構嗎?

在很古老的世界裡,哲學是一切,希臘人稱之為愛(philo)智慧(sophy),就是我們擺脫自己日常經驗的世界,而是用抽象思維和更高的理性,去仰望星空,去思索更遙遠的世界,大到宇宙的邊界和時空的標準,小到人心的罪惡與微觀的原子,那裡面蘊含著現代 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政治學、法學 等等一切的萌芽和開端。


隨著現代世界的興起,自然科學佔據統治地位,學科分化越來越嚴重,物理學解決了很多本體論的問題,心理學解決了很多認識論的問題,等等等等。不過哲學還是堅持在以人類最基本的思維為武器,以人類最基礎的自然語言為渠道,對這些問題進行一種探討,而且確實產生了了一些對自然科學能構成衝擊和互相補充的觀念和方法。


所以一言以概括的話,哲學就是你對“世界是什麼?我們知道什麼?美醜是什麼?宗教是什麼?”等等根本問題和根本規律,憑藉生活經驗和自己的邏輯思維,用人類的自然語言,對其進行探討琢磨的一門學科(學問)和一種方式。



那麼應該怎麼運用哲學呢?

哲學本身是不能直接應用到生活中的,“哲學無用論”甚囂塵上的立論基礎就根植於此。 但是如果從間接角度,在生活中應用哲學還是可行的。


第一,思想性。哲學有很多流派,如果系統的學習某一個流派的哲學,你必定可以依據這個哲學流派的思想體系,構建自己的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就可以作用於生活。揚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為也”,老子的“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等等,都是一種價值觀,直接應用到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選擇。

第二,邏輯性。哲學發現至今分為兩個階段,古代的本體論,近代的認識論。而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無論哲學家持有哪種觀點,他都需要進行嚴密的論證來闡述。學習哲學,理解哲學家論證自己思想的過程,自身的邏輯性會得到極大提高,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能得到幫助。

第三,指導性。哲學的魅力在於他讓你接觸到偉人的思想。很多時候,我們會思考一個現象的本質是什麼,起源是什麼,但我們不會一直去深入地想,也不會去系統歸納。而哲學家幫我們做了這些。學習哲學,我們會開始思考很多從未留心的問題,這些都會指導我們如何生活,讓我們發現生活的意義所在。


電子與數學方法


悟空問:哲學與科學有什麼區別與聯繫?與中國的道文化又有什麼關聯?大公曰:科學與哲學都是關於客觀規律的話題。不同點在於哲學是對規律的認識,科學是對規律的應用;哲學側重普遍性,是抽象再抽象,更偏重於意識形態;而科學則側重於特殊性,是具體再具體,更針對於技術應用。哲學觀點與時間沒有關係,可以千年萬年不變,但科學技術則可能日新月異。哲學用於宏觀指導,是戰略思維;科學用於戰術應用,是技術創新。科學經常否定自己以前認為是真理的知識,但並不是被否定的知識就一定是謬論。就像爬樓梯一樣,登上第二層不等於第一層就是錯誤的;有了電熱器不等於鍋灶就是錯誤的。科學就像灶具的改進一樣是隨著新材料的發現、發明,認識水平的提高,按照精細化,人性化,新異化及多快好省的原則不斷的改進或創新,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如果說中國道文化是一棵大樹,那麼哲學就是從樹梢向樹根方向探索,越來越深粗;科學就是從樹根向樹梢方向探索,越來越精細!



