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有這麼長的海岸,為什麼很難開發旅遊觀光?

樂可582


你想想幾個著名的海濱城市都啥文化背景和地理條件,比如大連、青島、威海、廈門。要不就冬暖夏涼,江蘇的海邊是不是冬冷夏熱?三亞、珠海、北海等地至少冬暖吧!


遊蕩的皮哥


江蘇有這麼長的海岸,為什麼很難開發旅遊觀光?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很久,也很納悶,今天看到你的問題,我就自己想了一想;分析一下原因,大家看看對不對:

江蘇省的海岸線有1000公里+,比浙江、福建都長;沿海城市有南通、泰州、鹽城、連雲港4個;

4個城市中,只有連雲港算是海濱城市,其他3個城市離海都很遠。也只有連雲港一個港口。

有人說江蘇的發展重心在蘇南(南京、蘇州、揚州、無錫等),海岸線都在蘇北(南通和泰州算是蘇中吧),這是一個原因;

為什麼很難開發旅遊觀光?江蘇的海岸線是淤泥灘塗海岸,沒有好的沙灘,灘塗淤泥海岸一退潮幾公里看不見海,唯一的用途是填海造陸,這也會使得離海岸線越來越遠。沒有人不喜歡大海,有海當然會歡大海,有海當然會利用起來,但是條件不行也沒有辦法。

“1000多公里的海岸, 8成左右都是淺海灘塗! 一半以上外海有沙洲”、“江蘇沿海,無邊無際地沒有海,只有蘆葦密佈的灘塗”……

翻看江蘇海域地圖,北至與山東省相鄰的繡針河口、南至長江口,所形成的江蘇海岸線幾乎是一條直線,根本就沒有海岸線通常具有的“凹凸線”。

江蘇沿海主要為海洋灘塗,輻射沙脊群從地質構造上,主要是河沙衝擊而成,受自然條件限制,船和人根本進不去、出不來。幾萬平方公里的沿海灘塗,沒有通訊基站,就沒法定位,也沒法通電話,沿海灘塗幾乎成為無人區!

江蘇是全國海島數量較少的沿海省份之一,島嶼只分布在海州灣、輻射沙洲、長江口北支三個海域,僅有海島26個。最大的海島興隆沙面積才為24.7公里(而且興隆沙是泥沙衝擊而成海島,從島嶼物質上講,不是基岩島,而是沙泥島)。而江蘇人引以為豪的連島,面積僅為7.57平方公里。

總結一下:海岸線無凹凸導致無海灣和沙灘,多是灘塗,造成無人區;沒有能好開發的島嶼,這些種種原因造成江蘇空有長的海岸線,卻無法開發旅遊。


旅行者杜杜


江蘇地處我國東部沿海,東部有長長的海岸線,但是似乎從來沒有聽說過江蘇有哪些著名海濱旅遊景點,也沒有什麼著名沙灘,除了連雲港,也沒有什麼大型沿海城市,這是為什麼呢,其實,看看江蘇省海岸區域的衛星地圖,你一眼就明白了。

江蘇的海岸線,幾乎全被黃色的長江水包圍!長江水攜帶大量的泥沙,注入大海,江水足足衝出入海口100公里遠。而長江入海口附近的江蘇,上海,南至浙江甚至福建,這一帶沿海的海水都被長江波及為黃色,使得海岸線整個就像個大泥潭。海岸線主要是泥灘而不是沙灘,這樣的情況,導致了江蘇大部分海邊,有藍天,但無碧海,有海岸,但無沙灘。

一說去海邊旅遊度假,我們更喜歡的是碧海藍天,清澈的見底的海水,水清沙幼,十里銀灘,但是江蘇 上海 海岸線一帶,都是黃色的海水,滿是泥的海灘,很難吸引人們去這樣的海濱旅遊度假,去海里游泳。

那連雲港呢?連雲港位置靠北,受長江水的影響小,再加上連雲港附近海域海水深度深,是天然優良港口,很適合發展港口業。當然了,連雲港也有一些小範圍的海濱度假區,比如連島和海州灣那些,但名氣都不是很大,旅遊業輻射範圍小,就比較難大力推廣和發展。

所以,江蘇的朋友們,想看湛藍的大海,自家門口的海岸線不太理想,怕是要往遠處走一走了。

(如圖,從衛星地圖看,江蘇海岸線被長江水波及為黃色。之前坐飛機看到,在飛機上看,也是黃色的。)




愛旅行的小飛俠


江蘇的旅遊開發資源,是趨向於園林古鎮,長江,太湖流域,連雲港海岸線,綜合性權衡,不是單一圍繞海岸線發展。


江蘇境內的地理特徵,擁有以南通,鎮江,南京城市四百多公里的長江流域。以連雲港,鹽城為代表的九百多公里海岸沿線。以蘇州東山,西山湖畔景點。無錫太湖黿頭渚,掂花灣景區為代表的太湖流域旅遊資源。以蘇州拙政園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江南韻味。南京玄武湖為代表的皇家園林內湖旅遊景觀。聯袂打造出,國內5A級旅遊景點,最多的旅遊大省。



