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孫權都分別錯殺過哪些良臣?

就是娘倍NB


我來回答。

先說曹操:

曹操錯殺良臣較多,比較著名是華佗,呂伯奢,押糧官,蔡瑁等人,接下來羅列一下曹操錯殺的良臣;

1.華佗

這個不用多解釋,大家都知道,華佗要為曹操看病,因為手術方案過於大膽,被拉出去砍頭,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傷醫案件。後來曹操小兒子曹衝生病,醫生都說只有華佗能治,結果曹操後悔不已,大喊這就是報應啊!

華佗插畫


2.呂伯奢

呂伯奢是曹操家族世交,曹操逃難時借宿,呂伯奢為了表達熱情,磨刀殺豬款待,曹操以為要謀害他,就先下手為強,殺了呂伯奢全家。當然這件事情後曹操並沒有像華佗事件一樣出現後悔,而且還大言不慚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可見做什麼事情提前溝通的重要性,要是呂伯奢殺豬前和曹操溝通下,也不會全家滅門,說不定後來還能跟著曹操混個一官半職。

3.押糧管

在官渡之戰的時候,為了穩定軍心,殺一儆百,曹操殺了當時負責糧草押運的押糧管,雖然事出有因,但押糧管並無過錯,明顯是無辜當了炮灰。

4.蔡瑁

蔡瑁是很有軍事才能的一個將帥,無奈曹操中了周瑜之計,誤殺了蔡瑁。從此也造成魏國疆域止步於大江。

影視劇中的蔡瑁


5.張允

和蔡瑁一起被周瑜誣陷之計一箭雙鵰,曹操中離間計殺死蔡瑁和張允。在當時的魏國曹軍最缺的就是水軍將領,一下子把兩個優秀的,能和東吳抗衡的人才殺死,這也造成曹操無法統一全國的後果。

6.許攸

官渡之戰許攸是最大的功臣,許攸的才華無須懷疑,但許攸的性格有點桀驁不馴,這個和強勢管理者很是衝突,最後被曹操殺死。

7.周不疑

和曹衝一樣,被譽為三國時期的神童,曹操當年把周不疑請來和曹衝作伴,期間周不疑向曹操獻策攻克了柳州。後曹衝病逝後,曹操對周不疑的才能非常忌憚,擔心無人能駕馭,就派人暗中刺殺了。

以上都是曹操錯殺的忠臣良將,還有一些因為自己作死比如楊修等就不在列舉;

其次說劉備;

劉備因為定位的原因要給世人營造一個正統皇室後裔的形象,史書記載劉備善於拉攏人心,心機頗多。用現在詞來講就是演技高超,所以劉備在殺人這事上和曹操截然相反,曹操只要讓他不爽他就可能殺人,也不管所謂的影響,但劉備不一樣,即使讓他很不爽,他還是會選擇隱忍,起碼要演戲給別人看,我能容得下良臣。但遺憾的是儘管這樣史書還是記載了劉備錯殺忠臣的案例,就是劉備的養子劉封。劉封因為未能去支援關羽,造成關羽被殺,劉備一怒之下殺了劉封為關羽陪葬。這件事史書上有一定的爭論,劉封有沒有錯,從劉封角度講去救了也救不回,白白送死,重要的是損失了蜀國軍隊為後續翻盤造成劣勢。但也有觀點認為作為同一陣營,且劉封駐軍離關羽最近,即使全軍覆沒也該支援,萬一打贏了,後面蜀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最後說孫權;

孫權和曹操劉備相比不是一輩人,可以說孫權晚了一輩,孫權堪稱一代雄主,年輕的時候基本上沒有做過統略上的錯事,但這樣的人往往晚年就會犯錯。晚年孫權和普通帝王沒啥區別,猜忌妒才,濫殺無辜。孫權殺良臣多集中在立儲問題上,列舉幾個被孫權直接或間接殺死的忠臣。