音形世界


乎每一個文科生從高中剛開始接觸哲學的時候都會有疑問,學辯證唯物主義有什麼用,對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其實這裡談到的,應該也不僅限於“辯證唯物主義”這一個哲學流派本身,而問題關鍵在於哲學有什麼用。

實際上很多人也僅僅是從高中或大學開始正式接觸哲學,但很少有人專門的學習哲學,故而也最多隻能從所學的部分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來談。哲學不僅有辯證唯物主義,但是即使通過辯證唯物主義同樣可以至少讓我們看問題可以通過別的方式或者一些角度來看。此外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也是同樣。比如提到的《莊子》裡面的一些觀點,同樣也是哲學問題,同樣也是充滿思辨: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是我們做夢還是我們本身就處於夢中之夢。無用之用,也許本身才是真正的大用。

對於現實生活的啟發或指導意義,哲學或許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很多科學的根基或許卻源於哲學思辨。

這也不禁讓人想到很多學科的爭論都是從最基礎的一些問題談起。在現代經濟學理論中爭論的最後落腳點,通常都回到了人性上來。其實,這樣的一個過程,相當於一個對於整個經濟學理論的逆推過程。作為社會科學,本身建立的基礎就是在於對人本身的認知之上。現代經濟學最基本的理論根基源自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而國富論的人性根基則在他之前的一本書——《道德情操論》中得到表述。

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的《論分工》一節中就提到:

在這裡,亞當斯密實際上也回答了,哲學對現實生活有沒有意義的問題,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哲學作為“愛智慧”的學說,哲學是有意義的,並且還是大意義。

而在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的這一書中,亞當斯密就提出了人的自利性(注意:這裡人的自利性不等於自私性),同樣,正是這樣的自利性,成為了西方經濟學的基礎基本假設之一,而後來的整個經濟學以及隨後出來的一系列相關學科(比方博弈論),同樣是基於這樣的人性認知之上。人性的認知,實際上就是需要回答人性究竟是怎樣的,這就是哲學需要解釋的。正因為如此,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之前,寫出了《道德情操論》。

而這一切,正如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德峰在一次講座上所言:“……非哲學系學生的任務是什麼?是讀原典。讀你那門學科的原典。每一門學科都有它的經典著作……最初創立那門學科的經典著作,它已經對於這門學科的前提,方法做了某種具有哲學意義上的探討”。

也就是說如果一門學科的最最基本的大前提都出了問題,那麼這麼學科的基本上就存在嚴重問題,甚至無意義了,正如今天很多人對佛洛依德的理論的質疑一樣。而哲學則並不會妨礙人們對他自己專業的學習和鑽研,但是給了人們專業的學習提供了一個思想的背景和思維的方式。所以有人說,哲學家們只是在不同的角度闡述這個世界,但這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最是重要的是在於改變這個世界。

在歷史上,尤其是近現代哲學幾乎是所有學科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可惜經典的時代已經過去,人類在文明發展中越走越快,越容易陷入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迷霧,失去正確的方向。失去哲學的人類社會沒有精神和文明,那麼便是行屍走肉,命不久矣。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哲學是人類研究萬事萬物的基礎。人類對世界的觀感最早的是感覺,如何把對世界整體理解,用來指導對某一事物的認知,最終誕生了哲學。關於問題的回答,不想看長篇大論的可以看下面黑字的例子

方法論不多講,主要是根據各種世界觀進行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唯物主義世界觀要求人們在認識和實踐中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唯心主義世界觀則從某種精神的東西出發。客觀唯心主義世界觀要求人們在行動中遵從某種客觀的精神原則或宗教教義、神靈的啟示等等。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則認為人們可以按著自我的感覺經驗、願望、主觀意志等等行事。

某大學畢業論文還有一個月的上交時間了,但是還有四個學生沒有準備好。小甲認為,時間已經來不及了,我一點思路都沒有,要不明天去廟裡上燒個香拜拜佛,希望佛祖給我一點啟發(客觀唯心主義)。小乙就想,畢業設計現在沒思路不代表以後沒思路,靈感這東西說不定哪天就來了,我還不如出去散散心,等下靈感爆發,肯定能寫出來(主觀唯心主義)。小丙說,反正我大學沒學,最後一個月已經來不及了,就這樣吧大不了在復讀一年(客觀唯物主義)。小丁則奮起直追,每天早出晚歸到圖書館查閱資料,諮詢老師,努力完成畢業論文(主管唯物主義)。