來江蘇旅遊,遊客們能都是衝著明清,南京中華門古城堡,南京中山陵民國建築,深厚的文化底蘊景觀遊覽的。完全忽略海岸線不能與浙江,福建,海南,廣東抗衡,不佔優勢的海岸景觀。


鑑於,江蘇大多海岸線都是處於內陸地理位置,無特質的沿海自然地貌。江蘇文旅暫棄不開發海岸旅遊觀光資源,是符合江蘇旅遊資源趨勢發展。

江蘇的旅遊發展,揚長避短,還是很自知之明的。


雲中賞雲


一個地方能否開發旅遊,決定因素是這個地方是否有優美的自然景觀條件。

就江蘇來說,境內海岸線近千公里。沿海的城市有連雲港、鹽城、南通三市,可以說沒有一個地方有以海為元素的景區。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江蘇境內的海岸線地處黃河和長江入海口之間的黃海之濱,這兩條大江大河帶了大量的泥沙,導致這一區域的海岸線都是淤泥堆積的灘塗,沒有沙灘,沒有清澈的海水,所以也就沒有可供觀賞的美景

2.這樣的泥沙沉積型海岸,造就了這裡有大量的海鮮,所以江蘇的沿海城市海鮮產業還是很發達的。

以上兩點是個人的一些看法和見解,歡迎評論交流[祈禱]



愛遊秦皇島


在漫長曆史長河中,黃河和長江攜帶的泥沙不斷在江蘇境內造陸,日積月累的推進過程中,為江蘇造就了近三分之一的陸地,但是這些陸地因為是泥沙沖積形成的,並非來自海洋貝殼、珊瑚等磨礪的細沙,所以不會出現潔白沙灘的場面。當前驅車從長江北岸的南通出發沿著海岸線一直北上,直到連雲港境內,沿岸地貌都相差不大,鹽鹼塗灘生長有大片鹼性植物。

另外,在江蘇境內的文化,蘇南的吳越文化顯然更強盛,特別是蘇州、南京、無錫這幾個城市不但經濟發達,而且旅遊資源豐富,江南文化體現的淋漓盡致,在這種情況下,江蘇的海洋文化便顯得更加不出奇,所以便沒有沿海知名城市誕生。或許若干年以後,隨著海水不斷地侵蝕,不斷造就沿岸沙灘,江蘇最終也會有濱海城市出現,但是生命起源於幾十億年,沙灘又豈是短時間能造就的。




龍哥旅行


國際通行的黃金旅遊海岸得具備“3S”資源,是指“Sun”(陽光)、“Sand”(沙灘)、”Sea”(海洋),時至今日,凡是“3S”資源豐富的地方,都已經成為旅遊者蜂擁而至的度假地。我們國家的青島、煙臺、北戴河、廈門等往往都具備這些資源,以明媚的陽光、柔軟細膩的白沙、清澈見底的海水、碧藍如洗的天空,贏得遊客高朋滿座,那麼江蘇具備嗎?

金閃閃的沙子從哪裡來的呢?去過青島、大連或北戴河、昌黎黃金海岸一帶的朋友都知道,沿岸有礁石,這些礁石由花崗岩構成,岩石在海浪侵蝕下,破碎,撞擊,磨圓,形成顆粒大小均一的沙粒,在沿岸流作用下,把這些沙粒搬運到其它地方,形成沿岸的沙灘。如北戴河海濱,青島、煙臺,廈門等地。而江蘇是河流淤積的泥質海岸,沒有沙子,只是有“Sun”(陽光)、”Sea”(海洋),沒有“Sand”(沙灘)、,形成不了這種優質的旅遊資源,但適合發展沿海養殖業或種植業。


沂茗敬人


我從連雲港開始一直沿著國道228就是臨海公路自駕遊,這條國道是貼著海岸線的,開車左手邊基本就可以看到海邊,但是沿途看到的沒有美景可言,都是一塊塊坑塘,基本都是養魚塘,鹽場,風力發電大風扇,也沒有大家印象中的椰樹。右手邊沿線的居民住處都是零零散散的。耕地種植的農作物以小麥為主。雖然江蘇海岸線很長,但要風光沒風光,要景色沒景色,要特點沒特點,所以很難在旅遊方面下功夫。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86b9d42210c24824b85aba38692e98de\

獨白環華


我個人覺得有四個原因:
1.地質構造, 2發展戰略, 3特色問題 4,服務跟不上
詳情介紹請看視頻,謝謝[耶][耶][耶]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00800002a75af6b6f1e1\

會吃魚的哆啦貓


江蘇海岸線雖然比較長但是由於歷史地理因素多為泥質岸灘較少適合沿海旅遊的優良沙灘。同時對於旅遊開發支撐性的的大城市也距離海岸較遠。同樣情況的還有河北南部沿海。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2987b559538c4957be26cb136df5b71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