1.陸遜

陸遜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等職,是孫策的女婿,戰功也很顯赫,後因捲入了吳國立嗣之爭,被孫權各種陰招逼死。可見功臣不能輕易站隊,否則死亡概率50%或者更高。

2.張休

吳國重臣張昭之子,官拜右弼都尉,任楊武將軍,大敗魏將王淩於芍陂,也是和陸遜一樣,參與了政治站隊,支持太子一黨,後被人聯合誣陷,被孫權賜死,終41歲。

3.朱據

官拜左將軍,封雲陽候,娶了公主,東吳駙馬,後升至驃騎將軍,死因和張休一樣,參與黨爭支持太子一黨,後被另一政黨人員聯合誣陷,被孫權賜死。

4.吾粲

三國時重臣,官至太子太傅,其雖未參與黨爭站隊,但孫權在提出廢太子孫和立魯王孫霸時,他堅持嫡庶之分,忤逆孫權,後被孫霸誣陷,孫權正好有理由下獄處死。看來哪個朝代都有這種迂腐的老頭。

5.陳正,陳象,張純

不在一一介紹,都是當時吳國朝堂重臣,也可以稱為忠臣,理由同上,堅持不讓孫權幽禁太子,惹怒孫權。其中陳正,陳象滿門抄斬,張純個人被殺。

6.屈晃

吳國尚書僕射,剛直耿介,以忠義著稱,孫權晚年,太子孫登病死,立其弟孫和為太子,後又幽閉孫和而欲立孫霸為太子,群論譁然。屈晃與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驃騎將軍朱據等堅持上書。孫權不聽,後來就組織帶領一幫將吏天天上朝死諫,磕頭磕破血,言辭更是一點也不給孫權留面子,搞得孫權最後給他一百罪仗,發配回老家種地。讓你鬧騰。後來不知道是屁股的傷沒治好還是心情鬱悶,回去沒多久就死了。

從以上事件上可以看出,參與黨爭有風險,皇家的事從來沒有道理可言。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均是忠臣被殺,而作為奪權的另一頭魯王孫霸,最終也被孫權連窩端了,殺人不計其數,因為這些人為了奪嫡,乾的都是見不得人的勾當,誣陷的不少忠臣良將,所以算不上忠臣,不在題主問題範圍。


時空地遊鼠


在這裡我們首先說明一下良臣的意義,良臣是品德優良能力出眾的臣子,是效命於各個派系的人物不是華佗,呂伯奢這樣的散醫和農民。

下面從三國志角度來分析曹操劉被孫權都錯殺那些良臣

一、曹操

作為魏國的奠基人和漢朝丞相,曹操錯殺的良臣不少,最有代表的就是崔倓,孔融、陳宮

1、崔倓

崔倓這個人出身五世三公的清河崔家,他沒有做出什麼對不起漢朝和通敵的事情,在曹魏陣營裡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但是曹操也用一封書信將其殺害

2、孔融

孔融早年間因讓梨出名,建安七子之一,為人有才華,作為孔子的旁系後代在當時也是聲望及高,後來因和曹操政見不合被其以“不孝”罪名殺害。

3、陳宮

陳宮作為在演義中救了因刺殺董卓被迫逃亡的曹操是曹操的恩人,後來投靠呂布成了其賬下首席謀士,後因勸告呂布偷襲曹操的兗州大本營差點將曹操扼殺在創業初期,最後被曹操水淹下邳城俘殺。

二、劉備

劉備是曹劉孫三個人中殺害良臣最少的一個了,不是說劉備有多麼仁慈是劉備早期創業實在是太難了,很少有良臣投奔劉備,但是劉備入主益州後也殺了不少良臣。

張任

張任此人是西川大將,可謂是劉璋手下最出色的武將,可是主公昏庸,張任憑藉一人之力在西川節節抗擊劉備的進攻,射殺龐統,讓劉備大軍進入西川之時說不上損兵折將但也是吃盡苦頭,在後來張任投降後,劉備起了愛才之心想收服張任,結果被張任唾罵,劉備不得已殺害張任這個蜀中良臣。