以上就是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我們具體行為,上面就是個段子,具體到實際上要複雜的很多,而且人們也經常是個複雜的矛盾體,沒有經過學習和實踐的人,身上經常會體現出來好幾種世界觀,對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也有很大的影響。有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面對各種難題不會走偏了,我想這就是我們學習哲學的現實意義吧。

最後推薦一本哲學啟蒙書,也是西方社會評價頗高的哲學書籍《蘇菲的世界》,讓哲學變得通俗可讀。 我是愛讀書的大白,歡迎大家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學習進步。


大白愛閱讀


這兩個問題,很難一言兩語就說清楚。就是多少能說明白一點,聽了之後能做到什麼程度,學到什麼地步,也是難說的。

⒈哲學是什麼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在哲學這個學科群裡,其實已經形成了專門的學問,可以稱之為哲學學(philosophy of philosophy)或者元哲學(meta-philosophy)。具體的研究內容包括,哲學是什麼,怎麼研究哲學,研究哲學的基本問題、核心問題是什麼,哲學和哲學家的關係,哲學的派別問題,哲學學科群的問題,哲學和其他學科的關係,哲學的價值和功能,哲學的問題和侷限,哲學的未來等等問題。

哲學學科群中的哲學學或說元哲學這一學科在歷史上的哲學家們那裡,多數是哲學家們在展開自己的體系之前進行的一項前提性工作,有相當一部分哲學家甚至沒有自覺從事這項工作,或者下的功夫不是很大。進入近代尤其是現當代之後,哲學流派更為繁雜,更迭更為迅速,從內部看哲學涉及的內容更為龐雜和深入,從外部看各科學學科侵蝕了越來越多的哲學領地,使得哲學開始面臨著空前的危機,甚至有人都提出了哲學終結論和哲學死了的觀點,由此哲學學或說元哲學的問題就更為突出,從而這一學科逐漸由潛學科發展成現學科。

⒉具體怎麼看待哲學是什麼和怎麼運用哲學的問題,這裡也只能做一個簡單的提示。

⑴我們在學校課本中,都從學哲學的開始,就先接觸了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而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這個定義問題很多,簡單說來,一不是很準確,二太流於表面。無論是世界觀、人生觀還是價值觀,都是哲學研究的結果,而且在許多人那裡由此還使得哲學和具體科學的界限劃清不了界限,以至於他們還抱住一些科學問題,比如理論物理問題不放,以為是在研究哲學問題。也就是說,很多人太過注重既定的知識甚至是死知識那一面,用英語來說就是他們看重的是the philosophized,而非哲學本身,也就是philosophizing。從這一分辨來看,哲學應該更看重活的方法,這樣的哲學才是不容易為具體科學所侵蝕的哲學。而哲學的方法如果用兩個詞來概括或者統領的話,我認為,在思想方面應該是反思,在行為方面是控制。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反思和控制含義不同於平常所用的意思,而是超越了平常維度的反思和控制,我曾經把哲學研究對象的維度定義到人行動的終極根據這個層次。也就是說,哲學思維和科學思維、哲學控制和技術控制,是不在一個維度、一個層次的。俗語所說,打破砂鍋問到底,在一定程度上對反思就有所反映。

⑵至於哲學怎麼運用,其實如果細想起來,哲學在運用中也是分層次的,比如哲學知識的運用和哲學方法的運用,比如對哲學層面問題的分析和對問題的哲學分析等等。因此,這裡不擬細談具體的運用方略,而是說一說大略的思路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①不要有萬能模板的想法。以為存在一個萬能模板,只要把參數一代進去,公式就會自動運行,結果自然就準確地輸出了,這種觀念其實是要不得的。因為不說存不存在這樣的模板,就是存在,還能叫運用哲學麼?看哲學史上,哲學家們對同一問題爭辯不已,莫衷一是,如果有這樣的模板,還會這麼爭辯不休麼?正是這種見仁見智的爭論,既貫穿哲學史的始終,也彰顯著哲學的特色,否則哲學就不是哲學了。

