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對「舉報」有什麼誤解

​2020年娛樂圈第一個大瓜,上週熟了。

果熟蒂落,萬眾歡騰,短短几日,從皮到瓤,被各路人馬嚼了個七七八八,關於前因後果,這裡不過多嘮叨。

事情發生後的某天晚上,我看到這樣一條評論——

最讓我驚訝的是,一群95+00後的孩子們,竟然在短時間內,有組織有紀律地,在一個趨近成熟的平臺四周,建造了四堵密不透風的圍牆。

平地起高樓,最是細思極恐。

幾天過去,事態餘波頻有回光,立場雙方撕得難分難解。

而比這場圈內圈外猛烈硬剛的局面更加刺激的,是時隔多日,再次被推倒風口浪尖的字眼——「舉報」

醒目、刺眼、敏感且似乎自帶禁言體質的一個詞彙。

事件幾經發酵,成功破圈,太多人投身其中,繞著這個多少帶點禁忌色彩的詞彙吵得不可開交。

要我說,你們可能都對「舉報」有點誤解。

目光回退,聚焦2014年,我們先來聊一部和這個熱搜關鍵詞關係頗大的韓國電影——

《舉報者》

我們可能對「舉報」有什麼誤解

影片改編自2006年,韓國克隆之父黃禹錫博士幹細胞造假風波事件。

此案一出,轟動韓國。

聽上去就是一部特別刺激且敢拍的片子。

顧名思義,電影用了將近2個小時的時間,講述了一個關於「舉報」的故事。

試圖以此片連通銀幕外沸沸揚揚的熱搜事件,是因為編劇從頭至尾,清晰有序地,為觀眾盤出了一條正當合理的「舉報」鏈條。

我們可能對「舉報」有什麼誤解

首先,「舉報者」必須現身。

造假者原形黃禹錫在片中的身份是李章煥博士,舉報者沈敏浩原任職於其研究所內,因看清博士幹細胞造假行為,主動離職。

沈敏浩受感於病重女兒對自己醫生身份的崇拜,不願繼續同流合汙,向NBS電視臺資深記者尹敏哲發出舉報請求。

我們可能對「舉報」有什麼誤解

在整樁舉報事件中,沈敏浩“處於職業道德與良心底線的高置位,也位於話語權結構中的相對低置位”

強弱立場對夾包抄,塑立出「舉報者」陷入汙濁現實、職業理想與家庭物質三方面的多難困境,使舉報行為本身的成立曲線,更有觀賞性。


我們可能對「舉報」有什麼誤解

其次,「受理者」務必挺身而出。

資深記者尹敏哲時任電視欄目《PD追擊》製片人,在接到沈敏浩的舉報後,尹敏哲帶領下屬金怡瑟開啟漫長而艱難的取證調查之路。

短髮清爽小姐姐搭檔中年正直大叔,“糾察組合”倉促成立,擔負記者之光,誓要揭開李章煥博士貪財無度、為韓國醫療界抹黑的惡人嘴臉。

我們可能對「舉報」有什麼誤解

製作“揭露李章煥造假幹細胞事件”這期節目的過程,想也知道難上加難。作為「受理舉報者」,尹敏哲與金怡瑟直到節目最終播出前,還在努力爭取將他們的調查成果公諸於眾。

於是記者,在此次舉報事件中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有句形容記者職業的話: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

互聯網時代呼風喚雨的當下,目睹大批量公眾媒體節節退守,與輿論浪潮漸漸位處罕見對立面的處境,我們哀慟於無良媒記筆下的銅臭,與話語體系的嚴重失準,基於此況,當看到以尹敏浩與金怡瑟為代表的記者們,對真相發出久違的執念式呼籲與尋索時,感動應聲而起。