三、孫權

作為三國中影響力最小的吳國領導人,孫權殺害的良臣也不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歷史上少數幾個出將入相的良才陸遜


影妹談


所謂三國,儘管經過無數文人墨客、小說演義的渲染,被稱為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但實際上,它的底色,其實還是由三個漢末軍閥所建立起的政權而已。

既然是軍閥,那就擺脫不了武夫習氣,難免會在怒火攻心的時候用刀子來說話。這一點,作為一代目的曹操和劉備自然不必說,即使是三代目的孫權,有時候也會犯這樣的錯誤。

下面就來給您盤點一下,三國時期,三位開國之君都誤殺過哪些“良臣”:

一、曹操

曹操手下的人才最多,他也是最能用好人才的領導人。但是,隨著年紀的增大,以及其集團內部矛盾的加劇,導致曹操後期所殺的人也越來越多。

1.華佗:相比於我們要講的其他大臣,華佗之死是最令人惋惜的。他並非是因為要為關羽復仇而被殺害,實際上,在關羽遇害前十幾年,華佗就已經因為沒給曹操看好頭風而被殺。幾年後,當曹操對著曹衝冰冷的屍體流淚時,才後悔自己錯殺了華神醫。

2.崔琰:作為五世三公的清河崔氏的代表人物,崔琰本來在曹魏政權裡是非常清高的存在,他恪守本份又與世無爭,卻還是被曹操以一封書信的名義將其殺害。

3.陳宮:有關陳宮之死,當時正值壯年的曹操是非常惋惜的,這既有陳宮一心赴死的原因,也有他尚不能明確堅持“唯才是舉”的觀念的背景。

4.楊修:客觀意義上說楊修不算名臣,也不算良臣,他只是一個過度熱心儲位的世家子弟而已。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才不得不死。

二、劉備

作為三國裡實力最弱的那一個,劉備本是沒有資格對人才挑挑揀揀的。但是在入蜀稱王以後,他也開始動刀子了。

1.劉封:有關劉封之死,一直爭議很大。因為劉封在劉禪出生前隱隱然是要被當做劉備的繼承人的,但是卻在關羽被殺後也受牽連而被賜死。

2.彭羕:這位蜀中名士和馬超關係不錯,但就是太狂了一點,在信中嘲諷劉備是老兵油子,結果被謹小慎微的馬超舉報了,隨即被殺。

三、孫權

孫權集團的幕府是被易中天教授稱之為“像家庭”的,早期充滿人情味。但是到了後期,這位大帝也逐漸變得冷酷無情起來。

1.陸遜:這位上游統帥後來成為了東吳丞相,但是卻因為牽涉進了“南魯黨爭”這一立儲事件而被孫權嫉恨,最後賜死。

2.朱據:他和陸遜一樣,捲入了南魯黨爭,並且堅定地支持了太子。結果就是這位孫權的駙馬也被孫權下詔賜死。

3.吾粲:同陸遜、朱據,被下獄處死。

(另:其他一些未被錯殺或沒有下死刑命令的,如荀彧、禰衡等,不在討論之列)



青言論史


曹操這個人,好像已經被評定為“可愛的奸雄”了,但就是這個“可愛的奸雄”,殺名士人數居三國之首,被抄家滅門者不可勝數,屠城次數遠超劉備孫權的總和,要比起殺伐果斷或者冷血無情,曹操是劉備孫權“永遠的大哥”。

曹操不做大哥已經好多年,但是誇獎曹操平易近人的文章卻一直沒斷過,比如《魏書》中記載:“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餚膳皆沾汙巾幘,其輕易如此。”這段話經常被引用來證明曹操的隨和,但是卻選擇性地忽視了後面一句話:“然持法峻刻,諸將有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怨,亦皆無餘。其所刑殺,輒對之垂涕嗟痛之,終無所活。”

按照這段記載,曹操可以立一塊必殺碑了:“只要謀略比我強的,必殺!”而曹操殺人之前流淚,不能不讓我們想起鱷魚:它流眼淚,並不是有什麼悲憫情懷,至於是為了排除體內鹽分還是要溼潤保護眼球的瞬膜,都跟被它吃掉的動物沒關係。