②對哲學史、哲學原著還是有必要讀的,如果想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哲學探索的話;可是也要注意,研究的問題所在學科的經典著作更不能忽視。要知道,一個學科最為基本的那些經典,其實也往往或者是對哲學史上著名理論的運用,或者在哲學本身的研究方面有著深刻的創見,而且由於經典作家對哲學的運用和是對具體學科的具體問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對於這一問題的後續研究自然更有借鑑意義。這一借鑑意義不只體現在經典作家對其前的哲學思想如何把握和運用方面,也體現在對其後的哲學思想如何把握和運用上。

③在哲學理論和方法的選擇上,非哲學專業人士讀哲學史和原著不必從頭到尾精讀,可以挑選與要研究的問題更為密切相關的哲學理論和哲學著作來深入研究。何況就是哲學專業的教授也是有特定研究方向的,而不是在所有方向的用力都是一致的。

還有就是一般來說,哲學理論和方法的挑選可以不限於一家一派,只要有益於研究問題,只要能夠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使得各種思維框架、各種研究方法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就行了。

④在哲學運用方面同樣不要怕犯錯誤。任何問題的探索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得出一次結論就能達到絕對真理的,這就需要有前人所說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的精神勁大兒才好吧。


孟周


1.哲學就是愛智慧,對世界的思考,對人生的思考,對個人的思考,對真理的崇敬;

2.哲學也是一切學科的啟蒙,它也帶給了人類對各個領域的洞察力和實際應用;

3.學習哲學,我們則要高於之前的哲學家——只知道解釋世界,卻不改變世界。

總之,我們學習哲學要為真理、人類的福祉而學習,切莫為得不到別人的理解而懊惱,這顯然與哲人“大智慧”背道而馳。


周洋younger


這個話題太大了,需要太多的文化和知識儲備才能更好的詮釋。
哲學是概念,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
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認識、改造世界的方法論為研究內容的科學。
同時,在著名的科技融合體模型中,哲學處於該模型的頂端,匯聚並指導了具體科學,與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舉個例子:
1.黑格爾,歐洲哲學大家,可以說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者;
2.馬克思把自己建立的新哲學叫做“實踐的唯物主義”,也就是那種“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他特別突出地強調實踐的本質地位和前提意義。因為在馬克思看來,以往哲學的致命缺限就在於脫離了實踐,所以要麼陷入唯心主義,要麼陷入唯物主義,它們都只能侷限於“解釋世界”。而馬克思認為,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所以他把“共產主義”和“實踐的唯物主義者”看成是同義詞。


3.其實,最厲害的是中國,中國的傳統文化也特別強調“踐履”的功夫。
孔子教誨要中國人,“訥於言而敏於行”,認為此乃君子之德。在他看來,“巧言令色,鮮矣仁”。中國傳統文化的“內聖外王”之道,要求“內聖”只有落實到“外王”才有意義和價值。
老子也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佛教推崇的是“聖默然”。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真正信賴的是人的“行動”,而不是人的“言辭”,正所謂“聽其言而觀其行”。
毛澤東(毛主席)在《實踐論》中就特別強調“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他把實踐作為人們認識的出發點、認識的動力、認識的檢驗標準和認識的最終歸宿。
毛澤東(毛主席)的這種人民本位思想,既體現著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人民主體論立場,也凝結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本論觀念。
4.辯證思維,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哲學,將其思辨的論證法改造成為實踐的辯證法,它的根基就在於人的存在本身的辯證性質

中國的“共產主義”,毛澤東思想,他的哲學思想是完全超越之上的,這個世界原本就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同時存在的,是分不開的。


“哲學”這個概念是西方國家傳過來的,他只是一個分支或者說對世界的認識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只有中國是完整的!
有更深入的探討可以關注我,我們共同探討共同進步![祈禱][祈禱][祈禱]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6cb4585be387444189e96a142621338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