「舉報」是尋找真相的壯舉,「受理」是為真相發聲的清醒。

在「舉報」出現之前,真相或已匿跡多時,光明失守,黑暗侵襲,便有那麼一點點在功利場看來不知輕狂的微芒,試圖重新為人類的視線指明方向。

我們可能對「舉報」有什麼誤解

故而,「施壓者」猙獰現身。

《舉報者》中,李章煥博士的反派形象,是近年來同題材韓國電影中,塑造較為成功的一位。

是公眾與鏡頭面前正義感、責任感、擔當感爆棚的和藹爺爺;是面對舉報處驚不變,翻雲覆雨間幾乎要扭轉乾坤的冷麵惡魔;當然,也是白手起家,在罪惡泥潭裡,不知覺深陷其中的迷失者。

我們可能對「舉報」有什麼誤解

醜聞暴露後,李章煥使盡手段,從尹敏浩家庭入手,幫其女兒安排最好的醫院,再鼓吹尹敏浩妻子揭露丈夫「舉報者」的身份,進行“反舉報”。一招先禮後兵,被李章煥打得風生水起。

一招未盡,一招又起。媒體面前肆意賣慘,大行口號主義之道,將民憤移花接木,集火NPS電視臺。民間甚至因此成立

“李章煥後援會”飯圈文化由此滲入,寫字樓前靜默抗議的人群,帶著統一的,印有黑色“X”的白色口罩。

是在命令「舉報者」與「受理者」——閉嘴。

我們可能對「舉報」有什麼誤解

緊接著,電視臺局長被調走,節目被禁播,李章煥暫時扳回一城。

路邊攤“宴請”各大媒體leader,以及路遇腦癱患者力挺被感動流淚的兩場戲,推薦各位在觀影《舉報者》時重點揣摩,在這兩場戲中,編劇從兩個觀眾意想不到的切入點,描摹了李章煥的成長屬性與內心困頓,深入反派內心,讓人不禁對這件事又有了多維度的思索。

我們可能對「舉報」有什麼誤解

矛盾的最終解決,是尹敏浩在節目原播出期當晚,攔下臺長下班回家的車,“全文背誦”了一大堆類似於記者守則的口號。有一句話是:

請讓節目播出,把判斷的權力與機會,交給觀眾。

結局當然皆大歡喜,節目播出,網絡熱議,真相曝光,壞人敗陣。

雖然和同題材影片比較,《舉報者》缺乏驚世駭俗的戲劇衝突,甚至連故事脈絡、人設模式都大同小異,但從中,我們還是能看到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甘於只為普世娛樂俯首稱臣的可貴創作品質。

我們可能對「舉報」有什麼誤解

回過頭看文初提到的話題,其實在《舉報者》中,都能找出大差不離的呼應。

說白了,「舉報」是正義向邪惡吹響的衝鋒號角,在大多數時候,它意味著民眾真相意識的一種覺醒。面對“約定俗成”與“一貫如此”,真相主義的發起者往往要因為顛覆大眾的慣性認知,而承擔被誤解,甚至被言語討伐的風險。

但從本質上來講,「舉報」是真相與謊言進行的一場在力度上互揭長短的均勢博弈,它更偏向於一種尋根問底的辯論。沒錯,「舉報」是一種對抗。

我們可能對「舉報」有什麼誤解

但是,諸如《舉報者》中,在電視臺樓下自發集結的“李煥章後援會”,和現實生活中,於短短時間內“消滅”某平臺的粉絲們,他們的行為,不是向錯誤發起的「舉報」,而是類似於排除異己的「抗議」。

在「抗議」的情境下,抗議者們通常作為強勢的一方,打壓他們認為不正確的存在,抗議不乏跟風,即便在缺乏像《舉報者》中講述的提出質疑、嚴謹取證、瞭解事實的前提下,他們依然可以理直氣壯地,在人云亦云的快感與自我賦予的正義感下,向他們認為的惡勢力提出關張大吉的強硬需求。

我們可能對「舉報」有什麼誤解

「舉報」允許被舉報者發聲反駁,但「抗議」不允許,他們只要求被抗議者立即“閉嘴”。

這是兩種不同的概念,背後反射出的,也是兩道不同的訴求弧光——

以尋求真相為前提的逆行,和以否定異己為目標的泯滅。

銳影Vanguard特約作者 | 魏佳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