言歸正傳,咱們還是來說說跟曹操開過頭玩笑的那幾個人吧,楊修楊祖德的故事咱們上學的時候學過,這裡就不說了,咱們說點正史記載中確有其事,而又不廣為人知的幾個人。

讀者諸君都知道,孔融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殺掉的。但是據史料分析,曹操殺孔融,還真跟孝與不孝沒關係,因為曹操是肯容忍甚至重用不仁不孝之人的。

孔融被殺,就是因為他太不拿自己當外人了,總是跟曹操開一些過頭玩笑。曹操的兒子曹丕納了袁紹的兒媳婦甄宓,孔融就表示這件事符合周禮:“武王伐紂不也把妲己賜給了周公嗎?”曹操翻了好幾天書,才知道自己被孔融耍了。最後孔融被滿門抄斬,連兩個小孩子都沒放過。

一個孔融倒下去,十個八個孔融站起來,但站起來的結果也是被撂倒。孔融被撂倒八年之後,崔琰也被撂倒了,崔琰被殺的原因,並不是什麼“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而是“恃舊不虔”,也就是仗著關係不錯,對曹老闆不禮貌瞎開玩笑。《三國志·魏書十二》明白寫著:“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許攸被殺,是因為他總當著大家面叫曹操“阿瞞”,而婁圭被殺,完全是因言獲罪,而且絕對罪不至死。

當年婁圭與習授拼車,看見曹操父子出行,習授很羨慕地說:“看看這爺倆多快活?”婁圭翻翻白眼:“做好自己,別老是羨慕別人(居世間,當自為之,而但觀他人乎)!”另一個版本則很簡單:婁圭跟著曹操父子一同出行,對手下的人說:“你看老曹家爺倆多快活!”但兩個版本的結局是一樣的——“收治之(《魏略》)”,“授乃白之(向曹操打了小報告),遂見誅。”最後順便說一句,向曹操打小報告的那個習授也因為對曹操“不敬”而掉了腦袋。

這時候有人可能要為曹操辯解:那些名士,不管有能耐沒能耐,都有臭脾氣,殺一個少一個,落得耳根清淨還能殺雞儆猴。那麼咱們再來看看孫權,他仗著父兄餘威,在江東是說一不二的,但是這個人喜歡開別人的玩笑,卻不喜歡別人開自己的玩笑,如果有人敢戲耍他,他會立馬翻臉不認人。

孫權好打獵好喝酒,張昭看孫權騎馬打獵被老虎抓到了馬鞍,就趕緊勸諫,結果孫權弄了一輛“射虎車”,照打不誤。孫權讓人牽了一頭驢,腦門兒上貼了“諸葛子瑜”四字,嘲笑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諸葛瑾也只能搓手陪笑。

與諸葛瑾的溫良恭儉讓不同,虞翻仲翔則是口無遮攔啥話都敢說。孫權和張昭大講神仙長生之事,正說得興高采烈,虞翻站出來指著張昭的鼻子說:“這幫死人,瞎說啥神仙,世上根本就沒有神仙(彼皆死人,而語神仙,世豈有仙人邪)!”孫權大怒,將他貶官外放:“權積怒非一,遂徙翻交州。”所謂孫權“積怒非一”,就是說虞翻不止一次惹毛孫權了。

虞翻離死亡最近的一次,就是差點因為逃酒而被孫權一劍斬為兩段。

孫權好酒,這一點大家都知道,那是因為當年沒有“一人醉死全桌受罰”的倒灶規定,即使有,也沒有人敢找孫權索賠。所以孫權喝酒講究感情深一口悶,喝死就當睡著了——不把所有人喝倒酒局不結束,為了驗證是真醉還是假醉,倒了還得用冷水潑一遍,能醒過來的還得接著喝。

虞翻酒量小,也不想洗冷水澡,於是他在孫權勸酒的時候裝暈:“(權)自啟行酒,翻伏地陽醉,不持。權去,翻起坐。權於是大怒,手劍欲擊之。”大司農劉基(字敬輿,東萊太史慈老鄉,不是明朝劉伯溫穿越)拼命保住孫權:“這是個大名士,殺不得!”孫權一瞪醉眼:“曹操殺得孔融,我怎麼就殺不得虞翻?”

曹操多疑,孫權暴戾,殺個把人不算啥,那麼一向以仁義著稱的劉備怎麼樣的?敢嘲笑他的人,照殺不誤!

開玩笑惹惱了劉備,諸葛亮講情都不好使,“潞涿君”三個字就要了蜀中名士張裕的命:“諸葛亮請恕其罪,先主答曰:‘芳蘭生門,不得不鉏。’裕遂棄市。(《三國志·蜀書十二》)”

劉備也知道張裕很有能耐,但是你開玩笑寸步不讓,給大老闆起外號嘲笑人家鬍子少,真把梟雄劉玄德當成新鮮的小鹿肉了?你看諸葛瑾多會來事兒:被孫權嘲笑臉長如驢,最後讓兒子添了兩個字,直接把那頭驢牽回家了。

筆者今天講曹操孫權劉備因玩笑殺人的故事,沒有貶低三國三巨頭的意思,因為他們都是當世梟雄,“殺一人為罪,殺萬人為雄”,死在曹孫劉爭霸戰爭中的人成千上萬,殺個把開玩笑過分的部下,根本就是毛毛雨。

這幾個故事其實驗證了一個道理:帝王永遠是你帝王,臣下永遠不可能成為帝王的朋友,因為不配——荀彧不是曹操的朋友,諸葛亮不是劉備的朋友,張昭周瑜也不是孫權的朋友。臣子流血流汗換取高官厚祿,其實是按勞取酬,沒有必要跟主公共苦,梟雄創建基業,也不會允許任何人與之同甘分權,這就是一場交易。


億吳反故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1)曹操殺了跟了他一輩子的荀彧,曹操能有成就很大一部分是荀彧的功勞,他明白曹操怎麼想的,三國演義裡曹丕說他殺了一個最不想殺的人。(2)劉備殺了他的義子劉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給劉禪掃清障礙。(3)孫權最不該殺的就是呂蒙,拿下荊州還是有功勞的的,可惜他殺害了關羽,孫權不得不殺他。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小龍女影視記


首先來看曹操,

孔融

孔融算是家喻戶曉,孔融讓梨,好客,喜歡評議時政,因為觸怒曹操被殺

荀彧

曹操的謀士,以漢臣自居,後來阻止曹操加封爵國公、加封九錫,因此觸怒曹操,一說是憂憤而死,一說是曹操送給其一個食器,空無一物,荀彧於是服毒自

我們再來看看劉備

張裕

劉備殺得人算得上名臣只有他了,川蜀名士,預言家,語言劉備攻打漢中,不得漢中民心,而且一定覆滅,語言劉備9年之後就死,劉氏天下不長,被劉備斬殺

孫權殺的比較知名就算是陸遜

陸遜

因捲入立嗣之爭,力保太子孫和,孫權數譴中使責問陸遜,憂憤而死。也可以說是被孫權連氣連驚連嚇逼死的


小民學歷史


先給良臣下個定義,百度百科說:“良臣除了忠誠之外,還要有足夠的智慧、才能以及應變的手段。要能判斷政治局勢,分析君主的心理和所思所想,選擇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所以良臣得忠心和有智慧,賢良,同時得滿足這兩個條件。

曹操:荀彧(存疑),崔琰,高順,審配,沮授,楊修,漢獻帝的一票大臣

劉備:張任,夏侯淵

孫權:陸遜(氣死),二宮之爭的一大波大臣


百勝軍節度使


曹操錯殺了荀彧、楊修、蔡瑁、張允,劉備錯殺了張任、夏侯淵,孫權錯殺了陸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